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历史:世界大战的发生

英国历史:世界大战的发生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这次世界大战本身,我就不想多说了。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向奥地利宣战,一年多之后,又向德国宣战。美国参战充分证明了协约国事业的正义性。作为一个民族,美国人痛恨战争,要比旧世界许多民族对战争的愚蠢性看得更为清楚。尽管战争波及三大洲,但是战火在欧洲燃烧得最为凶猛,欧洲遭受了最大的苦难,比利时北部最后成为凄凉的荒芜之地。对他们而言,战争将以胜利而告终。

英国历史:世界大战的发生

关于这次世界大战本身,我就不想多说了。这场大战简直太大了,讲述它的故事,就是在讲述历史上最为可怕的四年中全世界的故事。

很快,许多其他国家也卷入到这场争执的可怕旋涡当中。有两个国家,就是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加入了轴心国。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加入了协约国[1]。在欧洲,这些国家的首领是意大利。

意大利先前已经跟德国和奥地利结成了盟国,根据协议,德国和奥地利受到其他国家攻击时,意大利就有义务帮助它们。但是,如果它们并没有受到攻击,而是恶意地制造冲突,意大利认为自己就没有义务履行它的承诺,所以它一度保持中立态度。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向奥地利宣战,一年多之后,又向德国宣战。

在欧洲之外,最大的协约国是美国,它于1917年4月向德国宣战。美国参战充分证明了协约国事业的正义性。作为一个民族,美国人痛恨战争,要比旧世界许多民族对战争的愚蠢性看得更为清楚。这些民族已经否认欧洲干预美国事务的权利,也坚决反对美国干预欧洲事务。在一场并非涉及自身的争执中诉诸武力,还把处于和平的人们推入战争的痛苦之中,美国人对此显得有些犹豫不决。然而,这场战争过于庞大,它所带来的痛苦也无边无涯。无论中立与否,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不因此而遭罪的。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罪恶,帮助终止这场战争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因此美国就抛弃了自己的“光荣孤立政策[2]”,加入了协约国。

这场战争波及了全世界,战线波及三大洲——欧洲、亚洲和非洲。从北极的冰雪之地到烈日炎炎的沙漠地区,在海上,在海底,在空中,每个地域都充满冲突。在每个大洲,都有各种战役,且本身都是大战争。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主要被南非人征服了。让德国人既感吃惊,又觉厌恶的是,南非人对大英帝国依旧极为忠诚。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协约国盟友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青岛的租借地。[3]就连德国人曾经占有的散落在太平洋中的几座岛屿也被它夺了过来。与土耳其的战争导致了埃及、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4]及土耳其帝国的每个地区都发生了战争。尽管战争波及三大洲,但是战火在欧洲燃烧得最为凶猛,欧洲遭受了最大的苦难,比利时北部最后成为凄凉的荒芜之地。

战争初期,基钦纳伯爵[5]成为陆军部首领。约翰·弗伦奇爵士担任在法国的英军总司令,一直到1915年底由道格拉斯·黑格[6]接任。其他伟大的军人控制了许多“前线”。然而,这场战争实在是太大了,它产生了那么无限的英雄主义、那么多样的天才与卓越。胜利来临时,看起来与其说是领导者天才的结果,不如说是军人们惊人的耐力和勇气的结果,这些军人既不是天生的士兵,也不是训练出来的。

在其他国家还毫无准备时,德国已经准备好开战了。英勇的比利时小规模军队、法国军队和英国的小部分军队,全速穿过英吉利海峡,但他们都抵抗不住德国向前推进的力量。尽管这三个协约国进行了英勇抵抗,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到了9月底,对德国人而言,巴黎几乎近在咫尺。不过,他们还是没有达到目的,确实他们再也没有如此靠近过巴黎。到月底的时候,他们被迫撤退。

从一开始,德国人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残忍无情。那时,比利时人抵制德国入侵他们的国家,他们当然有权利这么做,德国人就把它夷为平地。那些富丽堂皇的建筑一度是比利时人的骄傲和荣耀,如今都成了废墟,工厂遭到破坏,田地和果园被毁,人民惨遭杀戮。

