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语用课堂案例与评析

小学语文语用课堂案例与评析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前两篇精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本课由四则形式各异,内容不同的材料组成,但四则材料均紧紧围绕“故宫博物院”这一主题,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的首次正式接触引导学生对文体的关注,初步认识非连续性文本,了解其特点。要完成第二个“景点讲解”的任务,我们又该重点阅读哪些材料呢?

小学语文语用课堂案例与评析

故宫博物院》(部编教材六上)课堂实录

【教学思路】

《故宫博物院》所在单元为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单元导语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前两篇精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而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对前两课所学策略的巩固和运用,所以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运用所学,在阅读实践中运用“有目的的阅读”这一阅读策略。

本课由四则形式各异,内容不同的材料组成,但四则材料均紧紧围绕“故宫博物院”这一主题,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完成两个不同任务时对四则材料进行筛选取舍,根据任务来选择最有用的材料进行阅读,从中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再以合适的方法呈现,以此来完成阅读任务。

【教学目标】

1.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认识文体特点,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2.根据不同目的阅读四则材料,完成两个阅读任务。

3.落实“根据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语文学习要素。

【教学流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 认识文本

活动1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咱们学习了“有目的地阅读”这种阅读策略。

回顾前两课的学习,谁能说说你的收获?

生1:阅读前要想想阅读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的方法。

生2:在阅读文章时,那些与阅读目的关联不大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生3:我知道了要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就用前面学习的这些阅读策略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活动2 明确任务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这一课给我们提出了这两个任务。(课件出示任务,指生朗读)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师:其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两个不同的阅读任务,也可以说是阅读目的。

活动3 认识非连续性文本

师:同学们,这一课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生快速浏览)

生:这一课有四则材料。

师:咱们以前学习的课文都是成篇的、完整的、连续的,叫作连续性文本。而这篇课文,它是由四则独立的材料组合形成,是不连续的。它叫作——非连续性文本。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课件依次出示游乐园入园须知、火车票、冰凉贴使用说明、中国地图)(生有所悟,学习兴趣浓厚)

师:像这样的文本都是非连续性文本,其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大街上的广告、书本上的目录、机票电影票,还有各种各样的说明书,都属于——

生:非连续性文本。

活动4 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特点

师:这样的文本有什么特点呢?(引导观察大屏幕四幅图)

生:我发现它们的主要内容都不一样,有的是图片、有的是文字。(其他答案略)

师:图文并茂,信息突出,这样的文本便于读者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

师:看来11课为我们完成这两个阅读任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设计意图

开课聚焦策略单元语文要素,回顾前两课阅读策略的学习,将前面习得的方法延伸至本课,紧扣略读课文运用策略的目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首次正式接触引导学生对文体的关注,初步认识非连续性文本,了解其特点。

板块二 浏览材料 筛选材料

活动1 了解材料

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就得先了解它们,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四则材料,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生答,师相机出示四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关注材料的来源及形式。)

活动2 筛选材料

师:了解材料后,下一步咱们该如何阅读?

生:根据任务去选择合适的材料,如画图的,我们就可以看看材料四。

师:看来你对材料有了一个初步的选择,很好。

师:孩子们,这个单元咱们一直尝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重点关注的内容,那么根据这两个不同的任务,你将选择哪些材料进行阅读呢?(课件出示表格,生讨论3分钟)

(生根据任务集中交流)

生1:完成任务一,可以选材料三和材料四进行阅读。(课件圈画材料三、四)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因为材料三说了故宫的入口和出口,如果你来参观的话不知道入口和出口就不知道怎么走。(课件出示材料三)

师:你能说说你在材料三中找到的出入口信息吗?

(生读材料三相关语段,师课件点红)

师:这位同学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强,快速地找到了故宫的入口是——(生:午门。)出口有两个,分别是——(生:神武门和东华门。)(课件圈画午门、东华门、神武门。)

师:那材料四对咱们画图有什么用?(课件出示材料四)

生抢答:可以告诉我们景点的位置。

师:完成画路线图的任务,还有补充阅读的材料吗?

生2:我觉得材料一也有帮助。(课件出示材料一)因为它介绍了故宫的许多可以重点参观的地方,我们画路线图的时候可以画进去。

师:(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中圈画主要景点)你很棒,能在大篇幅的材料中快速捕捉重点信息,这对于我们完成阅读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师:所以,待会儿咱们在做任务一时就可以把目光聚焦到材料一、三、四上。要完成第二个“景点讲解”的任务,我们又该重点阅读哪些材料呢?

生1:我觉得可以读材料一、二、三、四。

师:为什么要重点阅读材料四?

生1: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下一个景点在哪里,给我们指路。

师:你还记得咱们的任务二是什么吗?

