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中国动画成人化现象

研究中国动画成人化现象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漫”一词来自于日本,日本的动漫业一般是先有漫画,然后从中选择有人气的漫画将之动画化并进入衍生产品环节。因而,在本书中,动画与漫画是分开而论的,主要论述动画。由于一些产业政策在制定与出台的过程中往往以“动漫”为名,因而本书在使用“动漫”一词时,特指动画与漫画的统称,在一般情况下则只使用“动画”一词。此外还有一些成年人拥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未成年人无法享受的。

研究中国动画成人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影视业的发展,动画逐渐走出了“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思想的怪圈,开始面向成年人群体,为受众带来了更多元的选择。互联网的兴起,则使原本不太受重视的非商业性动画(如实验动画、政治动画、成人动画等)进入人们的视野,使动画的主题与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也更接近成年人的欣赏品味。不管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诉求,还是作者个人表达的需求,动画向成年人群体的倾斜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而动画的成人化现象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在研究动画的成人化现象之前,我们需要对几个概念进行区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习惯于以“动漫”一词来统称动画与漫画产业。但对中国动画来说,这种概括并不恰当。“动漫”一词来自于日本,日本的动漫业一般是先有漫画,然后从中选择有人气的漫画将之动画化并进入衍生产品环节。动画与漫画之间的关联程度非常紧密,甚至可以说是一体的,因而用“动漫”一词来概括两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恰当的。中国则并非如此,从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来看,动画与漫画基本上是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只有少部分的动画或是漫画作品能够向前延伸、相互交叉,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动画”一词对应的英文词有很多种,如Animation、Cartoon、Animatedcartoon等等,一般来说,人们比较乐意接受的是“Animation”,其拉丁文字根为“anima”,意思为灵魂,意为“给予生命”“使之复活[1]。顾名思义,动画就是给原本一张张画出来的图片以生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动画所下的定义就是,“动画就是给予图像、模型或者无生命物体以运动或生命之幻觉的一个过程”。[2]漫画的相关英文词则有Cartoon(卡通,包括漫画及动画)、Caricature(肖像漫画)、Comics(泛指漫画)等等,一般用Comics一词指代。从词义上来看,Comic的意思是“戏剧性”。《辞海》中对漫画的解释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政治事件或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3]

从定义上来看,两者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动画强调的是逐格(帧)拍摄(记录)和创造运动幻觉这两个特性,即利用生理上的视觉暂留现象和心理上的偏好作用,通过连续播放静态图像所形成的动态幻觉。而漫画则强调其笔触凝练、线条造型的艺术特点。从叙事特点上来看,动画依靠活动的影像与人物的言行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而漫画则依靠静止的画面来传达作者的思想与意图。从本质特性来看,动画的动感是由帧与帧之间的变化关系形成的,而漫画虽然有速度线之类表示运动状态的技法,但其动感来自于读者大脑的主观创造。

不仅如此,动画属于影像内容,而漫画则属于纸质出版物。相比于动画,漫画的管理要相对宽松,其发展的速度较快,市场化、产业化的水平也相对较高。

因而,在本书中,动画与漫画是分开而论的,主要论述动画。由于一些产业政策在制定与出台的过程中往往以“动漫”为名,因而本书在使用“动漫”一词时,特指动画与漫画的统称,在一般情况下则只使用“动画”一词。

“成人”(Adult)作为名词,是与儿童、青春期相对的,它源自于拉丁语,意思是“已经成长到完全的大小与强壮的程度”,这显然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标准。现代社会中对“成人”或“成年”的定义要比这个含义复杂得多。成人无论是作为社会或文化的研究对象,还是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或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行业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见仁见智。一般来说,比较流行的定义方式有以下几种:

世界各国大多都会通过法律界定成人的标准及相应的权利,那些达到规定年限且精神健全的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被视为成年人并拥有相应的权利。根据本国公民的生理、智力发育、习惯和社会要求,各国对成年人年龄起点的规定各不相同,大致在15—21岁这个范围之间,大多数国家将这一年龄限定在18岁以上。比如,《日本少年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说的“少年”,是指未满20岁的人;所说的“成年人”是指满20岁以上的人。其他如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为21岁,瑞士为20岁,法国为18岁。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宪法》和《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以下权利:

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权利:公民的人格、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住宅不受侵犯,享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等。

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公民的劳动权、劳动者的休息权、受教育权以及科学文化方面的权利和自由。

