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施莱辛格《罗斯福年代》书出版:史学思想研究取得突破

小施莱辛格《罗斯福年代》书出版:史学思想研究取得突破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在小施莱辛格的三卷本《罗斯福年代》面世之后不久又有威廉·洛克滕堡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和新政》出版。[17]但上述这些著作或是纯粹的传记,或是集中于新政时期本身,都缺少像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年代》中那样宏大的时代背景的铺陈、丰富的人物图谱和时代思想的充分展示。因此《罗斯福年代》的出版进一步奠定了小施莱辛格在史学界的地位,其中《旧秩序的危机》一书继1957年获弗朗西斯·帕克曼奖后,又于次年获班克罗夫特奖。

小施莱辛格《罗斯福年代》书出版:史学思想研究取得突破

从1957年到1960年,小施莱辛格陆续出版了《旧秩序的危机:1919—1933》(The Crisis of the Old Order:1919-1933,1957)、《新政的来临:1933—1935》(The Coming of the New Deal:1933-1935,1958)和《剧变的政治:1935—1936》(The Politics of Upheaval:1935-1936,1960),构成了他的巨著《罗斯福年代》。

同《杰克逊年代》一样,《罗斯福年代》叙述的也不仅仅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总统任期,正如作者所说:“必须在那一代人的思想、希望和经历中去理解罗斯福的政府。”[10]所以,小施莱辛格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来叙述新政之前的时代。第一卷《旧秩序的危机》虽然在标题中限定的时间段为1919—1933年,实际上其中的内容已经上溯到20世纪初。小施莱辛格着重追溯了新政的思想和历史根源,他论述并分析了西奥多·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和威尔逊的“新自由”的政治哲学经济学思想的来源,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指出虽然“新国家主义”与“新自由”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尤其是两者的经济政策方面,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实际上比相互之间的差别更大。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独特与高明之处在于从两者之间的差异之中分别汲取其各自的合理之处,由此形成了“新政”的基础。[11]之后,小施莱辛格详尽描绘了新政前夕的美国社会在保守主义政府的治理下从表面上的繁荣逐渐走向崩溃的过程及其各种表现,以及新政主角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政治生涯。在《新政的来临》和《巨变的政治》中,小施莱辛格则详尽地叙述了第一次新政和第二次新政的实施过程以及两次新政的关键人物、指导思想、具体施政措施以及政治联盟构成的变化,分析了新政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的危机。他指出,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对所有民主国家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即民主制度是否能够适时而又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从而拯救处于危机状态中的所谓“自由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命运同全世界自由国家人民的命运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美国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政治民主和经济无序,一种是经济统制和政治独裁,个人主义和极权主义都认为,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制,是互不混同、非此即彼的,无论对资本主义进行怎样的调整和改良,都不可能形成自由经济和政府干预控制两者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小施莱辛格指出,这种观点来源于保守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共同点,即他们都是出自意识形态的立场,用绝对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两者都重本质胜于重存在。而新政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拒绝完全根据意识形态的观念来处理社会问题。它的力量就在于它重存在胜于重本质,其活力的首要来源是拥有实践精神、积极热情的人民对教条主义的本能轻视。新政派拒绝被抽象理念所威胁,也拒绝被意识形态所恐吓,而是用做实事来回答。新政的全部要点就在于它崇尚“民主信仰的实践”,在于它对渐进改良的想象力,在于它对意识形态的拒绝,以及确信一种产生于渐进试验的经过调整的资本主义秩序可以最佳地同个人自由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12]小施莱辛格认为,新政并没有什么既定的哲学,在罗斯福看来,自由主义政府的技巧是实用主义,正如罗斯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所说:“别以为‘新政’有什么哲学理念,事实上‘新政’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试试看,不行,换一个’。”小施莱辛格指出,第一次新政与第二次新政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事实,也是新政不断受到指责的原因之一。但新政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即兴发挥”和机会主义的,政策的转变并不是方向上的反复无常,而是为适应美国的新情况所产生的新需要而必须做出的反应。虽然新政没有一贯的政策和哲学,但“新政具有内在的反馈、调整和自我纠正的机制。新政中出现的不连贯比任何预设的教条体系都更能适应高度复杂和变化的现实。在迷惑和无知的混乱中,只有充满热情和信心探索新路径才是唯一的出路”[13]。(www.xing528.com)

美国社会对新政的研究和评论几乎是与新政同步出现的,随着新政的开始,新闻出版界涌现了大量关于新政的书籍、小册子和文章,“经济学家、时事评论家、国会议员、政治家、编辑和预言家都在‘描述’‘解释’和‘预言’始于1933年3月4日的新政立法和行政行动的结果”[14],在《旧秩序的危机》出版前,关于罗斯福及新政也已经有不少专门的论著,但这些大都是由那些亲身参与过新政的人物所写,如罗斯福夫人、弗朗西斯·珀金斯等人撰写的回忆录等。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多部关于罗斯福和新政研究的著作出版。1952—1956年,弗兰克·弗雷德尔陆续出版了他的罗斯福传记中的前三卷:《富兰克林·罗斯福:训练》《富兰克林·罗斯福:考验》和《富兰克林·罗斯福:胜利》。[15]1956年还有一部罗斯福传记出版:詹姆斯·伯恩斯的《狮子与狐狸》。[16]在小施莱辛格的三卷本《罗斯福年代》面世之后不久又有威廉·洛克滕堡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和新政》出版。[17]但上述这些著作或是纯粹的传记,或是集中于新政时期本身,都缺少像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年代》中那样宏大的时代背景的铺陈、丰富的人物图谱和时代思想的充分展示。同时,小施莱辛格的这部著作还以论述充分有力而著称,至少影响了一代公众和学术界对这个时代的看法,并成为后来许多史学争论的基础。因此《罗斯福年代》的出版进一步奠定了小施莱辛格在史学界的地位,其中《旧秩序的危机》一书继1957年获弗朗西斯·帕克曼奖后,又于次年获班克罗夫特奖。另外由于这部作品具有极强的文学性,也由于“二战”后职业史学家和非专业读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日渐融洽的趋势,小施莱辛格的这部巨著在普通读者中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约翰·海厄姆对此曾评价说,在社会公众中,“自从乔治·班克罗夫特的时代后,首次有一部描述美国历史上一整个时期的多卷本学术著作获得了高度赞扬”。[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