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不少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老师们往往期望学生“一学就会用”,主观上认为只要“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学生的语用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因为对这些概念性的写作知识的认识并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能。首先要端正认识,要知道语文能力不是靠“学得”的,而是靠大量的课内外语言实践活动来“习得”和“养成”的。这样课内外结合,反复练习,插叙手法的运用就渐渐熟练了。
走进不少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老师们往往期望学生“一学就会用”,主观上认为只要“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学生的语用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刘仁增老师就曾在《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中说:各种构段方式学生学了、练了,但写作文时不仅不能用所学到的构段方法写一段话,甚至连一段话都写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吴忠豪老师这样说:学生明白了这些方法,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质量其实价值不大。就像语文教师一直在教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阅读时学生也都能认出是什么描写,但在表达时学生却还是不会描写。为什么?因为对这些概念性的写作知识的认识并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能。困局怎么破?首先要端正认识,要知道语文能力不是靠“学得”的,而是靠大量的课内外语言实践活动来“习得”和“养成”的。其次要有更开阔的视野,课型结构也要更为开放。要充分利用母语环境,把课堂的“学得”与课外的“习得”兼容起来,让彼此协同共振。
比如:史彩平老师执教《酿》的时候,先梳理文章的思路,然后以画思路图的方式将课文思路可视化,帮助学生获得关于如何使用插叙手法的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学生自读该单元第二篇课文《十年后的礼物》,并画出文章的思路图,再一次加深对插叙手法的认识,再以练习为故事补写插叙内容,使故事完整的方式,对插叙手法加以迁移运用。这是课内的“学得”,而课外的“习得”,则有后续一连串的训练:比如对该单元后两篇课文用插叙的方式进行改写,该单元习作任务是写一件与诚信有关的事,也提示学生用插叙的方式来写。这样课内外结合,反复练习,插叙手法的运用就渐渐熟练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