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近年来在美国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的话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这一词语在美国各大主要报纸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也是层出不穷,说明美国社会各界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关注程度非常之高。不过,虽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多元文化主义”才成为一种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的现象,或者说是理论思潮和社会运动,但它的出现却并非20世纪最后数十年的事。“多元文化主义”所反映的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现象是美国与生俱来的。美国自建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美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一直认为,美国是一个“大熔炉”,是各民族的避难所;各种族的移民在此融合,不同族裔的文化也融合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强有力的、共同的美国文化。但是长期以来,这种理想并没有成为现实,美国的少数族裔一直被主流社会拒之门外,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受到歧视和排斥,无法认同美国主流文化。20世纪以来,美国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思想。其中霍勒斯·卡伦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哈佛和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课堂中,以及为《民族》《日晷》《新共和》等
杂志撰写的文章中对美国政府和民间组织自20世纪初以来实施的强制性同化措施表示反对,颂扬种族之间的差别,赞成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他认为,任何一种意义上的单一的美国民族已经被移民所消散,美国只是一个政治实体,包括许多不同的民族,美国是讲外国语的众多群体组成的一个和谐的乐团,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旋律”,都为“(美国)文明的交响乐”贡献一个独特的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有效地运用以种族为基础的“群体斗争”方式来争取“群体权利”,是美国当代“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直接历史背景。民权运动后,群体意识和群体政治成为美国社会权利斗争的主要方式,也成为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基础;它所取得的一些具体政治成果也为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基础。20世纪7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这一概念首次出现时,它的目标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对不同民族和族裔的文化传统的理解。后来它在实践中逐渐汇集了一大批不同的诉求,有的涉及理论问题,有的涉及具体政策,还有的涉及一些具体的社会行为,涉及的议题包括种族、族裔、阶级、性别、语言、文化、性倾向等。进入90年代后,它虽然尚未形成一个明确和普遍认同的定义,但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中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同时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许多人认为,不管你喜欢与否,多元文化主义已经深入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美国社会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社会。[1](www.xing528.com)
“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提出了挑战,其部分诉求触及了美国社会中的群体权力和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因而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1987年,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布鲁姆的著作《美国心灵的封闭》的出版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批评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该书出版以后,众多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纷纷问世,“多元文化主义”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由于“多元文化主义”问题牵涉到“美国信念”、美国国家特性和社会凝聚力、国家统一等被美国人视为立国之本的重大主题,因此不少知名学者都参与这场争论之中,“多元文化主义”成为史学家、政治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