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宗教感情的含义;
它与对神的崇拜无关;
它的种种特征;
采取宗教形式的信仰力量;
各种实例;
大众膜拜的诸神从未消失;
它们复兴的新形式;
无神论的宗教形式;
从历史角度看这些观念的重要性;
宗教改革、圣巴托罗缪惨案、恐怖统治时期以及所有类似现象,都是群体的宗教感情所造成的结果,其原因并非是独立个人的意志。
前文中讲过,群体不进行推理,他们将思想观念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拒绝或接受,他们既不容忍讨论,也不容忍反对意见,那些旨在影响他们的种种暗示会渗透到他们的整个认识领域,而且往往立刻转化为行动。前文中还讲过,在受到适当影响的情况下,群体甘愿为心中唤起的理想而牺牲自己。我们也看到,群体只拥有强烈的极端情绪,同情很快会转变为爱慕,反感情绪一经唤起几乎立刻就会转变为仇恨。这种种表现已经使我们预感到群体信仰所具有的性质。
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群体信仰,无论是在狂热的宗教信仰时代,还是在上世纪那种政治大动荡时代,显然它们都具有一种很特殊的形式。关于这种形式,我想不出更好的界定描述词语,只能冠之以“宗教感情”的称谓。
这种感情具有很简单的特征,比如崇拜想象中的至高无上者,惧怕传说中它所拥有的神奇力量,盲目听从它的指令,无法探讨其信条教义,却热心宣扬传播,往往将那些不接受其信条教义的人全都视为敌人。无论这种感情的倾注对象是看不见的上帝、一尊木雕或石像、一位英雄或者是一个政治概念,只要具备上述特征,这种感情实质上永远是宗教感情。其中也包含着同等程度的超自然与神奇因素。群体往往无意识地把一种神秘力量赋予当下唤起人民热情的政治法宝或立于不败之地的领袖。
一个人只崇拜神还算不上有虔诚的信仰。只有当他全心全意、死心塌地、怀着满腔狂热献身于一种事业,或者为一个明确指引自己的思想行为的人忠诚效力时,他才具有虔诚的信仰。狭隘与狂热是必然伴随着宗教感情出现的两个特征。凡是自以为掌握了世俗或永恒幸福奥妙的人,莫不体现出狭隘与狂热这两个特征。凡是在任何信仰的激励下聚集在一起的人,也都体现出这两个特征。恐怖统治时代的雅各宾党人,骨子里同宗教法庭时代的天主教徒一样虔诚。他们那种残忍的宗教热情可谓同源同根。
群体信仰具有盲目屈从、极度狭隘以及需要开展强势宣传等特征。这些都是宗教感情的固有特征。因此可以说,他们的所有信念都具有宗教形式。群体拥戴的英雄对他们来说是一位真正的神。拿破仑当了十五年这样的神。从来没有哪位神能像他那样受到频繁崇拜,能轻而易举地使人毙命。基督教的上帝或异教诸神,也从未像他那样对于听命屈从的信徒头脑实行过如此绝对的统治。
所有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创始人之所以能扬名立万、自成一家,只是因为他们成功地以上述狂热感情激励了大众群体,使信徒们在崇拜与顺从当中找到了幸福,随时准备为他们的偶像献出生命。所有时代莫不如此。菲斯泰尔·德·库朗日[37]在论述罗马高卢的佳作中说得好,罗马帝国绝非靠武力维持,而是靠它本身所唤起的宗教虔敬来维持。他理性地写道:“一种普遍遭到民众憎恶的统治形式居然持续了五个世纪之久……在世界历史上这将是绝无仅有。不可思议的是,帝国只靠区区三十个军团就能使一亿人服服帖帖。”让他们服服帖帖的原因是,象征着伟大罗马帝国的皇帝受到天下万民神一般的顶礼膜拜。在他统治下的辽阔疆域内,就连最小的城镇也设有膜拜皇帝的祭坛。“从帝国的一端到另一端,当时可以看到兴起了一种新的宗教,膜拜的诸神就是历届帝国皇帝。在基督教时代到来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六十个城市所代表的整个高卢地区在里昂城附近修建了一个神殿,里面供奉着奥古斯都皇帝[38]……神殿祭司由高卢地区的各个城市共同选出,是那里很有势力的人物……无法将这一切都归因于畏惧和奴性。各个民族并没有遭到奴役,尤其是持续了三百年之久。膜拜皇帝的不是朝臣,而是罗马,也不仅是罗马,还有高卢、西班牙、希腊和亚洲。”
如今已看不到曾经影响过人们思想的大多数伟人的祭坛,但是可以看到他们的雕像。他们的画像还被举在崇拜者手里。对他们的个人崇拜与对其前辈们的个人崇拜没有明显区别。只有透彻理解群体心理的这个基本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历史和哲学。群体首先需要一个神,这无比重要。
绝不要以为这些都是被理性完全铲除的旧时代迷信。情感在与理智的永久斗争中从未被彻底击败。大众群体不会再听到神和宗教这样的词语。他们曾经在神和宗教的名义下被奴役得太久。但是他们从未向像过去一百年那样拥有那么多顶礼膜拜的神物。各路旧神从未有过这么多雕像和祭坛。近年来研究过布朗热主义[39]名义下的大众运动的学者们都能够发现,群体的宗教本能是多么容易重新苏醒。没有一家乡村旅馆不张贴着布朗热画像。人们认为他具有匡扶正义、铲除邪恶的能力。成千上万的人会为他献出生命。如果他的为人就像传说中一样美好,他定会在历史上享有很高地位。
由此看来,如果说大众需要宗教,那就是一种毫无益处的陈词滥调,因为一切政治、神学和社会信条只有在始终采取宗教形式的条件下,才能在人们当中深入内心。宗教这种形式可以避免讨论和置疑的危险性。如果可以使大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体现出宗教感情所具有的全部狭隘和热忱,而且在外部形式上很快就会成为一种崇拜。实证主义小宗派的发展就是一个奇特而又贴切的实例。伟大的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40]讲过一位虚无主义者的故事。发生在这位虚无主义者身上的事情,很快也发生在了实证主义者身上。有一天,他被理性之光照亮了。于是,他毁坏了装饰小教堂祭坛的神像和圣人像,熄灭蜡烛,并立刻用无神论哲学家(如比希纳[41]和莫勒斯霍特[42])的作品替代了他毁坏的物品。然后,他又怀着虔诚的心情,重新点亮了蜡烛。他的宗教信仰改变了,但是难道可以说他的宗教感情也改变了吗?
