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科研方法与案例解读:初涉研究与材料积累

教育科研方法与案例解读:初涉研究与材料积累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上半年,以行动口号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方案初稿出来了,方案多次在院务会以及中层干部会上进行讨论,但领导对讨论结果不满意。课题研究很成功,研究成果获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宋院长一如既往地研究教师进修学院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他强调教师进修学院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满足基层学校校本研修的需求。

教育科研方法与案例解读:初涉研究与材料积累

笔者1993年3月从高校(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调入南汇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任中学科研员。

之前在高校任教的七八年时间里,我做过几项小课题研究,还几次参加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记得较为清楚的是1987年10月,参加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学术研讨会),自认为有了研究的基础。所以跟随主任张才龙老师深入学校调研时,总想自己做点具体的事。但每次调研唱主角的都是主任,凡事都由他“包”了,我要做的只是跟着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而已。当时还不理解张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做点什么,后来才明白是因为在高校时接触的是自然科学研究,现在接触的是社会科学研究,同为“研究”,但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完全一样。所以在跟随张老师这几年里,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解决“我如何学习”的问题。

从1995年开始,我连续七八年参加上海市教科研骨干培训班学习,认认真真做好听课记录,每次培训结束后还要整理笔记。在整理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开口请教有经验的同事,特别是张才龙老师和陈宝生老师,并结合培训内容阅读教育研究专著,摘录读书笔记。

张老师安排我参与他主持的市教委重点课题《农村中学生物学与农业科技融合的教育研究》的研究工作,负责该课题的实验课程植物与种植》和《动物与养殖》教材教法的研究。1994年2月至1995年3月,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和他人共同完成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植物与种植〉教材教法的实验研究》(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立项),其主要研究成果获县第五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1996年9月至1998年1月,我独立完成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农村初中生物学与农业科技融合课程的实验课研究》(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立项),其主要研究成果获县第六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生物学会教学论文二等奖。这两项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正是我开始中小学幼儿园普教科研的起点。

1999年,我有幸成为首届南汇县教师进修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之一。学术委员会中就数我年龄最小,名不见经传,但韦校长却把重要任务交给了我,让我任学术委员会秘书。我上任的第一件“大事”是选编《南汇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论文集》,由我一个人担任责任编辑。100 多篇论文在短短的时间里由我决定录用与否,以及录用后的书面修改意见。那些天我是拼了命似的,因为我知道校长是出了名的“认真”,他看一篇文章认真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错别字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我还知道书在出版之前还要交给当时的县委书记白文华、县长陈德昌、县人大主任计厚福以及上师大校长杨德广过目并题词,最后我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1999年上半年,韦校长又把修改申报市教委课题的任务交给我,下半年市级课题申报成功后,韦校长对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安排我参与他主持的市教委课题的多项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撰写一部分总课题研究报告

韦校长分给我的任务,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困难重重,但我认为值得。不但让领导和老师们肯定了我,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我,也让我“认识”了论文,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自己,我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这一切成了我以后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也正是这种信心帮助我跨过了一道道专业“门槛”。2000年下半年,韦校长退休了,有周浦中学王妙根校长担任进修学院院长,王院长上任的第一大事是对各业务部门进行机制改革,提出了“外树形象,内练素质,部门整合,专业发展”的行动口号。2001年上半年,以行动口号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方案初稿出来了,方案多次在院务会以及中层干部会上进行讨论,但领导对讨论结果不满意。最后院长决定把课题方案的设计任务交给我一人,这让我感到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好,兴奋的是院长把重要任务交给我,说明领导对我的工作能力是肯定的。我整整用了一个暑期去做这件事,下半年向市申报成功。后来院长索性把这个课题全权交给我,由我全面统筹安排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和落实计划。课题研究很成功,研究成果获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更可喜的是试点学校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惊人的变化,各门学科成绩从倒数的位置上升到中上游。2002年9月13日,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教学研究室张玉华一行五人前往试点学校,听取了课题负责人和试点学校汇报后,认为区县教师进修学院以微型课题研究,指导基层学校实施校本培训为载体,达到整合部门师资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但具有独特的教师培养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2003年4月16日,严隽琪副市长在区教育局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对试点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样肯定试点学校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薄弱学校,能够以微型课题研究开展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并取得如此成效,是值得肯定与总结。课题研究得到区政府和区教育局领导的肯定与支持,该课题研究由此打开了南汇地区教育资源系列整合的序幕,成为推进我区教育改革研究的一大成功经验。