生1:景点讲解。

师:景点讲解和平面图——

众生:没有太大关系。

师:所以阅读材料前一定得明白咱们需要的是什么。

(有一生没有明确任务,导致阅读重点不明,思路不清,顺势引导阅读前“明确目的”的重要性。)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2:我认为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二。因为材料一讲的是故宫里面的主要景点,并且有简单的介绍。(课件出示材料二)材料二是太和殿历史故事,如果我们讲解太和殿可以跟家人说说。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选择了最相关的材料。所以咱们在完成任务二时可以重点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

师总结:刚才,我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了需要重点关注的材料,筛选材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捕捉有用的信息,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设计意图

本课四则材料,篇幅长、种类多。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任务、感知材料、筛选材料,半扶半放,层层深入,符合学生阅读规律。为后面学生自主合作阅读完成任务打下基础。

板块三 小组合作 完成任务

活动1 分组、明确要求

师:下面咱们开始合作完成任务,先来看看合作学习的要求。课件出示:

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1.借助贴卡,设计合理的路线图,并用箭头标明游览顺序。

2.向大家介绍阅读方法,展示游览路线图。

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1.挑选准备讲解的景点。

2.模拟情境,组内练习讲解,并向大家介绍阅读方法。

生自由分组,发放资料包。

活动2:小组合作(10分钟)

1.分发材料包。开始合作完成任务。

2.师巡视小组合作情况,相机指导。

观察每组同学完成任务情况,帮助学生回顾阅读时的思维过程,为汇报做准备。

设计意图

分组自主选择任务且同时进行,既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又能双线并行,提高课堂效率。合作要求提示学生关注、回顾“阅读方法”,为后面汇报环节做好准备。

板块四 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

活动1 任务一学生展示

第一组学生带图展示,介绍路线。

师:你们刚刚是如何在材料中捕捉信息,做出这张图的呢?能不能回顾下你们的阅读过程。

生1:我们先重点阅读了材料一,快速浏览材料之后知道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生2补充: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景点。我们就做好记号在图四上标记出来。

生3:所以我们主要想让家人参观材料四中这条线的景点。

(师根据回答相机板贴:

生1补充:我们还梳理了材料一的主要景点。(师板贴:

生3:老师,我们还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看材料一的时候我们也看了材料四。

师:材料一和材料四搭配读,一边看文字一边看——

生3:平面图。

师:看了平面图又来看看——

生3:材料一的文字。

师:所以你们也很好地运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板贴:)很不错,这组的孩子运用了各种阅读方法在文本中捕捉到了有用的信息,完成了画线路图的任务,咱们把掌声送给他们。(第一组学生下)

活动2 任务二学生展示

(请一组学生上台)师:你们选择的景点是?

生齐:太和殿。

师:我想知道你们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又用了哪些阅读方法呢?

生1:我们除了这些(方法)以外,昨天预习时还查了一些资料,补充讲解内容。

师:所以你们用了——

生2:查阅资料的方法。

师:看来你们思路很清晰。(板贴:)我很期待你们的讲解。

生讲解:(逐字逐句地读材料一中关于太和殿的相关语段)

师:谁来评价他们的讲解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们还可以讲讲太和殿重修的故事。

师:确实,把故事加进来或许讲解会更丰富。

生2:他们可以试着脱离书本,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笑:把捕捉的信息进行整合,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简单说说可能会更自然。

(小结)刚才这几位同学介绍时都选择了合适的材料,重点阅读了与太和殿相关的语段,如果能够整合利用信息,相信讲解效果会更好。

(板贴:

设计意图

学生分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过程及阅读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后不断回顾刚才的阅读思维过程,用汇报的形式将思维可视化,能够直接反映学生运用“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的水平。同时,对没有上台汇报的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向。

板块五 梳理结课

师:同学们,伴随着阅读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在阅读前,我们要明确——

生:阅读的目的。

师: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

生:阅读方法。

师:在阅读后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回顾阅读过程,这样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阅读的效率。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尝试了如何带着任务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在以后的阅读中希望大家进一步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去有效地解决更多的问题。

【课堂板书】

(执教并整理: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 唐捷)

《故宫博物院》课堂评析

阅读目的不一样,阅读方法也不一样

《故宫博物院》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新增加的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两篇为精读,这一篇是略读,其文本是非连续性的。其单元语文学习要素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是对三、四、五年级所学阅读策略与方法的综合性运用单元。鉴于此,唐老师执教的这一堂“简简单单、清清爽爽”的《故宫博物院》的确让我们收获颇丰。

一、重视思维训练,凸显策略意识。虽然说语文最核心的素养应该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但立足于本单元、本篇课文特有的教学价值,落实的应该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整堂课上,唐老师引导学生全程进行了阅读监控。在阅读活动进行之前,比较本文和已学课文《故宫》的不同,归纳文本的特点,回忆已学的阅读方法,根据不同任务筛选材料、捕捉关键信息进而判断……这些活动全都指向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活动进行中,不断地根据不同的目的和目的达成的不同阶段,调整阅读方法;在阅读活动进行之后,再次进行策略反馈、比较、归纳,提炼出“重点阅读、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老师多次运用提问、评价等手段,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回忆、筛选、判断、整合、创新”,没有了“琅琅书声、品词析句”,学生的思维却一次次跃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落地生根。