从德国人的视角看,他们这一愤怒是有道理的,因为比利时破坏了他们的计划。他们原本是想先征服法国,消除在西方的所有担忧,然后转向俄国并消灭之。这样的话,战争就会速战速决。对他们而言,战争将以胜利而告终。德国就会处于对整个欧洲颐指气使的地位,就会踏上它那垂涎欲滴的统治全世界的征途。然而,比利时却举起了它那柔弱的胳臂。灾难本来要落在法国身上并把它置于征服者脚下,使其孤立无援。然而,由于比利时的反击,德国失败了。

虽然敌人被迫从巴黎城墙那儿撤退,但协约国力量不够强大,不能迫使其退回到他们的国界边上。德国人的进攻极为快捷,撤退却极为缓慢。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大部分地区都是战场。

在这些年间,由于英国海军戒备森严,没有外敌能在英国大地上登陆。尽管没有可怕战争的蹂躏,但我们这个岛屿已经发生了变化。几个月之内,我们从一个平静的制造业国家变成了一个兵满为患的国家,整个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大兵营。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男孩子,工厂和农庄里的年轻男子,大学和学院里的年轻人,高低阶层的男人,都纷纷加入了军队。年纪大的男子,已经在商界或其他职业有了稳定工作的男子,也离开家园,辞去工作,踏上为权利和自由而战的征途。这些人不仅来自我们这个小小的岛国,还来自世界范围内帝国的每个殖民地和附属地,再次证明了把帝国联系起来的纽带极为坚固,即便在死亡面前,她的人民对国家也极为忠诚。

起初,除了我们少量的常备军,即恺撒称之为“可鄙视的小小军队”外,我们的其他士兵都是志愿者。随着战事的发展,死神敲响了可怕的丧钟,就需要更多的兵力。参战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多到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兵力还是不够,于是就进行了征兵,这就意味着每个体格健全的男子都要被迫服军役。

进行征兵是有些勉强,因为对于我们的自由传统而言,这一做法似乎有些不像是本土的东西。然而,迫于战争的压力英国人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许多自由,而这些自由是几百年来经过艰苦斗争才争取到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这些东西已经不再享有。每封私人信件都要经过审查。就是说,政府官员要先拆开信件,读过之后才寄给收信人。事实上,在所有事务上,为了国家的总体利益,必须要牺牲个人的舒适和幸福。

被征的男子参军之后,就没有足够的人去做国内的工作了。这时候,妇女们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女人们到工厂和办公室里工作,成为农民、检票员、搬运工、公交车售票员。事实上,哪儿缺乏劳动力,妇女就去哪儿填补空缺。男人们在外国“面对可怕的可能性”,女人们在国内努力地处理和掌控她们的工作。她们在此找到了一些慰藉以及与在前线作战的丈夫的同志之谊的那种感觉。她们也在前线。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整个英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战争工厂。所有的生活都取决于战争,所有的思绪都转向战争,每个人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卷入到战争之中。在那个时候,生活变得稀奇古怪,令人亢奋,而且令人感到极其不快。

这场战争在许多方面都跟其他战争极为不同。尤其在欧洲,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是非移动性。我们通常把移动与战争联系起来。我们会想到军队在大片土地上四处行军。比如,战争开始的时候德国人快速推进,接下来撤退。然而,在法国和佛兰德进行的战争并非移动战和激战,而是战壕战。在从瑞士边界到大海的漫长沿线,双方都在挖深深的壕沟。数周乃至数月,他们面对面,不断地向对方的阵地狙击、轰炸、发射炮弹。激烈的战斗会不时地发生,在大片土地上肆虐,可能持续数天乃至数周。因为其中一方占了某些优势,战壕线有时候会向后退,有时候往前移。就这样,有些地区经历了三四次大仗,最后境况凄惨得笔墨难以形容。

