一、超级平台概念的提出
超级平台并非以某一单独模式或功能进行运作的网络平台,而是以“聚合体”(group)形式参与市场竞争的平台。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统合线上线下要素和资源,基于网络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形成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并依靠平台多方市场网络效应与用户锁定效应收集用户数据,对用户具有高黏性已成为重要信息基础设施,整理、分析、运用并反哺自身发展,实现同行业、跨行业联合或集中的实质控制并不断扩张的网络平台。[1]“聚合体”以平台领导者(超级平台的核心部分)为基础设计平台架构,开放接口、提供技术或资金支持并在此之上建立该“聚合体”的“商业规则”从而保证该“聚合体”的有效运营。“聚合体”中的平台追随者利用平台领导者的技术、资金与接口提供“聚合体”所需的“补足品”(互补性线上下服务或产品),并从聚合体中获益。[2]超级平台是互联网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真实体现,核心平台凭借其积累的商业实力,不断提高自身规模、拓展业务范围,逐渐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平台生态系统,形成平台自身的“商业规则”。这种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能够建立起多领域的市场进入壁垒并不断扩张,从而使小的平台很难独立存在进而被超级平台吸收。
谷歌、亚马逊、脸书、苹果(四者业界俗称 GAFA),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者业界俗称 BAT)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属于典型的超级平台。以谷歌为例,收购摩托罗拉,使其获得移动通讯设备制造能力,凭借摩托罗拉移动积累的大量相关专利,结合谷歌自家研发的 Android 智能移动设备操作系统,利用其搜索引擎服务所积累的庞大用户数据,最终推出了 Nexus系列移动智能设备产品,实现了其平台业务由单纯提供互联网软件服务到与数字硬件产品生产相结合的转变。当前谷歌欲收购 Fitbit[3],从而使其进入看似与其“毫不相关”的健康数字产品领域,但实际上收购可能使得谷歌建立起智能数字健康产品的市场壁垒,令其平台的业务生态进一步得到拓展。
二、超级平台的特点
伴随着包括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发展,人类正逐步踏入依靠数据连接的“万物互联”时代,超级平台在普通网络平台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其他更为突出的特点,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拥有跨市场影响力
超级平台往往拥有“超级权力”,同时对多个相关市场产生影响。超级平台利用其不断规模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业务网络,获得了普通网络平台无法拥有的用户数据群,并利用数据这一“资产”优势,甚至能够实现平台业务对社会公共基础服务的渗透。腾讯利用旗下的 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凭借网络效应带来的庞大用户群体,对传统的电信业务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凭借支付宝、余额宝、芝麻信用、蚂蚁花呗等多项产品,进入金融领域,并实现了对邮政储蓄银行、天弘基金等传统金融企业的投资,更是与腾讯一道成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东。[4]由此看来,超级平台凭借其对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掌控,逐渐将其市场力量向平台之外延伸,并使平台在它形成的产品、服务链中越发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着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渗透,用户不自觉地受到平台支配,平台拥有对用户产生直接、重要影响力的权力。[5]而“超级权力”极易被平台滥用,从而带来垄断行为等一系列不利后果。
(二)全面渗入各个传统行业
平台业务全面渗入其他产业,逐渐将竞争内部化。超级平台的涌现符合企业追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目标,使得平台将原本独立竞争的领域联结起来,降低了交易成本。例如,基于母平台带来的信息优势,各子平台能够利用已有的用户偏好信息与自身产品、服务进行匹配,降低了搜索信息带来的成本,亦为用户带来更精准匹配需求的产品与服务。[6]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超级平台业务逐渐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如制造业、旅游业、餐饮业等,比如前文中提到的 LBS 模式平台、OTA 平台、共享经济平台,均为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资源优势,结合传统产业服务项目进行优化所产生的新型业态。不过,交易的内部化会提升市场壁垒,其他进入者难以在成本上形成竞争优势;平台内部降低交易成本的行为也有可能扭曲相关市场的竞争,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利益。(www.xing528.com)
(三)深度进入社会公共领域
此外,互联网平台业务正逐渐向社会公共领域,甚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点行业领域渗透。例如,微软力克 AWS[7],获得美国国防部价值100亿美元的云计算项目 JEDI(Joint Enterprise Defense Infrastructure),旨在用现代化手段更新美国国防部大多数系统和应用程序,提供通用云计算服务平台;腾讯与阿里巴巴也同中国各地方政府合作,参与“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的建设等。质言之,超级平台正通过渗透各个相关市场,以实现平台相关竞争业务的内部化,提升企业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最终实现平台市场地位的巩固与提升。但这也极大地增加了平台企业依靠市场力量破坏竞争的风险,以及监管机构应对竞争问题的复杂性。
(四)控制数据能力和已掌握数据量大
虽然学界对于数据在形成市场力量、保持市场地位的能力问题上尚无定论,[8]但不可否认超级平台的崛起离不开强大的数据控制能力,其自身生态凭借网络效应收集海量用户信息,在控制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提高了进入壁垒,获得了竞争优势。另外,超级平台相较普通平台在算法设计与人工智能中投入更高,数据处理能力更强。并且依靠超级平台广泛的业务范围,其聚合的消费者多领域的数据比传统公司提供的限定在某领域的单个数据集更具价值。
(五)现金流极好,拥有很强的收购整合能力
互联网平台企业与传统企业的盈利模式不同,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具有高速增长、轻资产、用户数广泛的特点,其以放弃短期盈利而获取长期利润的方式使得投资者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长期估值更为看好,这也解释了互联网平台企业普遍高市值的现象。
充足的市场投资与互联网行业轻资产的特性相结合,使得平台企业能够运用充裕的现金流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收购。2019年6月,谷歌公司以26亿美元收购了数据分析公司 Looker[9],并将该公司并入 Google Cloud,以增强谷歌在大数据分析以及云服务领域的竞争力。此次收购是继收购摩托罗拉、Nest[10]之后谷歌历史上第三大数额的收购案,也是迄今为止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最大的收购案。无独有偶,另一位互联网巨头脸书更是在2014年对 WhatsApp 进行了高达19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谋求对即时通讯领域的进一步控制,获得 WhatsApp 庞大的用户数据,以便在推广新业务时获得先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