二、重视学法运用,凸显自主意识。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是粗略、应用、自主。课堂上,唐老师没有把学生带进文字里去,而是引导学生粗略知晓大意,自主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完成本节课的两个任务。材料主要内容由学生概括,筛选阅读方法和有价值的材料由学生进行,任务二选一由学生确定,就连评价与反馈也由学生完成,教师只在关键处适当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阅读目的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

三、重视文本特点,凸显材料意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老师从一开课就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并一再强调“有用的信息、关键词句、借助材料”,旨在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我们完成任务的材料,我们可以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去选材、去创新、去再利用。在完成第二个任务的时候,体现得尤为突出。

这节课带给我很多收获,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思考:

1.概念的外延与内化不够落实。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只是有了初步了解,老师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寻一些生活中见过的非连续性文本,让这一新概念得到更好的内化。

2.略读课文的价值体现不够完整。略读课文是联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我们看到了桥的这一头,也看到了桥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策略在略读课文中的运用),却没有看到桥的另一头的风景。唐老师可以提供类似的阅读材料、阅读任务进行当堂训练,时间不够的话,课外练习也行。

(评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中心小学 郭雪芬)

鹿角和鹿腿》(部编教材三下)课堂实录

【教学思路】

《鹿角和鹿腿》是一则寓言,讲述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细长的腿。当狮子扑来了,难看的鹿腿帮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鹿角却让它险些送命。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小鹿认识的改变,基于情节的反转和情感的变化。而文中最能体现小鹿情感的是几个色彩鲜明的语气词。首先以此为抓手,找语气词,换语气词,理解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表达意义的明白晓畅与妥帖,这样生动的情感体验和语言感受融合交织。然后抓关键词,补充恰当的语气词讲清楚“狮口逃生”这个情节,孩子们情感升华和语言运用相辅相成的写作手法。从这两个环节的动态生成中,孩子们读懂了故事,明白了寓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语气词,体会小鹿的心情变化。

2.找准关键词,添加合适语气词,讲述故事。

【教学片段】

一、抓语气词,体会小鹿的心情变化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找出表现鹿角美丽和鹿腿难看的句子,画上横线。

(生开始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

师:哪些句子表现了鹿角的美丽?

生: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当小鹿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的时候,他的心情会如何呢?

生1:愉快。

生2:满意。

生3:自豪。

师:带着这种心情读。(生齐读)

师:那此时他对自己美丽的角是什么态度?

生1:满意。

生2:喜欢。

师:满意地看、高兴地看就是欣赏。(板书:欣赏)(贴卡片)

师:大家看,这个句子里有一个词“啊”,这个“啊”是一个什么词?

生:语气词。

师: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

生1:哇。

生2:呀。

生3:呦。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语气词“啊!”去掉,全班女生读。

师:你觉得这句好,还是课文中的好?为什么?(课件出示这两句话对比)

生:课文中的好。能让人感觉到小鹿非常喜欢自己美丽的角。

师:同一个句子加上语气词和不加语气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全班再次齐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表现了鹿腿的难看?

生: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师:那此时他对自己的腿是什么态度?

生:抱怨。

师:(板书:抱怨)(贴卡片)你从哪个动词感受到了小鹿对自己的腿特别不满?

生:撅起嘴、皱起眉。(带上动作和表情读。)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面也有一个语气词,是什么?

生:唉。

师:这个“唉”表现了小鹿的什么心情?

生1:伤心。

生2:厌恶。

师:带上这种心情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时候同一句话加的语气词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会不一样。[课件出示: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心情?1.(啊!)小鹿得了亚军!2.(唉!)小鹿得了亚军!3.(咦!)小鹿得了亚军!]

生1:自豪。

生2:不满。

生3:惊讶。

师:语气词就有这样的妙用,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它哟!

二、找准关键词,添加合适语气词,讲述故事

师:我们刚才通过学习知道了小鹿一开始特别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自己难看的腿,那为什么后来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呢?还得从一次遇险说起。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在小鹿的这次遇险中,他的腿和角分别是怎么表现的?请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

(生开始默读课文的五、六自然段。)

师:之前小鹿还在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自己难看的腿,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什么?

生:一头狮子正在朝他逼近。

师:一头怎样的狮子?

生:一头凶猛的狮子。

师:(课件出示:狮子图片、“逼近”)此时小鹿心里想的是什么?

生:逃命。

师:对啊,命最重要。(课件出示:“命”)这时候,根本没有时间管自己是美还是丑。

师:在他逃命的过程中,他的腿是怎么表现的?

生: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师:在这句话中,抓关键的动词,抓哪个?

生:跑、甩。

师:(课件出示:跑、甩)那他的角又是怎样表现的?

生: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

师:抓关键动词,哪个?

