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味语言,在提供的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训练与实践,其作用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言:“情境使儿童的言语有了充实的材料,抽象的言语有了生命和血肉,使语言扎根于儿童的思想之中并且使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
在运用情境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众多语文名家中,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成就最高的一位。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历经“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漫长实践,构建了“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随着教学的进展,她创设一个连着一个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始终随着儿童的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一步步得到深化。她设计连续情境,是从教材语言出发,而后又落实到语言上,即“语言—情境—语言”。这样不断沟通,紧密结合,使情境不至于虚设。如《海底世界》教学中创设的一组情境:
情境一:用剪贴画,出示潜水员“潜入大海”,进入“实地考察”的情境,感知“一片黑暗的深海里”“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等语句所显示的形象,理解其中包含的知识。
情境二:为回答潜水中发现的问题,阅读补充教材进入“查找资料”的情境,进行有详有略的精读、粗读、略读、交叉式方式的应用性阅读的能力训练。
情境三:通过简笔画,水中听音器,运用模拟方式,两手掩耳,好似戴上耳机,倾听大海的声音,进入“使用现代化工具探测大海”的情境,感受“窃窃私语”的形象,体会语感,并引导体会“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一连串比喻的作用。
情境四:通过剪贴画,出示海底世界的各种海洋动物及海洋植物,进入“展示标本”的情境,结合课文第四、五节的教学,进行由总述到分述、选取典型事例的叙述方式、篇章的训练等等,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并通过语言学习和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在的思想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这样一个接一个连续的情境,在展示形象带入情境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把词与形象结合,很好地理解课文,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
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往往局限于课堂上,但李吉林老师却认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记叙事物的字词句篇,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她常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生活中去,在观察玩赏中,就生活中提供的景、物、人创造出生动鲜活的情境,自然、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语言。例如教完《初冬》一课,带学生到郊外游玩。孩子们忽然听到小河对面传来一阵笑声。李老师迅速抓住这一生活情境,开始了有趣的师生对话:
师:你们听,河那边传来了什么声音?
生:河那边传来一阵笑声。
师:你们听,河那边传来一阵谁的笑声?
生:河那边传来了一阵姑娘的笑声。
师:你听到一阵什么样的笑声?
生:我听到一阵咯咯的笑声。
生:我听到一阵欢乐的笑声。
生:我听到一阵清脆的笑声。
师:这笑声如果不用“清脆的”“欢乐的”,打个比方说,会吗?
生:那笑声有点像小铃铛。
生:那笑声像小鸟的歌声一样快乐。
生:那笑声就像小河的水在流。
师:姑娘为什么这样开心?
生:因为今年粮食丰收了。
顾黄初先生说:“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这段谈话有景有情有思想,语言逐步具体、生动,使学生学到活的语言。这样把生活、观察、思维、想象、语言都融于一个整体训练之中,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很自然地把语言和生活统一起来。当学生面对生活所展现的情境时,教师依据语言规律,调动学生在课本上、生活中已掌握的词句表达所见所闻,在欢快的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于永正老师是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能通过情境的创设,使课堂进入师生和谐共振、教学默契配合、气氛紧张热烈、力度张弛适宜的艺术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培养。(www.xing528.com)
灵活扮演角色是于永正老师创设情境的基本方法。课堂不设景,随时登场;角色不化妆,随机扮演。虽简单易行,但行之有效,在给学生真实感、亲切感的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的实践和训练。
【课例】《草》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棒,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是于老师教学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情境的创设: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转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教师多角色的扮演,不仅给了学生无穷的乐趣,而且实现了角色扮演的真正目标:扮演妈妈时,以真实的夸奖,赞扬学生背得迅速;扮演哥哥时,以故意示错,促进学生记住诗人;扮演奶奶时,以有意的打岔,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巩固了记忆,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与学生的界限,整个课堂犹如一个艺术的舞台,师生就是舞台上的角色,教学情境成了语言训练的场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