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展开问卷调查
2015年底,课题组自编调查问卷,对参与课题研究单位校218名专任小语教师的自身语文教学现状、语用认识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调研以常德市部分学校小学语文教师为调查样本,以“语用”为观察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覆盖所有参研学校,也随机辐射到桃源、鼎城、市直三区县的部分非参研学校。共发放现场问卷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达96.33%。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师中,96.67%是普通的一线老师,在他们身上,最能体现出本区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学校类型多样,城区小学与乡镇、村小学数量基本保持各占50%。样本数量较充足,区域、教龄、学段、职称等分布合理,是保证本次调研效度的第一个措施。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在制订问卷时还采取了以下措施减少干扰因素,以尽量保证调查数据真实有效:1.在问卷前言部分提示受访老师本次调查不记名、不计分、不涉及对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评价,缓解受访老师心理压力。2.问卷选项尽量客观描述常见的课堂教学行为,尽量避免老师在答卷时产生甄别高下、辨别正误的心态。3.问卷标题和题干中尽量少出现“语用”字样,以免老师在答卷时产生倾向性。另外,在数据统计分析时,我们采用了自主开发的数据统计软件系统,尽量避免统计数据出现人工操作误差。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受访者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教龄、任教区域、荣誉身份等;②教师学科认识的封闭式问题,包括:教师上课所选用方式、对教学板块的认识、对教学的自我反思、教师对学科的专业思考、对教学困难的把握等多方面;③教师学科教学实际水平的开放式问题:如“语文教学的五个教学板块中,您最重视的课型是”“(提供具体案例片段后)对两则教学设计您认为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对所提供案例,您认为哪一种更接近自己的教学实际”等。
2.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
(1)熟悉“语用”一词,但认识模糊。
如单选题“语言文字运用是指什么”,仅有20.95%的老师选择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界说,多达79.05%的老师要么错误地认为“语用”就是“阅读和书写祖国语言文字”,要么窄化“语用”,对语用的认知停留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上。
表1 单选题“您认为‘语言文字运用’是指什么”数据表
(2)认同“语用”教学,但积习难改。
问卷中我们呈现了同课异构的两份阅读教学设计案例,一份设计偏重于思想内容理解,一份设计贯穿语用教学思想,让老师比较并勾选自己喜欢的一份教学设计时,85.24%的老师表示更喜欢第二份教学设计(语用型教学设计),但同时60.95%的老师表示第一份设计(偏重于思想内容理解的)更接近自己平时的教学,说明一线教师对语用型阅读教学接受度高,但真正能够在教学中实施的少。
表2 案例分析题数据表
多选题“在阅读教学中,您感觉做得不够的有哪些方面”的数据也证实了这种状况,在列出的十几项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73.99%的教师勾选了明显带有“语用”特征的教学活动。(www.xing528.com)
表3 多选题“在阅读教学中,您感觉做得不够的有哪些方面”数据表
在回答“在阅读教学中,您一般以什么为主要教学目标”时,仅有17.14%的老师选择“言语技能的习得”,其他83.86%的老师都更看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体验与思想熏陶”以及“语文知识的掌握”;而在回答“教学一篇课文,哪一项教学目标您经常忽视”时,却有76.19%的老师表示会经常忽视“揣摩领悟表达方法”。这组相互印证的数据,充分地说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的惯性思维仍在左右着一线教师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表4 单选题“在阅读教学中,您一般以什么为主要教学目标”数据表
表5 单选题“教学一篇课文,哪一项教学目标您经常忽视”数据表
(3)尝试“语用”教学,但困难重重。
也有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尝试构建“语用”课堂,但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策略,因而感觉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比如,在回答“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您经常运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这个问题时,仅有40%的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有助于落实“语用”教学,而60%以上的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偏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语文知识的教学。
表6 多选题“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您经常运用的教学策略有”数据表
多选题“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角度设计一堂阅读课,您面临的困难有哪些”,老师们对涉及文本解读、教学目标设定、教学重点把握、教学活动设计的四个选项,勾选率都非常高。说明在尝试进行语用教学时,老师们感觉困难重重。特别是涉及语用课堂教学关键的“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设计”选项,是老师们勾选最多的,说明在实施语用教学时,把语用理念转化为具体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老师们遭遇的最大瓶颈。
表7 多选题“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角度设计一堂阅读课,您面临的困难有哪些”数据表
根据调查问卷所反映出的客观信息,课题组认为:下一步的研究首先是要关注改变教师对语用的认识观念问题,思考决定行动,认识问题不跟进,研究难有成效;其次是要关注可操作方法的提炼,让教师的“积习”在有冲击力的举措推动下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最后是重点提炼策略,让老师有“法”可依,有“道”可循,让真正科学有效的策略,为教师的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