这场战争在恐怖性和致命性方面也跟其他战争大为不同。此前,从未使用过如此庞大的兵器和力量如此之大的炸药,此前也从未把液体火和毒气作为兵器使用。

但是,一般都是德国先使用新的恐怖手段。过了不久,协约国也把所有的精力投向发明和改进破坏性武器方面。就连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把思考转向这样的事情上面,因为最明智的人发现,要是不想让文明堕落到低谷,那就必须拥有和平。德国的胜利就意味着整个欧洲将遭受奴役。因此,为了维护我们的自由,我们必须以牙还牙,设计出邪恶的毁灭工具。

战争中也使用了和平的发明,譬如说电话和无线电报。战争还第一次使用了飞机,为战争增加了一层新的恐惧感。这时候,死亡不仅从空中雨点般地降落下来,而且对地面的枪击也由飞机上的观察者指挥,这样,射击目标更为精准,并且更为致命。

如今,地面上、大海上、地底下、海底和空中,到处都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庞大的德国海军曾经引发了如此之多的嫉妒和不满,曾经花费巨资进行建造,但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却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偶尔有那么一两次,德国舰队轰炸了北海一个无人防守的海边小镇,然后就快速离开了。但是这些探风式的小打小闹毫无意义,都是些与一支庞大海军完全不相符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几次海上战斗,最后一次是1916年5月在日德兰半岛[7]打起来的。在这次战役中,德国人没有被击败。借助于夜色和迷雾,大部分船只安全地返回港口。然而,德国人对英国水兵简直惧怕极了,再也强迫不了他们面对英国水兵了。确实有些船只再次下海。然而,快接近英国海军的时候,德国人就四处逃窜了。从那以后,这些大船就被搁置在港口慢慢地腐烂掉了。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德国海军曾经试图重新启用这些舰队,却遭到水手们的哗变。

虽然德国舰队被证明是个无用的华丽摆设,但德国人在海上造成的巨大破坏却不能说不成功。他们使用的武器不是硕大的军舰,而是水雷和潜水艇。他们到处投放水雷。为了用饥饿和恐惧手段迫使协约国投降,德国人最后宣布进行一场残忍的潜水艇之战。“我们能把英国掀个底儿朝天,”德国海军上将冯·提尔皮茨如是说,“英国或其他协约国的船只只要靠近大不列颠岛的任何港口,我们就可以用鱼雷炸毁它,片甲不留,这样就可以切断所有的大型食物供给。”

这是一场“制造恐怖”之战,把全世界的海洋都搞得危机四伏。中立的船只,敌军的舰队,蒸汽客船,医院的船只,商人的舰队,任何船只,只要进入到德国人的地盘,就会遭到鱼雷的轰炸,然后沉入海底。但是,这种残忍就跟无情地践踏比利时一样,既是一场极大的错误,也是一种极大的罪恶。也许它的最大过失就是把美利坚合众国引入到反对德国的战争之中。(www.xing528.com)

1917年的春天,潜水艇战役处于最为糟糕的状态。离开英国港口的船只当中,有四分之一的船再也没有返航。诚然,我们的海军确实毁坏了不少潜水艇,但是德国人建造潜水艇的速度比我们毁坏它们的速度还要快,而他们沉毁我们船只的速度要比我们建造的速度更快。不过什么也毁灭不了英国商舰上的水手。他们顽强无畏,不畏惧战争的各种恐怖,一次又一次地驶向大海,心中十分明白每次出海可能就是最后一次出海了。他们并非真正的士兵,没有“签约”到前线打仗,而且几乎一直到最后,他们都是手无寸铁,毫无防护。然而,他们心中明白,“要是有人要拦截我们进进出出,那么你们就会挨饿了”。他们怀揣着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胆量,不允许任何东西挡住他们前行的步伐。要是没有这些商船水手们的惊人勇气,英国的整个庞大海军几乎都无法不忍饥挨饿。

然而,尽管这些骁勇的水手做到了这一切,食物还是严重匮乏。于是,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限量供应,每个人每周只能购买维持生计的少量食物。不允许任何人比他人得到的食品多,囤积食物的人就会被罚款,甚至投入到狱中。