生:挂、扯。

师:(课件出示:挂、扯)最后结果怎样?说关键词。

生:挣脱。

师:(课件出示:挣脱)是不是觉得这个场景特别危险,那怎样才能更好地贴近当时的场景呢?让我们走近小鹿的内心,看他会想些什么?请你们在这个句子后面加心理活动,加上最能表达当时心情的语气词。

(课件出示: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

生1:哎!惨了,狮子会不会追上来了?

生2:耶!终于甩掉那头凶猛的狮子了!

生3:啊!多亏了我的两条大长腿!

师:那他的角被树枝挂住的时候,又会怎么样?[课件出示:

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去。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

生1:啊!糟了!这下会变成狮子的盘中餐了。

生2:唉!我这美丽的角怎么在关键时候拖我的后腿呢?

师:经过我们这么一想象,是不是感觉这场面好像变成了活的一样。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当时的惊险来。括号里老师来读,你们读原句。[课件出示: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啊!多亏了我的两条大长腿!)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唉!我这美丽的角怎么在关键时候拖我的后腿呢?)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去。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

(师生合作读。)

师: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段内容特别精彩?那我们像讲故事那样把它讲出来,讲给大家听。就用刚才梳理出来的关键词讲故事。同桌之间练习讲。

师:哪位同学敢在台上讲?

(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讲完后师生评议。)

师:老师送大家一样法宝,有了它,你们的故事会讲得更精彩!(课件出示:小贴士:带上动作、表情,加上语气词,让故事讲得更生动。)

师:谁再来试一试。

(一名学生再上台讲故事。)

师:(播放讲故事背景音乐)

师:把掌声送给他!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讲故事,是不是变得容易多了?老师相信,你们回去一定能用这个方法将整个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师:通过这次危险的经历,小鹿明白了——(点击课件)

(屏幕出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全班齐读。)

(师板书:差点送命、狮口逃生)

设计意图

文中小鹿心情的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小鹿的心情又是通过“啊”“咦”“唉”这些情绪色彩鲜明的语气词呈现的。一、找词语,读句子,换语气词,从最能表现角色情绪的语气词中学习语言,体会情感。二、抓住关键词,添加最能表现角色情感的语气词,讲述故事。由扶到放,以语气词为基点,情识相映。

(执教并整理:湖南省常德市经开区莲花池小学 万琼)

《鹿角和鹿腿》课堂评析

多维创设 立体建构

——语用课堂中语用能力的动态生成(www.xing528.com)

《鹿角和鹿腿》是一则寓言故事。三年级的学生对这种特殊文学题材的学习,特别是寓意的理解是很有难度的。而万琼老师的课对此难点做了精巧的课堂设计,层层深入地引领,使我看到了新教材下教者对于文本深入的解读,以及在妙思巧想的多维创设中让语用能力在课堂中动态生成。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赏析她的课堂。

一、从语言的维度去立体建构动态的语用课堂

语用能力就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万琼老师教学实录片段在语言维度的建构上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1.在语文知识层面,在字词的学习过程中,抓住语气词的妙用,循序渐进地展现了动态的语用课堂,这种丝丝入扣而又不露痕迹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教者是从“去掉语气词”到“读语气词”,再到“体会语气词”,最后到“用语气词”这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同一个句子加上不同的语气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程度和意思是不一样的,而且更深入地理解了故事中所要传递出来的情感,夯实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寓言的内容。教者在语文知识层面的梳理夯实而又灵动,课堂呈现出了动态美。2.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层面,教者创设了多种情境,特别是通过语气词的妙用感同身受地体验了小鹿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自己腿难看的心理情境的创设。如:小鹿被狮子追赶之后对自己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发生转变的情境创设,使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体悟寓言的寓意,从品词品句中提升语文能力。3.在语言的运用层面,教者主要抓住了语气词的应用及在关键词的提示下讲故事这两大训练点来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语言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而教者就是通过这样的环节从语言的维度去立体建构动态的语用课堂的。

二、从文本的维度去立体建构动态的语用课堂

“读故事、明道理、悟生活”是学生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而寓言的教学重难点就在于:读懂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此片段正是凸显了寓言故事的特点来谋篇布局,无论教者是抓语气词来体会,还是抓关键词讲故事都是为了巧借工具去揭示寓意的妙,此片段教学就是紧扣寓言文本的特点,让学生抓关键词来叙述寓言故事,因为只有读懂了故事,才能去思辨,因而所有创设的环节都是为后面理解寓意做铺垫,整堂课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原本深刻的寓意在学生体会的过程中呼之欲出,教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多元化地解读。而在这个丰富的体验中,动态的语用课堂随之立体地呈现出来。

三、从学生的维度去立体建构动态的语用课堂

让孩子站在课堂的正中央,让孩子去主导自己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有价值,而教者正是站在学生的维度去备课,在教学寓言内容时注重创设情境,通过有效的追问捕提出一系列有关动作的关键词“逃”“跑”“甩”“挂”“扯”“挣脱”,让学生真正走进小鹿的内心,再通过与老师一起读的串联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接下来的抓关键词讲故事降低了难度,于层层推进中将原本平面的课堂立体化呈现出来,用工具撬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巧用工具揭示寓意,让课堂充满了“发现,自主表达”的色彩,整堂课也因此生动了起来。