我再次重申,只有理解了群体信仰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的宗教形式,才能理解有些历史事件(即使是最重要的事件)。有些社会现象应该更多地从心理学角度,而不是从自然主义角度进行研究。伟大的历史学家泰纳仅从自然主义角度研究了法国大革命。由于这个原因,他经常看不到各个事件的真实来龙去脉。
他对事实进行了透彻观察,但是由于缺乏对大众群体心理的研究,无法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那些事实以其血腥、混乱和残忍的一面使他不寒而栗。因此他在历史大动荡事件的参与者那里只看到一群放纵本能、肆意妄为的疯癫野人。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大屠杀行为,对于其宣传的迫切需要和一些宣战的强劲势头,只有从以下思考角度才能得到确切解释,即法国大革命只不过是为了在大众心里树立新的宗教信仰。宗教改革、圣巴托罗缪惨案[43]、法国宗教战争、宗教法庭以及恐怖统治时期都是同类现象,都是受宗教感情激励的大众群体所为。凡是满怀这种宗教感情的人,必定会用火与剑铲除所有那些反对建立新信仰的人。宗教法庭所采用的手段,就是所有那些怀有真诚且坚定信仰的人所采用的手段。如果他们采取其他手段,他们的信仰在此就不值得一提。
同上面刚刚提到的现象类似的社会大动荡,都只能是大众灵魂蠢蠢欲动时所造成的结果。即使是彻头彻尾的暴君也无能为力。如果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圣巴托罗缪惨案是国王造成的,那就表明他们对群体心理和统治者心理同样一无所知。只有群体的灵魂才能造成这种乱象。最为专横的君主所具有的绝对权力,充其量也只能是加快或延迟上述社会乱象的出现。圣巴托罗缪惨案或宗教战争不是国王造成的;恐怖统治时期也不是罗伯斯庇尔[44]、丹东[45]或圣茹斯特[46]造成的。归根结底,在这些历史事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大众灵魂,而不是统治者的权力。
【注释】
[1] 译者注:若无特别声明,拿破仑和波拿巴均指代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即拿破仑一世,19世纪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5)。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五破反法联盟的入侵,沉重反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殖民地有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欧洲各国除英国外,其余各国都向拿破仑臣服。他还分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拿破仑三世)、热罗姆分别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
[2] 译者注: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把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他的著作对很多课题都有贡献,包括规范、形而上学、宗教、政治、修辞、生物和心理学等等。代表作有《社会静态论》《人口理论》《心理学原理》《合成哲学系统》《教育论》等。
[3] 译者注: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1778),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4] 译者注:指1096年至1291年间,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一系列宗教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目的是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东征一共有9次,动员总人数达200多万人,虽然以捍卫宗教、解放圣地为口号,但实际上是以政治、宗教、社会与经济目的为主而发动的侵略劫掠战争。
[5] 译者注:此处指布朗热将军(Georges Ernest Jean-Marie Boulanger,1837-1891),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于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掀起民族沙文主义运动。后失败自杀。
[6] 译者注:原指古意大利中部拉丁姆地区的古代民族。其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拉丁语。现在泛指受拉丁语和罗马文化影响较深的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如意大利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罗马尼亚人等。
[7] 译者注:原文直译为盎格鲁-撒克逊群体,语言为英语,大部分英国人和美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为方便理解,统一用英美人来代替。
[8] 译者注:勒庞先生显然指的是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