这样的限制令人生厌,让人苦恼,也在无处不在的战争痛苦上又增添了一层烦恼。然而,敌人给我们制造的恐怖却从来没有在我们身上切中要害。我们

从未怀疑过乌云总会驱散,

从未梦想过谬误会胜利——尽管正义遭到挫败。

空袭是制造恐怖的另一种形式,即便它没有动摇人们的勇气,但确实考验了人们的神经。伦敦和各个沿海城镇一次又一次地遭到齐伯林飞艇[8]和飞机的袭击。有些人被炸死了,建筑物遭到极大毁坏。但是,这些轰炸并不具有任何军事价值,丝毫没有帮助德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只是战争的另一种恐怖而已。然而,由于这些轰炸,到了晚上,整个国家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这是因为,轰炸一般都在夜间进行。所有的大街都是黑暗一片,屋子里的灯光也小心翼翼地遮挡起来,以防敌人根据城镇和乡村的灯光进行轰炸。从日暮到日出,也不允许敲响任何公共的大钟,不允许鸣铃。

所有参战国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种状况极为可怕。在这种紧张状态下,俄国爆发了革命[9]。最初,俄国好像只是力量增强了,要挣脱许久以来束缚它的专制统治的链锁,获得自由的俄国将会无可抵挡地走向胜利。然而,不久就显而易见,俄国的自由意味着混乱状态,纪律法律和秩序都消失不见了。俄国很快便退出这场世界大战,卷入到了一场灾难性的内战之中。

这对俄国来说是一场灾难,对协约国而言也是一场灾难。此时,德国已经不用再对俄国怀有任何恐惧,可以动用所有的军力打败西线的协约国军队。然而,俄国刚刚退出战争,这一损失就得到了弥补。1917年4月,美国加入了协约国。这时,德国已经达到了实力的巅峰,心里明白自己根本别指望会大获全胜了。

然而,德国仍然在负隅顽抗。直到1918年秋天,协约国胜利的曙光才出现。接下来,德国的盟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地利一个接一个地投降了。战争结束之快令人惊讶。德国也恳求和平。11月11日,交战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10]

【注释】

[1]协约国(the Allies)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国、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还包括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对立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一战中后期,美国、日本、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等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而俄国在十月革命爆发后退出了战争。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译注)

[2]光荣孤立政策(splendid isolation),是19世纪晚期英国在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和索尔兹伯里侯爵任内奉行的一项外交政策。这一词语实际上是由一位加拿大政治家在赞许英国对欧洲事务置身事外的姿态时首先提出的。关于该政策是英国主动为之还是迫不得已,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争论。此处,作者借用该词表明美国当时的外交政策。(译注)

[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译注)

[4]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语出希腊文,意为“两河之间的地区”,也叫“两河流域”,即西南亚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平原。(译注)

[5]基钦纳伯爵(Lord Horatio Herbert Kitchener,1850—1916)是英国军官,政界人士。(译注)

[6]道格拉斯·黑格(Sir Douglas Haig,1861—1928)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军总司令。(译注)

[7]日德兰半岛(Jutland)是欧洲北部的半岛,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构成丹麦国土的大部分。西面和北面为北海和斯卡格拉克海峡,东为卡特加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古代地理上称为西姆布里卡半岛。从广义上说,包括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译注)

[8]齐伯林飞艇(Zeppelin),1900年,德国的齐伯林伯爵制造了第一艘硬式飞艇。这种飞艇使用结构完整的龙骨保持气囊的外形,采用活塞式发动机做动力,因而飞行性能好,装载量大。齐伯林飞艇公司制造的飞艇不仅用于商业,而且用于军事。仅在最初的10年中,这个公司就制造了113艘军用飞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显神威。(译注)

[9]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因发生在俄历(儒略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故称为“十月革命”。(译注)

[10]1918年11月11日,法军统帅福煦代表协约国与德国代表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订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协定(the Armistice,一译《康边停战协定》,亦称《协约国对德停战协定》)。该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译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