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是学生完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高中阶段及以前,大多数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处于被照顾和哺育的角色。等到大学四年毕业,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形成。所以,各个高校都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积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社会调查”就是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主要形式。“社会调查”一般在寒假、暑假期间进行,学生在探亲访友、旅游访学等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周围的真实社会相对比,既用课本知识认识社会,也用社会实践反思课堂。 “社会调查”结束后,一般要求学生就调查社会的过程和感受进行书面总结。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辩论大赛”充斥在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法律辩论”也就应运而生。辩论赛的好处诸多,如可以让选手的思路更加清晰、系统,思维更加敏捷,反应更加迅速;可以锻炼选手系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眼界更加开阔,考虑问题更加全面;还可以锻炼选手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正是由于辩论赛的内涵与未来法律职业高度契合,法律专业的辩论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至今已有十余届,参赛单位从北京开设法律本科专业的三十几所高校扩展到河北、天津等地的高校。在模拟法庭竞赛过程中,合议庭和评委老师来自法院、检察院和高校教学一线,通过比赛,选手学会了撰写法律文书、证据的取舍和举证质证,以及如何在法庭上唇枪舌剑,驳斥对方。类似的比赛还有“龙图杯”全国高校法庭辩论赛,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ICC),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学生企业并购模拟竞赛等赛事。各个学校内部,企业、律师事务所赞助的比赛更多。可以说,对于法科学生而言,如果四年都没有参与模拟法庭辩论赛,那不失为大学生活的一种遗憾。
法律诊所也叫诊所式的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或者“临床法律教育”,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美国,已通过实践证明是一种法学院学生获得法律经验、培养实务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它突出的实践性特色是单纯课堂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可用于培养大量的法律实务人才,并加强对理论性研究的理解和实践配套经验的积累。法律诊所是指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原则上是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之下,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以此促进学生对法律理论的深入理解。其优点在于培养法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法律诊所在中国起步较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大学的法学院到2000年才率先引进该课程,并将课程定名为“法律诊所”。目前开设“法律诊所”的学校已有近百余所,几乎覆盖了国内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和政法院校,并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措施和内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孙淑云、冀茂奇主编的《诊所式法律教程》(全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基础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了许身健主编、袁钢副主编的《法律诊所》(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当前,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中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在法律硕士发展过程中,复合型和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决定联合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针对法学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将目标定位在: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卓越法律职业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实施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另一个是在工程教育领域,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第一个重大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是从国家层面上系统地推进高等法学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主要特点有:创新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实施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培养机制方面,该卓越计划的一个重点任务是创新“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在这一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还将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另一个重点任务是探索“国内—海外联合培养机制”。(www.xing528.com)
2012年5月26日,由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和高等学校的代表共商法学人才培养规划和方案。会上,正式成立了由公检法司等多部门和高等学校负责同志组成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并将正式启动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20多所高校与各级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共建的一大批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和100多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此举标志着我国在法学人才培养领域开启了教育与用人部门共同培养人才的新局面。
审判观摩和模拟法庭是培养法科学生动手能力的必经环节。审判观摩就是亲临审判现场,观看真实司法审判过程,口语上简称为“旁听”。随着各级法院管理越来越规范,旁听案件更加方便,只要提前看看法院的开庭公告,带上身份证件,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现在有些法院开通云审判、庭审直播,让我们可以坐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观看,旁听案件更加方便。当然,现场旁听和网络旁听还是有不同的效果,同学们要多争取去法院审判现场感受一下审判的气氛。模拟法庭就是我们自己担任诉讼中的不同角色,模拟一个审判过程,好的模拟法庭能给四年大学生活留下鲜活的记忆。审判观摩和模拟法庭过程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我们不一定非要找个有特殊性的案件去观摩和模拟。现实生活中大多案件都很普通,我们旁听和模拟的目的是熟悉审判过程,感受角色内心,用所学知识去看看别人怎样做。其次,要最大限度接近现实。尽管是模拟,但一定要像坐在审判台上的法官那样,从表情到言辞都要把自己当成真正的法官。即使是被告,也不是无所作为,要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合理合法为自己辩护。每个角色需要进入自己应该有的状态。最后,旁听和模拟结束之后应该有总结和反思。每个人承担的角色是有限的,自己将来走入社会承担什么角色也是未知数。所以,不仅要感受自己的角色,还要看看别人的角色。只有总结和反思,才知道哪里对了,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