此外还有一些成年人拥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未成年人无法享受的。比如在香港,成年人可以购买酒精饮料、考取驾照、消费情色刊物、参加选举、观赏三级片、进入马场或赌场等等。

由于民间习俗或文化不同,一些国家或地区对成年人的界定会依从其文化习俗的规定。这些地方主要依靠举行某种仪式来向其他社会成员公告,承认其人成为成年人。

人生礼仪,是将社会化程序与规范加之于个体生命的程序。对于个体来说,是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上,通过生育、家庭、宗法等相关社会制度对其社会地位的认可。民俗学家范·热纳在《通过礼仪》中认为,仪礼具有的共同意义,就是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脱离原先的社会地位并使当事者得到改造,从而获得新的社会位置而返回社会系统。这些文化对人的心智、生理的成熟有约定俗成的看法,举行成人礼之后,个体就能在群体中占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地位,享有作为成年人的一切权利和义务,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国古代男子的成年礼叫冠礼,女子的叫笄礼。《礼记·乐记》中有“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之说。《类篇》中有“男子二十加冠曰冠”,表示成年。而女子则有所不同,《古今韵会举要》中有“女子十五而笄,许嫁而笄”,意味着十五岁即成年。不同的民族与文化环境下对成年也有不同的理解。如瑶族为男孩子举行的成人礼是“上刀山”“过火炼”等,摩梭人则是“换裤子礼”,其他民族还有文身、染齿等仪式,通过这些仪式,昭示个体从儿童阶段走向成年人阶段。

一般来说,从生理上界定一个个体是否成熟,往往以性成熟为标准,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内分泌功能及心理状态诸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女性性成熟的特殊标志是月经来潮,而男性则为第一次遗精。

在医学上对成年人的定义不多,但是可以从对未成年人的定义来进行推断。如杨锡强、易著文主编的《儿科学》中,将少儿的发育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4]

胎儿期(40周),从受精卵到小儿出生。

新生儿期(28天),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开始至28天之前为新生儿期。

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此阶段是生长发育极其旺盛的阶段。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此阶段体格生长发育速度较前稍减慢,而智能发育迅速,同时活动范畴渐广,接触社会事物渐多。

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周岁入小学前),此时体格生长发育速度已经减慢,处于稳步增长状态;而智能发育迅速,与同龄儿童和社会事物有了广泛接触,知识面得以扩大,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学龄期(自入小学始至青春期前),此阶段儿童的体格生长速度相对缓慢,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已接近成人。智能发育更加成熟,可以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

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在10—20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青春期的进入与结束年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相差2—4岁。此一时期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同时生殖系统的发育也加速并渐趋成熟。体格生长出现出生后的第二次高峰,但相对来说,女孩开始和结束的年龄较男孩早2年左右。青春期最大的特点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生殖器官渐趋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明显,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发生遗精,可以引起他(她)们对自身和异性的好奇及神秘感。

不过,这些相关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董湘玉的《儿科学》中,将与成年人紧邻的青春期年龄划分在: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20岁,男孩与女孩终结青春期,踏入成年期的时间有所不同。

成年期开始的标准主要从个体的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去综合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第二条规定:适用于3—69周岁国民,按年龄分为幼儿(3—6岁)、儿童青少年学生(7—19岁)、成年人(20—59岁)、老年人(60岁以上)四个人群,对于成年人与青少年学生之间划分的标准基本与儿科学一致。

但是,《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第二条规定:“《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用以检测、评定成年人体质状况的一套标准,适用于全国18—60周岁的男性与18—55周岁的女性”,将成年人的年龄段又划分在18岁以上,似乎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

在界定成人作为动画的受众标准时,我们需要从动画传播的实际情况入手多方面加以考量。在本书中,对作为受众的成人的界定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法律因素

从合法性的角度来考虑,对成人的界定不能与现行的法律、制度相冲突,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对动漫产业的规制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因而对成年受众的界定必须与国家现行法律或规定保持一致,这不仅有利于行政管理部门对相关法规的贯彻与执行,不至于损伤动画公司及创作者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业界针对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动画的创意、生产与营销。

2.社会因素

即社会对成年受众的认知问题,或者说个人成长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认可他观看或欣赏动画是一种正常行为。

3.心理因素

面向成人的动画中包含有性、暴力与情色等方面的因素,虽然没有直接的研究表明这些因素会对受众产生直接的、即时的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对受众的心理与行为可能会产生种种负面效应。因而,受众应是心智较为完善、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与控制能力的行为人,可以有效地避免动画中成人因素对自己的影响。(www.xing528.com)