[9] 译者注:谅山是北越南河内市东北部的一个城镇,当时是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由法国军队占领,经济上遭受法国剥削。
[10] 译者注:喀士穆(Khartoum)是苏丹的一个城市,位于白尼罗河与蓝尼罗河交汇处。
[11] 译者注:19世纪70年代,英国势力范围的苏丹人民在马赫迪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1883年,英国政府派兵镇压起义。结果马赫迪起义军在苏丹西部重镇欧拜伊德以南的希甘地区伏击并全歼了英国远征军近万人,彻底击溃了英国远征军,击毙远征军司令官希克斯。1884年1月英国政府决定派曾帮助满清镇压太平天国的戈登固守喀土穆,以便等待时机,卷土重来。结果在1885年1月26日,马赫迪率军攻下喀土穆,击毙戈登。两天后,英援军被迫撤出苏丹。
[12] 译者注:经历过巴黎围困时期的人亲眼看见了群体盲目轻信的许多实际事例。楼上点燃的一支蜡烛立即被视为向围城的敌人发信号。但稍加思索后又觉得在数英里外显然根本看不到这支蜡烛。(www.xing528.com)
[13] 译者注:圣乔治(Sanctus Georgius),天主教的著名烈士、圣人,经常以屠龙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西方文学、雕塑、绘画等领域。
[14] 译者注: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与生物学家。因独自创立“自然选择”理论而著名,促使达尔文出版了自己的演化论理论。
[15] 译者注:发生于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战斗的结果是普军俘虏了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其麾下的军队,虽然普军仍需要与新成立的法国政府作战,但此战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及其盟军的胜利。
[16] 译者注:沃尔斯利(Garnet Joseh Wolseley,1833-1913),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陆军元帅,英国19世纪下半叶著名军事人物。他参加了第二次缅甸战争、克里木战争,远征中国,平定印度叛乱,镇压阿拉比帕夏叛乱等军事行动,战功卓著,并因此被封爵。1894年任陆军元帅。1895年任英军总司令。
[17] 译者注:1815年6月18日,由法军对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战役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此战役是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拿破仑战败后被放逐至圣赫勒拿岛,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18] 译者注: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40——前470),哲学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代表人物,最早提出世界受“逻各斯”支配,第一个提出认识论的哲学家,尝试宗教哲学化的先驱。著有《论自然》。
[19] 译者注:指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被后世尊称为佛陀、世尊等,汉地尊称他为佛祖。
[20] 译者注:穆罕默德(Muhammad,约570-632),政治家、宗教领袖,穆斯林认可的伊斯兰先知,广大穆斯林认为他是安拉派遣到人类中的最后一位使者。
[21] 译者注:圣·德兰(Sainte Thérèse,1873-1897),法国著名的天主教修女,1925年5月她被天主教会宣布为圣徒,两年以后,又被追誉为普世传教主保,并被法国接受为第二保护者,与圣女贞德齐名。
[22] 译者注:赫丘利(Hercules),古希腊神话人物。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完成了12项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外,他还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隐藏身份参加了伊阿宋的英雄冒险队并协助他取得金羊毛,死后升入奥林匹斯圣山,成为大力神。
[23] 译者注:1231年天主教会教宗格里高利九世决意,由道明会设立的宗教法庭,存在于13世纪至19世纪。此法庭负责侦查、审判和裁决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的分子。其限制了中世纪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却巩固了教会的权威。
[24] 译者注:雅各宾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激进派政治团体,成员大多数是小业主。主要领导人有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等。
[25] 译者注: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前44),也称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和独裁者。
[26] 译者注:此处指拿破仑一世。