作为听课者,我不由发出感叹:这个教学片段朴实而高效,简单而睿智!万老师能够以如此多的方式来落实训练目标,亮点频出,实属难得。我为教者如此精心地备课点赞,为她教学设计中的奇思妙想点赞,她的课在寓言教学如何培养语用能力这一点上做出了示范,这正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学习的地方。

(评析:湖南省常德市经开区莲花池小学 郑丹)

《王戎不取道旁李》(部编教材四上)课堂实录

【教学思路】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小古文。它篇幅短小,内容简约,富有情趣。教学时以诵读为主线,并引入古诗词,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小古文的无穷魅力,积累语言,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看注释、多诵读、巧补白,并在结课时,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拓展阅读一篇小古文《孔融让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爱上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会认字,会写“戎”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音韵、节奏,背诵课文。

3.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补白等方式,了解课文大意并讲述故事,领悟王戎是个善观察、勤动脑的孩子。

4.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激发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拓展阅读《孔融让梨》。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老师和学生一起玩古诗接龙游戏)

设计意图

课前用孩子们学过的古诗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不仅用古诗词抒发情感,还会用古文记录生活。

一、读题解题

学生读课题,并学写“戎”字。指导学生学会看注释,并出示王戎的资料。(板书:看注释)最后,请学生说题意,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作者,让学生学会看注释,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能力;读懂课题,为学习文本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强调“诸、竞”的读音。

2.出示停顿线,师配乐范读,生练读。(提示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3.配乐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师总结:多诵读,是我们学习小古文的第二个好方法。(板书:多诵读)(齐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董遇)

设计意图

教小学生学习古文,首先就是大声诵读获得语感。古文的朗诵和现代文的韵律是不太一样的,因此,老师的范读十分有必要,学生一边听一边模仿,才能读准节奏、理解意思。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读古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小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研读全文,理解文意

师:孩子们,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的李子?请你结合注释读读课文,和同桌一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理解“诸”字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师:王戎和小伙伴们会玩些什么游戏呢?是蓬头稚子学垂纶?还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他们会放风筝、跳皮筋、捉迷藏。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童年的生活就是这么丰富多彩,他们可能会——(生齐读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在这个美丽的初夏,王戎和小伙伴们出去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生:他发现树上有许多李子。

师:看,李子成熟的季节到了,枝头挂满了果实。看着这样的情景,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光鲜红润、果实累累。

师:是呀!果实太多了。这样的景象,让老师想起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生齐读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你能结合图片内容,做做小诗人,试着填一填吗?(课件出示    压枝低。)

生:千颗万颗压枝低,千子万子压枝低。

师:你们都成了一位位小诗人。果实挂满了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小古文中有一个四字短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你们能找到吗?

生:多子折枝。(指导朗读)

师:小伙伴们怎么做的?难道就望李止渴吗?

生:诸儿竞走取之。(齐读,板书:诸儿、竞走、取之)

(课件出示“走”字的演变,播放《猫斗》《龟与兔竞走》的录音,理解古人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师:王戎呢?

生:唯戎不动。(板书:戎、不动)(指导朗读)

师:只有王戎没有动,小伙伴很纳闷,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就去问王戎,会怎么问呢?

生:王戎,这李子又红又大,你怎么不去摘?

师:小伙伴也是这样问的:“汝为何不动?”

师:汝为何不动?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为何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生:李子长在道路边,如果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

师:是呀,王戎肯定也是这样想的:若是树在道边而少子,此必——

生:甜李。

师:所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

生:苦李。

师:李子果真是苦的吗?

生:取之,信然。

师:有人摘了一个尝,哇,又苦又涩。孩子们,现在,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王戎?

生:我看到一位聪慧的王戎。

师:是啊!他不仅善于观察,还勤于动脑。(板书:善观察、勤动脑)

师:孩子们,像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补充人物的语言来帮助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就叫作补白。巧补白是我们学习小古文的第三个法宝。(板书:巧补白)(师生合作读全文)

设计意图

古文中有诗,古文中有画,古文中有音律,古文中有情境。老师通过联系古诗词、图文结合、想象补白等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小古文丰富的内涵。

四、讲述故事,古今对比

1.生和同桌讲故事,再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

2.出示故事的两个不同版本:古文和现代文,引导学生发现小古文的特点——言简义丰。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学生不仅能够发现小古文的特点,还能悟出一些难点,达到“其义自见,不待解说”的效果。

五、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先请学生读去掉标点的版本,再读竖版本,最后根据提示背诵。

设计意图

诵读是古文学习的基本手段,采用多种方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并能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六、拓展延伸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孔融让梨》,再请学生上台讲故事。

