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实质上是一种背景设置,是一种教学铺垫。在教学中设置具体生动的情境,使数学教学更具有魅力,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思考、探索,在情境中获得领悟。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较为生涩、难懂,很难给予学生直观的感知,这也是不少学生学不懂数学或是厌恶数学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展示了其前所未有的魅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情境,揭开了数学知识这层神秘的面纱,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精彩、逼真的动画显示轨迹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直观感知知识的形成,发展感性认识,深入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许多课堂已经实现了人机互动,学生可自行利用信息技术画图、计算、编程等,自主掌握数学知识,让课堂处于活泼、和谐的氛围中,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弥补了传统课堂空间窄小及资源有限的限制,提高课堂效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我们进行数学实践的天然伙伴,是思想的来源、沟通的介质、直观化的设备,同时也是计算工具。
(二)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中的场景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教师的情境创设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炼有趣、富有挑战、体现数学知识点的数学现实,让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进入课堂,不仅带给学生亲切感,还能将抽象的数学直观化,感觉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进行主动探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利用数学史、数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学科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过程,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教育家G.波利亚曾说过,学习数学只有当看到数学的产生,按照数学发展的历史顺序或亲自从事数学发现时,才能最好地理解数学。数学故事是指古今中外广为流传的与数学相关的趣闻。学生通过数学史、数学故事的学习,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甚至让数学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更具有趣味性。(www.xing528.com)
(四)利用类比、猜想创设教学情境
类比法是数学发现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在科学发展史上起到过重大作用。开普勒说过:“我珍视类比胜过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几何学中它是最不容忽视的。”拉普拉斯指出:“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在数学中,类比往往是发现概念、定理、公式、方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开拓思维,开拓新领域和创新的重要手段,甚至很多时候,当我们的思维缺乏可靠的思路时,类比往往能重新指引我们前行。猜想是数学发展、前行的动力,数学上的很多重大突破,常常起源于立意深邃的猜想,像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设置类比情境,让学生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点,从而对新的对象进行研究,猜想得到相关结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通过其他学科的联系创设教学情境
21世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学对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工具性的学科,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加深,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语言、历史等人文学科到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我们总是可以从中看到数学的影子。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体验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工具性,促进数学与相关学科的共同进步。
(六) 创设操作型数学情境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在于返璞归真,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成当初数学家发明创造时的火热思考。而恢复火热思考的最好方法,就是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的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对数学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可将现实的、有趣的、有探索性的数学知识设置成数学课题,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情境和条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在这个过程中体验、领悟数学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