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冷兵器武器库中有一对双胞胎武器,那就是矛与盾。矛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盾是古代用来防卫自己的防御性武器,它们几乎同时诞生,有了矛,就有盾。
矛是一种刺杀兵器,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矛头分为“身”和“骱(jiè)”两部分。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骱”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修尖的木棒。后来,为了增强杀伤效能,出现用石头、兽骨制成的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有所改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从战国晚期开始出现了钢铁制造的矛头,到了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那时的矛头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矛。春秋时期的矛,按其用途分为酋矛和夷矛两种。酋矛柄长二丈,步兵使用;夷矛柄长二丈四尺,是战车上使用的武器。当时这些矛头多为青铜质。在中国,矛最后的舞台是抗日战争,抗日勇士用红缨枪抗击日本侵略者,使红缨枪这种古代冷兵器广为人知。
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大帝改良的“马其顿方阵”坚不可摧,所向披靡,方阵中步兵部队的进攻武器就是矛。西方步兵所用矛的长度通常为3~4米,最长的矛超过6米。直至17世纪中期前,矛在西方世界的战斗中发挥极大的作用,是步兵部队对付骑兵部队最主要的兵器。
矛的主要功能是刺击,古代军队交战两阵相对较远,非长兵器不能及。故利用枪矛为进攻武器,而佐之以箭弩。在古代马战时代,矛因太长,周转不灵活,故用枪代替。到了近代,火器盛行,古代冷兵器淘汰殆尽,矛也退出战争舞台。
盾,又称“盾牌”。主要作用是将杀伤力加以消耗或偏导,用于防刺,可作为助攻武器用。(www.xing528.com)
盾牌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其中用木和革制作盾牌的历史最长,应用也最普遍。商周时期,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那时制造的盾,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
西汉以前盾的样式都接近长方形,分为步用和车用两种。步兵用的步盾长大,这样有利于防箭和维持阵列,战车上用的车盾短窄,有利于车上使用。随着骑兵的兴起,西汉出现了椭圆形盾牌,骑兵可以单手举着盾牌,抵御敌方的攻击。东晋南北朝开始盛行一种很长的六边形盾,整个盾面纵向内弯,就像一片叶子。作战时不仅可以手持,还能将底部尖角插在地上,用棍支起,可以护卫士兵。而这种样式的盾牌在去掉底部尖角后,就成了宋代的步兵旁牌。
矛与盾
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的使用。他选拔“少壮便捷”的士兵担任藤牌手,“健大雄伟”的壮士则当长牌手。步战时,长牌手指挥队伍战斗。明代还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是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坦克”。这种盾牌内部藏有火器,战斗时,可以一面前进,一面喷火。明代最大的一个盾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是明代兵器专家的创造。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冷兵器武器库中的矛与盾这对双胞胎武器不用再相斗了,它们双双进入了军事博物馆的古代兵器室。但是盾牌武器有时还能在一些国家的城市街头看到它的身影,盾牌是那里的警察和特警队员用于防卫自己的工具,抵挡暴乱分子的袭击,使自己不受伤害。
[1]1英尺=0.304 8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