2.推荐阅读:《曹冲称象》《破瓮救友》。

设计意图

找一篇相关的小古文让学生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积累词句,并引导学生建构出自己的观点、感悟。推荐学生读古文,扩大积累,进行知识的延伸,也激发了学生学古文的兴趣。

【课堂板书】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 竞走 取之 看注释

戎 不动 善观察 多诵读

勤动脑 巧补白

(执教并整理: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武陵小学 杨晶)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堂评析

破解小古文教学密码——会读、会思、会用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部编教材四上的一篇写人的小古文。它言简义丰,以具体事例生动地展现了少年王戎的聪慧。

由于部编之前的教材对小古文学习不重视,造成了学生对小古文学习兴趣的缺失。小古文教学面临相对陌生、不太好读、难以理解、缺乏趣味等主要现实困惑。如何破解小古文教学密码?杨老师本堂课从困惑出发,立足课标与课本,寻根问本;同时以读为本、发展思维、凸显语用,为小古文的教学打开了一扇窗。

一、以读为本,言意兼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标》也建议:“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可见,从古至今,学文言文必须以“诵读”为本。杨老师整堂课通过示范领读、模仿练读、文白对读、合作趣读、熟读成诵这样多形式、有层次的读和“声断气连”有方法的读,让孩子们感受小古文独有的节奏和韵味,体味其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惊叹其言简义丰的语言魅力,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就爱上小古文。

二、聚焦方法,凸显语用

新课标建议教师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小古文作为一种鲜明的文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意义深远,更要加强对其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对于2019年秋才触摸部编教材的四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本课实际上是他们正式接触小古文的首例。这一课,决定孩子们日后对文言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把“这一课”当成“例子”来教,可谓四两拨千斤!唯有像杨老师这样,先聚焦小古文阅读方法的指导:看注释、多诵读、巧补白、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再让学生历练阅读与本课类似的小古文《孔融让梨》,才能真正建构一堂由扶到放,由学到用的有价值的阅读课。

三、多元迁移,思维成长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本堂课,杨老师两次运用迁移理论教学,让课堂散发思维之光。第一次是纵向迁移: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多子折枝”,把形容果实多的图片、词语、诗句进行了变换、综合和重组,使它们与“多子折枝”产生意义关联。第二次是重组迁移:课后题“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带给学生绝佳的思维生长。学生理解了这道题,就意味着能将王戎的思维过程还原,进而很好地感受少年王戎的聪慧。当学生回答:“李子长在道边,若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杨老师这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反向思维:“树在道边而_______,此必甜李。”接着,正向思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_______。”学生清晰地表达了自己思考的过程,说明其能够灵活地重组味道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利用重组迁移扩大思考的范围,有效提升思维能力。

四、阅读链接,感受文化

小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为了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杨老师有意识地以课本为基础,在课的三个节点恰当展开阅读链接,以“小”见“大”,由“薄”及“厚”品古文。一是课始,链接王戎的资料;二是课中,“趣”教小古文,链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等童趣盎然的三首古诗,把“诸小儿游”,读成了一首首诗、一幅幅画……教“走”字时,链接字理演变及小古文《猫斗》与《龟与兔竞走》,深刻感受“走”字的古今异义及汉字的古老和有趣;链接现代文版,学生对比感受小古文言简义丰的魅力。三是课后,拓展阅读小古文,让学生在古典文学的海洋里遨游。

纵观全课,我的思考和建议: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那么,其根本不是培养“懂得语言”的人,而是培养“使用语言”、“能用这种语言讲话,写文章”的人。本堂课,“使用语言”略显不足。所以建议增加一个“想象填空,补充情境”的训练环节,即“取之,信然。众人不禁叹曰:________!”(例:王戎乃真神童也)

(评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武陵小学 石英)

《出塞》(部编教材四上)课堂实录

【教学思路】

《出塞》是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教学中,我摒弃了“遇字必解、理性分析”这一冲淡诗句灵性神韵的常规教法。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大胆运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关注方法的习得与运用。从边塞诗独特的个性和文化内涵出发,做类似的关联和拓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让学生直接贴在诗词的面颊上感受它的诗韵、诗意、诗情、诗境,从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诗词素养。

【教学目标】

1.诵读《出塞》,感受其独有的语调、韵律、节奏;了解大意。

2.抓典型意象,展开想象,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在言语实践中感受边塞诗的苍凉、悲壮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用“以诗解诗”的方法,课后自主赏析《题临安邸》和《示儿》。

【教学流程】

一、启“边塞”之门

生先复习背诵边塞诗《凉州词》,再欣赏一组配乐边塞图。

师:用一个词表达此刻你对古代边塞的感受?