2004年下半年,王院长退休了,由南汇第二中学宋忠良校长担任进修学院院长。宋院长一如既往地研究教师进修学院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他强调教师进修学院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满足基层学校校本研修的需求。按照宋院长的设想,学院先后两次对初始方案进行具体讨论,但院长对讨论结果不满意,最后任务又一次落到我的身上。几个月后,我从领导那儿得到了好消息,市级课题申报成功。宋院长把重要任务交给我,不是没有原因的。前几年因课题认识了当时在南汇二中任校长的宋院长,那年我利用暑期休息时间多次与宋校长共同探讨南汇二中申报市级项目的相关问题,下半年市级课题申报成功,后来因我的“认真”,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研究成果获得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或许这正是宋院长决定把重任交给我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张才龙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去学习和研究,那么陈宝生老师则教会了我如何去指导学校(教师)做研究。1998年9月,由陈宝生老师任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主任,老陈经常带着我下校调研,不过跟随老陈下校唱主角的不是主任了,而是我。刚开始时,我很不习惯,一听到要下基层学校,我会几天睡不好。老陈似乎是看出了我的“烦恼”,在每次下去前几天,都会找我商量下校指导的事宜,说是商量,其实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我。开始一段时间,每次商量内容非常具体,具体到我说什么,他说什么,都会一一确定下来。老陈还特别强调要做好下校调研的书面记录,这些记录以后都成了我宝贵的专业财富。(www.xing528.com)

那年因为需要组织下面学校申报市级课题,我随老陈先后到几所中学调研。每次总是先由老陈开头,以便引导我顺着他的“头”完成我的“任务”。在我讲的时候,老陈从不插话,他除了朝我点头表示认可之外,还会认真地做记录。等到我讲完后,老陈总是先肯定我,然后再看着他的记录本,接着讲他的内容,巧妙地补充了我之前漏讲和没讲清楚的地方。老陈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是对我极大的尊重和鼓励,每次都让我感到很有“面子”,很有信心。每当一项研究方案的书面文稿出来后,老陈还具体地教我怎样修改,提醒我审稿时先看什么,作书面修改重点在哪里,哪些内容具体而有特色,哪些是抄袭过来的,都会一一分析,直到我理解为止。1998年下半年随老陈下校并由我指导修改的两个项目都立上了市教委课题,我开心,老陈更加开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到随老陈下校调研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我不再抑郁以至晚上睡不好了。看到了我的进步,1999年下半年,老陈安排我第一次做区专题培训讲座,对象是面向全县200 多位中学高级教师。尽管我从没有开设讲座的经验,但我欣然接受了任务,我一边把我以前参加各类培训的资料找出来,一边抓紧时间看书自学,遇上不懂的地方就问。近两个小时的讲座,我整整花去了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报酬只有30 元。

2000年8月,老陈正式退休了,我开始一个人下校指导,这时的我已经不害怕了。后来的几年里,由我单独指导的课题陆续立上了市级项目,至今已有50多个项目由上海市教委规划办立项,还有10 多个项目由市教委教研室立项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由我指导的南汇中学朱佩明老师的教科研成果获市第八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打开了南汇在前几届市教育科研成果“老三等奖”的局面。

跟随老陈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从“不敢说不会说”到“敢说会说”,我从“烦恼、睡不好”到“开心、不害怕”,让我成功迈出这一步的正是老陈。老陈算不上有名气的人,但他的为人处世,都值得我学习,他作为长者对后生的关爱,更让我深感佩服。

2000年下半年,约10 万字的我的学习笔记《中小幼教师实用教育科研方法》(第一代课程)正式整理汇编而成,2001年由院统一印刷作为我区“十五”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该课程于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用于区“十五”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和区“十五”各学科教师职务培训。由此打开了区(县)层面的教科研培训的新局面。2002年上半年王院长力荐我开设院本培训第一讲《教师如何开展案例研究》,后来院本培训成为我院较有特色的一项常规工作。

讲座也好,培训班也好,各方面反馈一致地好。但我自己总感觉这种效果只是相对而言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前老师从不听这类讲座,从不开设这类培训班,老师们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现在开了这样的讲座,有了这样的培训班,或多或少地让老师们学到了一些东西,但这种效果相对自己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来说,还是远远没有得到“回报”。

1995 至2005年,花费将近10年时间,形成第一代课程《中小学(幼)教师实用教育科研方法》。第一代课程《中小学(幼)教师实用教育科研方法》,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它的形成过程,正是自己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自己开始学着做研究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