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将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可以利用景别变化实现巧妙的叙事和视觉调节的功能。不同景别镜头的组接能够达到不同的表现效果。电视镜头的编辑需要达到叙事清晰、视觉流畅、情绪连贯三种效果。
1. 叙事清晰
在一个叙事段落中,为了全面且有层次地描述事件的进展,常用有设计、有规律的景别来推进事件的过程。如:远景常用来交代环境背景和整个事件的规模和气势,因此它往往出现在叙事段落的最开始部分;接下来的镜头则需要用全景来展现人物的位置关系;最后往往是用来交代主要人物动作的中景或近景。这就像我们平时观察事物一样,总是会先从扫描环境起,而后再把注意力逐渐落在有关人物上,之后再开始关注主体人物到底在想什么,从而用特写镜头来达到窥视其内心世界的目的。这样,一系列的不同景别镜头的组接就起到了逐步展开情节、展示进程的作用。在这种景别接续的引导下,观众对这一叙述段落便可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印象。
例如,在新闻中常出现的领导视察镜头,通常都是先从展示视察大环境的远景开始的,而后接续到主要领导人边走边了解情况的全景,继而转接至详细了解情况、交流访谈的中景,再后来会接转至主体人物的近景,展示领导谈话时的面部表情。
这种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大到小的镜头安排方式,是典型的镜头叙事方式。变化明显的景别增强了镜头叙述的目的性,从而引导观众在平稳流畅的过渡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个展示的情境中。
随着影视艺术实践的发展,镜头语言的运用有了多种表达方式,如顺序、倒叙、插叙、闪回等,每种叙事方式都会对应不同的景别安排。如反映一起交通事故,可用顺序的方式安排景别的变化:某个地方聚集了一大堆人,救护车、交通救援车闪着灯停在旁边(全景),救护人员抬着担架上受伤的人走向救护车(中景),受伤者痛苦的表情(近景),碰撞在一起的汽车和变形了的自行车(特写)。
如果用倒叙的手法,景别的变化则恰恰相反:变形的自行车(特写,暗示似乎是发生了什么),受伤者痛苦的表情(近景,造成悬念,是他受伤了吗),救护人员抬着担架上受伤的人(中景),某地聚集的一大堆人,救护车、交通救援车闪着灯停在旁边(全景,解开悬念,交代环境,是交通事故)。可见,不同的表达意图,需要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与之对应。如:中央电视台2009年2月26日的《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新闻《济南军区某侦察连百名复转功臣永葆英雄本色》开头的第一个镜头是全景,表述了人物与事件发生的环境;第二个镜头为中景,凸显人物特征;第三个镜头为特写,显示动作细节。三个镜头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递进叙事镜头组,讲述了主人公在田间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事迹。
2. 视觉流畅
为了能给观众平稳流畅的视觉感受,通常采用的是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的景别安排方式。对于表现同一主体的画面,一是要避免相同景别镜头组接在一起,两个连接的镜头景别要有所变化;二是要避免变化过大的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两镜头间要能够承接。(www.xing528.com)
在新闻剪辑中常会遇到下面的情况,一段同期采访中,需要选取的素材刚好是拍摄景别相同的一前一后两段内容,如果将主体和景别相同的两个镜头简单地剪辑到一起,则会让观众感觉到明显的跳跃。为避免这样的视觉效果出现,往往需要在接点处插入其他画面,如采访记者画面或其他关联镜头画面,予以遮盖。如果对一个人物的采访时间较长,有经验的摄像通常会在不同采访段落有意转化景别,从而为后期剪辑创造条件。编辑不必将过多精力用在选剪遮盖画面上,剪辑作品的视角也许会丰富很多。
还有一种类型是景别差异过大的镜头被剪接在一起,如从全景直接剪接到一个特写镜头,也会引起视觉的强烈跳跃感。这种表现同一主体的大跨度景别镜头也叫两极镜头。这样的镜头组接只在创造特别气氛时使用。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一开始就使用全景展示巴顿在讲台上,紧接着是巴顿敬礼的大特写,从而带给观众震撼和感动。
3. 情绪连贯
景别的由远到近适宜表现渐次高涨的情绪;景别的由近到远适于表现愈益宁静、深远或低沉的情绪。
不同的景别能够表达不同的情绪(见图2-1)。当然,在实际运用中,这种界定仅指一般状况,特殊状况下的情绪反应还有其特殊之处。
通常,电视新闻的开头会采用由远而近的方式,拉动观众进入所表现的事件中,而结尾则采用由近到远的方式,从而让观众自然脱离此段落而进入下一个段落。
图2-1 景别情绪音阶
需要注意的是,景别仅是镜头组成因素中的一种,在选择剪辑画面时,要抓住主要矛盾,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进行画面的处理。在保证内容需求的前提下,第一,要建立景别成组运用的概念,让作品节奏明显,情绪连贯;第二,注意运用镜头内多景别的变化;第三,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景别关系,尽量用更丰富的景别表现同一主题和内容;第四,景别的选择必须服从于内容的更好表现以及意义的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