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数学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因为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这是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

高中数学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在分析人的本质过程中,对于人的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做了重点分析。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最为核心的特征。通过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并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从个体方面来分析,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的素质、能力及个性都能够得到发挥,人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做出具体的行为。可以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因为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社会、自然、遗传及教育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其中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汲取知识并自我完善的过程。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教育虽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要具备特定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这是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来自主体,也不是来自客体,而是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的获得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www.xing528.com)

皮亚杰最早创造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和情境性,提倡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具体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启示: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接受客观的知识,更是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学生养成自觉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和学生生活经验相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际情景中,感受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探究、合作的平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指导和促成。

(三) 发展性教学理念

苏联的学者长期以来对发展性教学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维果茨基就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学不仅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且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裴娣娜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学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他们的主体性发展,可以说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是现代教学观念,它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观。现代教学从主体教育论出发,要求确立整体综合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结构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活动和实践的观点、教学认识的社会性观点,正是这些构成了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发展性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品格,有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有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不仅会学习、会生活,而且会创造、会做人”。

发展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弊端提出的,强调学生的发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生成的过程,它是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角度展开自己的设计与创造的。要变传统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与探究式学习,它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定位,就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是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主体性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核心内容,主体性的发展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教学活动与教学交往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