[27] 译者注: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处死,英国以此为由驱逐法国驻英大使;2月法国对英宣战,英国则联合奥地利、普鲁士、那不勒斯、撒丁王国组成反法同盟,法军接连败北。1973年6月,雅各宾派发动政变上台,采取全民皆兵的措施,迅速组织起庞大的军队,对内镇压叛军,对外对抗英国、奥地利等的军队。
[28] 译者注:泰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法国19世纪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艺术史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主要著作有《拉封丹及其寓言》《巴尔扎克论》《英国文学史引言》和《艺术哲学》等,在欧洲文艺界引起过强烈而广泛的反响。
[29] 译者注:1792年9月,巴黎群众冲入监狱,虐待并杀死了大量被囚禁的贵族和神父。
[30] 译者注:杜伊勒利宫(Palaisdes Tuileries),曾是法国的王宫,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于1871年被焚毁。
[31] 译者注:这里指勒庞的《各民族演化的心理规律》一书。
[32] 译者注: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
[33] 译者注:帖木儿(1336-1405),突厥化蒙古人。1362年在故乡附近起义,后来,为了巩固政权,与察合台汗国联姻。1364年帖木儿扶持侯赛因成为可汗。1369年,他杀死侯赛因,建立了帖木儿帝国。
[34] 译者注:旺代战争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发生的保皇党反革命叛乱,也称作旺代叛乱。1793年3月,反对30万人征兵令的农民蜂拥而起,以法国西部旺代省为中心一举扩大,使在法国大革命战争期间苦战的国民公会陷入危机。但是,1793年12月,保皇党在萨佛奈之战败北,有组织的抵抗就此结束。
[35] 译者注:亚历山大(前356——前323),古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他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庞大帝国。
[36] 译者注:安东尼(前83——前30),古罗马统帅。公元前54年在凯撒麾下任财政官。在对庞培的战斗中,追随凯撒并参加过法萨罗之战。公元前44年任执政官,同年凯撒遇刺后与奥古斯都(即G.屋大维)发生权力之争,不久言和。公元前31年9月,与埃及女王克莱奥帕特拉在亚克兴海战中败于屋大维;次年又被屋大维打败,途穷自尽。
[37] 译者注:菲斯泰尔·德·库朗日(Numa Denis Fustelde Coulanges,1830-1889),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古代城邦:关于古希腊古罗马祭祀、权力和政治的研究》《土地产权的起源》等。
[38] 译者注:一般奥古斯都最常用来指称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但奥古斯都也同样可以用作为罗马皇帝的头衔。
[39] 译者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以G.布朗热将军为首掀起了民族沙文主义运动。布朗热利用群众对共和派政府的不满,离开军队,投身政界,以谋取政权。1888年2月,布朗热派的《军帽徽》报积极宣传他提出的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的支持,全国掀起崇拜布朗热浪潮。恩格斯曾经正确地评述了布朗热主义,指出它不过是波拿巴主义的变种,其整个运动不过是为了推翻共和制,实现个人军事独裁制。
[40] 译者注: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界俄国的著名作家,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作品有《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等。
[41] 译者注:比希纳(Eduard Buchner,1860-1917),德国化学家,由于发现无细胞发酵,于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
[42] 译者注:莫勒斯霍特(Jacob Moleschott,1822-1893),荷兰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因为“科学唯物论”的哲学观点而闻名。
[43] 译者注:法国天主教暴徒对国内新教徒胡格诺派的恐怖暴行,开始于1572年8月24日,并持续了几个月。由于胡格诺派的不妥协的强硬态度,使该事件成为法国宗教战争的转折点。
[44] 译者注:罗伯斯庇尔(1758-1794),法国革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是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
[45] 译者注:丹东(1759-1794),法国政治家、法国大革命领袖。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活动家,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46] 译者注:圣茹斯特(1767-1794),是法国大革命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领导人之一,曾是罗伯斯庇尔最坚定的拥护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