生:残酷。

生:悲壮。

师: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在荒凉的大漠这样感叹,一起读——(PPT出示:《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师:在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边关征战年年,生灵涂炭。许多忧国忧民的诗人来到边关,写下了大量这样的边塞诗。其中以王昌龄的成就最高(师板书:唐、王昌龄,生齐读)

(师生交流王昌龄的资料,略)

师:今天,我们来赏析王昌龄的压卷之作!(师板题,生读题、解题)

设计意图

课堂伊始,通过关联旧知、感受边塞荒凉、拓展边塞诗、链接作者,为学生打开边塞之门,逐步唤醒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领学生进入边塞诗独有的意境。

二、知《出塞》之意

引导学生先把诗读正确、读流利(关注多音字“教”),再读出节奏和韵味。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教我们读书的方法。你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通常会用到哪些方法理解古诗呢?

生:看书中的注释。

生:查工具书。上网查询资料。

生:问老师、同学。

生:想象。

师:(整理归纳PPT出示:看、查、联、换、补)大家选用这些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塞》,了解诗的大意。

(生汇报)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朝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师:能这样理解吗?你们看,在这一行诗中,“秦”“汉”“月”“关”这四个字,互相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汉”二字就形成了互文。互文是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今天我们是第一次遇见。理解时,要把秦汉合在一起,调换词语之间的顺序,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第二、三、四句由学生说大意,师分别重点关注以下字词的意思:“还”“但”“飞将”“胡马”)

(生质疑,略)

设计意图

多层次的“读”是最切合古诗特点的教学策略。引入“互文”这种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学习,让学生对第一句诗大意的理解豁然开朗。整个环节,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体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悟《出塞》之情

1.悲伤和悲愤

师:如果说刚才我们是远看《出塞》,了解它大概的样子。现在,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入那远古的唐朝,走进《出塞》,走进王昌龄。

师:请齐读诗的前两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你看到哪些景物?

生:高高的明月和凄凉的边关。

师:谁能读出这两种景物吗?

师:读着读着,老师想到了另外两首边塞诗,一起看!(生齐读)

(PPT出示:①《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吹度玉门关。”②《从军行》唐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师:这两首诗和《出塞》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明月和边塞。

师:此刻,你们的脑袋里一定有一个问题,谁会问?

生:为什么这些边塞诗中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呢?

师:问得好啊!你们当中哪位大师来解读呢?

师:(提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将士们思念家乡、亲人。

师:是呀,明月夜夜照边关,将士哪夜不思亲!读出他们的思念。

师:还有哪些诗也写到了明月,寄托了相思之情?

生: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明月代表了相思。不懂明月,惘为中国人,东方文化是月亮的文化,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对明月,像中国人这样有如此深切的眷恋和想象!再读一二行——

设计意图

以诗解诗,意在引导学生在诗歌的言语实践中,类比发现诗歌典型的意象——月亮。人们看到月亮,就自然联想到家乡、故土、亲人。于是月亮就成了“思乡”的代名词和特有的东方文化。从此,那轮明月便深深映照在这堂课每个孩子的心上。

师:这首诗中还有两个写朝代的词语,找出来。(秦和汉)

师:秦、汉二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战争持续之长久。

师:请看(PPT: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朝→唐),中国历史上,从秦汉一直到王昌龄生活的唐朝,可谓是悠悠千年!这悠悠千年不变的是明月,不变的是——

生:边塞的战士。

师:还有什么依然没有改变呢?

生:那残酷无情的战争。

师:是啊,千百年来不变的战争依然还在啊!(指大屏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板书:人未还)

师:这些万里出征的将士,明明思念家乡,却为什么有家而不还呢?请你从课前搜集的边塞诗中寻找到答案。

生:《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师:因为什么,所以万里长征人未还呢?

生:因为将军晚上还要去追杀匈奴的逃兵,所以“人未还”。

生:《从军行》,唐,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把匈奴赶出边界,就永远不会回家。

生:《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因为战士们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所以“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读到这儿,你的心情如何?

生:悲伤。(师板书:悲伤)

师:同学们,一起读出你们心中的悲!心中的伤!——“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设计意图

抓“秦”“汉”二字,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高度凝练的语言,感受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历史沧桑,战争持久;同时,让学生从自主搜集的边塞诗中丰富积累,以诗解诗,在反复的诗歌言语实践中不断寻找“人未还”的答案,从而唤起学生对征人的无限敬佩与同情。

师:(播放背景音乐+月夜图)同学们,如果你是幸存的征人,在这凄凉的夜晚,面对这冷峻的边关,凄美的明月,此刻你最想的是什么呢?

生:千里之外的父母。

生:妻子、孩子。

生:死去的战友。

师:此刻,远在万里之外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你们啊!同一轮明月下,亲人们此刻会做些什么呢?请你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屏幕上出示想象说话的句式)

生:我仿佛看到月光下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着边关,老泪纵横。

生:我仿佛看到月光下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哭喊着:“丈夫,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我们的孩子啊?”

生:我仿佛听见月光下征人稚嫩可怜的孩子呼喊着:“爹爹,我多么地想念你呀!”

