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西地方立法推动农牧协调发展

山西地方立法推动农牧协调发展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雁门关区域的自然禀赋和条件,明确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协调的产业发展路径。规定省政府应当优化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内粮食安全考核指标,市县政府应当调整农牧业结构,合理确定粮食、经济作物、饲草种植比例,扩大优质饲草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山西地方立法推动农牧协调发展

雁门关农牧交错带长期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处理好农业与牧业的关系、农业内部结构的关系。根据雁门关区域的自然禀赋和条件,明确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协调的产业发展路径。规定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内市县政府应当对适宜耕种的农田坡度以下的缓坡耕地、破碎耕地进行连片整治,达到机械耕作和规模经营条件。推广艺机一体化耕作技术,推广抗旱节水优良有机杂粮品种,建设集雨补灌、节水灌溉等设施,培育有机旱作农业品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规定省政府应当优化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内粮食安全考核指标,市县政府应当调整农牧业结构,合理确定粮食、经济作物、饲草种植比例,扩大优质饲草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要求发展杂粮、马铃薯食用菌、蔬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建设,建设优质奶源基地,适度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旅游观光、特色体育活动等新兴产业。考虑到交错带的区位优势,规定省政府应当统筹协调,推进蔬菜肉蛋奶等鲜活农产品及其制品进入京津冀市场,建设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京津冀“菜篮子”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为保障交错带生态保护修复和产业发展,明确了各种扶持补贴和金融创新服务等保障措施,规定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置设施、畜禽圈舍、储草棚、临时农机库棚等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开展跨区作业的牧草收割机、运输牧草收割机的车辆免交车辆通行费,禁牧区内的畜牧从业人员可以优先聘用为森林、草原管护人员。

条例自2020年实施以来,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区域内各市县认真落实有关规定,编制专项规划,落实建设资金,切实优化农牧业结构,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的路子更加明确、更加坚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日益彰显,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真正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促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发展条例相关条款见附件21第198页)

构建“1+X”高质量发展法规制度框架

——出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

山西作为资源型地区,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是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而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实现三个变革的基础、支撑和希望。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立法服务转型综改既需要针对具体事项、具体工作立法,也有必要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目标,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要义,制定一件基础性、综合性,对转型发展具有统领作用的法规。这些年全国人大的领导同志来山西考察,无不叮咛我们要围绕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抓紧制定地方性法规,用立法支持和保障改革、保障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把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高端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步伐明显加快,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以数据中心、5G网络为代表的新基建,以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为代表的新技术,以“手撕钢”“笔尖钢”、碳化硅、砷化镓为代表的新材料,以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为代表的新装备,以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战略新支点。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和蓬勃态势,要求我们以创新驱动为主题抓紧制定高质量发展条例。

企业是创新主体,法规把支持和推动企业创新作为核心内容。围绕解决“谁来创新”“如何激发创新动力”两大关键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谁来创新”方面,要求政府推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完善配套体系,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激发创新动力”方面,规定政府要支持在优势领域组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增强创新型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为了推动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发布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的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建立示范应用基地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股权交易、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

创新平台是集聚各类要素的主要载体,法规着力为解决科技创新平台不足提供支撑。山西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等总体水平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法规着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架桥铺路”“赋能提速”:一是明确在重点优势领域建设省实验室,支持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鼓励建立大企业、中小微企业、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省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发挥资源集聚优势;二是明确了具体的支持措施,省实验室可以自主决策孵化企业投资,其自主设立的科技项目视同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引进的人才团队纳入省重大人才工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建设规划、用地审批、科研设备购置、人才政策等方面支持和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三是明确加强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和产业化,在优势领域建设产学研用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立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建立重大科研项目持续支持机制。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法规把人才政策和创新生态建设成果法治化。为了适应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解决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山西这些年加强创新生态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法规认真总结政策实施的经验做法,把具有稳定性、可持续的政策吸收到法规中。条例明确,一是设立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以及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二是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社会组织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等,建立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对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在研发条件、项目申报、安居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鼓励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及其团队。

营造创新环境也是法规的重要内容。条例专设一章,作出规定。为加强财政支持,明确对认定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为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明确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运用和协同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明确政府可以依法发起设立或者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完善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条例还创设了容错机制,对于财政性资金资助的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创新项目,科学技术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的,可以允许该项目结题。承担该项目的单位或者个人继续申请利用财政性资金的创新项目不受影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压实政府责任。条例明确政府要建立健全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重大科研项目持续支持机制,根据不同科技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加强对全省产业创新发展的统筹规划,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设置体现发展综合质量效益和新发展理念的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推进统计调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评估,促进各项政策落地生根。

山西立法服务转型综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从转型综改示范区“授权”开始的,在围绕具体改革、具体工作立法的同时,2019年初我们启动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个条例历时一年半,经过三次审议,2020年5月出台。之后,又出台了一批调整对象相对具体的法规。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1+X”法规框架。

这个法规框架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为统领,若干法规相配套,包括为服务改革量身定制的开发区、承诺制、一枚印章、机关运行、标准化、能源革命、县域医疗一体化、补充养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法规;也有一批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市场活力制定的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统计、老陈醋、优化营商环境、外来投资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社会信用、行政执法等法规;还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做了一些探索,制定了大数据、康养、政务数据、经济林等条例。贯彻新发展理念,尝试了功能区立法,制定了雁门关、吕梁山等法规决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制定修改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制定汾河保护条例,出台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和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决定。我们还作出支持和保障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决定,发挥传统支柱产业在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的支撑作用。截至目前,共涉及法规36件,其中新制定33件。

为了继续做好转型综改立法工作,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了法规立项调研,我们的计划是接续再加把劲,使“1+X”法规制度框架更加完善,为山西转型综改、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法治支撑。(www.xing528.com)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相关条款见附件22第200页)

(1) 集中审批部门是指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审批服务管理部门。

(2)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划定的连片特困地区中,山西省有13个县纳入吕梁山区连片特困地区,8个县纳入燕山—太行山区连片特困地区。

(3) 2018年9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山西运城召开全国县域综合医改现场会。

(4) 2019年8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省和试点县名单,山西省被确定为两个试点省之一。

(5) “三保险三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救助、辅助器具免费适配救助、特殊困难帮扶救助。

(6) 个人缴费设每年2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5000元共五个档次。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入口补),补贴标准为:缴200元补70元、缴500元补120元、缴1000元补200元、缴2000元补360元、缴5000元补600元。政府对领取待遇人员给予补贴(出口补),补贴标准为每月20元;年满80周岁的,每月再提高10元;无子女或子女无赡养能力、经有关部门认定年收入低于政府公布的低收入标准的,每月再提高200元。

(7) 按照缴费20年测算,选择最低档次200元/年缴费,基本养老保险加上补充养老保险待遇可达2498元/年;选择中间档次1000元/年缴费,待遇可达5128元/年;选择最高档次5000元/年缴费,待遇可达17571元/年。

(8) 吕梁山区位于黄河中游晋陕两省交界地带,在山西境内的范围包括太原、忻州、吕梁、临汾4市的28个县(区),其中国定贫困县20个、省定贫困县6个,国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县18个。

(9) 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为: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培训就业扶贫、生态补偿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力量帮扶。

(10) 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工程”为:大规模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态公益林保护、自然保护区湿地建设、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经济林扩容增量、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扶贫。

(11) 吕梁精神的内涵主要有“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

(12) 截至2019年底,山西省森林总面积达到5450.9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3.18%。

(13) 截至2020年2月底,山西省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14) 2016年8月4日,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促进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完成10万名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带动10万个以上贫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