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吗?这千百年来的哀怨和哭喊!再读——“秦时……人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残酷的——战争。读到这,你的心情仅仅只有悲伤吗?还有——(生答:愤恨,师板书)

师:人们痛恨战争,可是千百年来无数征人义无反顾,奔赴边关,保家卫国!他们的血和牺牲换来的是什么?从高适的诗中寻找答案,齐读——“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朝廷高官的腐败。

生:昏庸的君主。

设计意图

古诗意境的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本环节的想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激发学生强烈共鸣。

2.怀念与希望

师:王昌龄面对朝廷腐败、国无良将,想到谁?(简介李广)齐读诗的后两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引入卢纶的《塞下曲》,感受李广箭术高超。)

师:王昌龄写到李广,只是为了表达敬佩吗?还有——(生答:“怀念”,师板书)

师:李广将军在,胡马就——,边关就——,将士们就——,是呀,要是李广将军在多好啊!可是,李广将军早已离我们远去,这只是千百年来无数征人的希望,这只是千百年来无数亲人的希望,这更是诗人王昌龄的希望!(师板:“希望”)

师:王昌龄面对朝廷腐败、国无良将,他不得不发出了这样的呼唤——(生齐读后两行)

师:王昌龄想呼唤谁?

生:昏庸无能的一国之君。

师:他希望昏君怎么做?

生:好好治理国家。

师:此刻,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昌龄呢?

生:爱国的王昌龄。

生:忧国忧民的王昌龄。

师:你们都是王昌龄的知音!

师:齐读《出塞》,读出边塞诗的苍凉与雄浑!读出王昌龄的满腔爱国之情!

四、用“解诗”之法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用许多相关的边塞诗来解读《出塞》,感受到了唐诗的博大精深!课后你们也尝试运用“以诗解诗”的方法——我也来解诗:

1.诵读这课余下的两首诗《题临安邸》《示儿》,了解诗的大意。

2.收集与这两首内容相关的古诗,尝试自己解读。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本堂课学生对“以诗解诗”这种全新的解诗方法也仅仅是“习得”,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习得”,而是“运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诗词言语实践中学会运用,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诗词素养。

【板书设计】

出 塞

唐 王昌龄

人未还——悲伤 愤恨

飞将在——怀念 希望

(执教并整理: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武陵小学 石英)

《出塞》课堂评析

化解“解”与“不解”的矛盾

——以“诗”解诗,关注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诗是不可解的,但在教学中,诗又是不得不解的。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中,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的难点很难突破。在《出塞》一课中,我们看到了石英老师努力在诗的“解”与“不解”的矛盾中寻求一条化解之道——以诗解诗,既保护了诗“不可解”的完整性和个性,又落实了教学古诗“必须解”的价值引领、文化传承。

一、聚焦“边塞”,整合资源

石老师摒弃了逐字理解、字字坐实的方式去理解诗意,而是聚焦主题“边塞诗”,围绕边塞诗独特的个性气质和文化内涵,做了大量的拓展整合。开课即背诵古诗《凉州词》并出示边塞图片,配上音乐《琵琶语》,加上老师寥寥数语的描述,立刻在孩子们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边塞背景图,给了孩子们最直观、深刻的印象,同时给本课定准了基调;在感悟诗情的环节,引导学生回忆写月亮的诗句,通过类比发现月亮代表思念;由此引出既然思念家人,为何“人未还”的问题,带领学生拓展读课前搜集的边塞诗,寻找答案。这大量的拓展整合,看似不是“解诗”,实际极大地拓宽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不解”实为高明地“解”。

二、举象悟情,突破难点

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教学的言与意不能直来直去,中间必须有“象”作为过渡。而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印象、意象。古诗短短28个字,教师的任务是在语言文字中间为学生找到一条秘密通道,让他们走进这28个字背后的画面和情感。石老师开课就抓住了“边塞”的意象定准基调,之后抓住了“明月”这一文学的、文化的意象,将这个词还原成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画面,引导孩子们继续还原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同样以诗解诗,将“人未还”三个字还原成将士们保家卫国的鲜活情境,利用想象还原成将士和亲人苦苦思念的生动画面。快结课时的一次齐读,孩子们慷慨激昂,有个男生拳头紧握,面色凝重,令人动容。

三、学以致用,习得方法

“以诗解诗”不仅是教学模式,也是读诗的方法。课上老师问:“你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通常会用到哪些方法理解古诗呢?”学生交流后归纳了“看、查、联、换、补”五个方法,比较适合疏通大意;本堂课上学的“以诗解诗”的方法则更适合深入品读。刚学的方法要创造机会用,所以结课时安排“我也来解诗”的课后作业,就是在给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在多次的实践中,逐渐掌握方法,熟练运用方法,进行有质量的阅读。需要我们思考的是这节课学生刚接触“以诗解诗”的方法,没有总结出操作步骤或要点,课后练习也没有问题引导,这样的情况下要孩子用方法,操作性不强。方法的习得并不是一学就会的,由学到用之间可能还需要再搭设台阶,让孩子拾级而上,逐步习得。

(评析:湖南省常德市经开区龙潭庵小学 郑圣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