从这个角度来看,民俗学以是否结婚、是否独自居住、是否经济独立等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准,这显然不够科学,而且个体差异性太大。体育学标准虽然在体形、机能、素质等方面对什么是成人进行了界定,但不同的个体由于营养提供来源、受教育情况不一样,会在体形、素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动画是文化产品,其影响的是受众的心理,民俗或体质方面的标准不大适用于此。

综上所述,本书中对成人的定义主要参考两个标准——心理学标准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的标准,同时考虑到国家对影视动漫的管制问题,将动画的受众年龄定位在18岁。

对“成人化”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过渡状态,即从未成年状态走向成年状态,在生理、心智与体质上变得成熟,而成年则是其发展的终点。动画的成人化,则是指动画作品在内容的制作与传播上不再以低幼群体为唯一的目标受众群体,而是面向年龄层次较高的群体甚至以成年人作为其主要传播对象。此类动画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1.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成年人的心智可以有效地减弱成人因素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对不同阶段的人的认知、人格、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而不同阶段的智力、思维与认知、人格发展的差异性,对成人受众的定义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 H. Erikson)在《人格心理学导论》中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婴儿前期(0—2岁)、婴儿后期(2—4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1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初期(18—25岁)、成年中期(25—50岁)、成年后期(50岁以后)。

杰弗里·J.阿内特(Jeffrey J. Arnett)则把18—25岁这一阶段称为始成年期,它以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为成熟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向新的成人角色的过渡为标志。

表1-1 青春期与成年早期的区别[5]

续表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身体快速发育,性成熟开始。在行为方面,青少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冲动,不过由于发育不够充分,有可能导致青春期的危险行为和冲动行为。在社会认知方面,青少年处于对自我专注的状态,对权威充满批判,他们在心理上会发展出相关的假想观众,个人神话。这种个人神话,使得青少年对风险毫无畏惧,有可能做出危险的事。在人格形成方面,青少年通过尝试不同角色与选择来试图理解自己是谁,这称为“同一性角色混乱”。他们可能会受到动画内容的影响,而这也是动画分级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相比之下,成年早期则有所不同。在生理方面,成人的身体及其机能、智力已经发育成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相对成熟与稳定。在人格方面,由于心智的成熟,此时他们开始将自己视为一个成熟的人、具备了社会责任的人,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社会认识方面,他们也能够接受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评价标准。

在此前提下,成年人能够辨析成人动画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异,能够区分动画人物性格与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差异,明确动画的高度虚拟性与个人社会责任之间的差异,在观看动画时,能够有效地避免负面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同时通过观看动画能够激发他们对战争、文明、人性的思考,促进自身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2.动画对成人早期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青春期到成人的转变过程中,存在两次身心异步的状况。第一次是在少儿阶段,生理的成长速度超过心理的成熟速度。第二次则是发生在成年早期,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发展速度加快。此时,他们正处于脱离中学教育、接受高等教育和与社会广泛接触并形成良好自我同一性的时期,与少年儿童在心理上、生理上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在成年早期,随着教育、社会实践的扩大,青年的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情绪体验强烈,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增强,人生观逐步确立。而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身心发展异步现象,也导致了成人早期心理上的矛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成年早期尤其是大学阶段的青年,由于一方面,智力水平与思维能力提高,抱负理想较高,成就欲望较为强烈,而另一方面,其学习与生活的范围较窄,缺乏社会阅历,自我认知缺乏参照体系,因此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2)渴望独立与求助依赖的矛盾心理

在成年早期,个性的成长与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有更多自主的空间,但是由于社会阅历的缺乏、经济来源的不稳定,使得他们对家庭又有着较强的依赖感。

(3)积极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

成年早期的群体随着其交往范围的扩大,有强烈的交往需求。同时,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又往往带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与周边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4)性心理需要与延缓

生理上、体质上的成熟使成年早期的青年对异性给予更多的关注,但半封闭式的学习、经济上的不独立又使得其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产生了许多与性有关的问题。在一些研究文章中,有学者在论及网络中的轻度色情作品时,认为这些可以让处于成年早期的人产生移情的作用,缓解内心焦虑,进一步加深对自身的认知与预防。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面向成人的动画种类繁多,这些动画广泛地反映了成人的生活、工作与心理,深入地探讨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矛盾,分析人性的劣根性和现实生活的压力,这些都有利于成年人尤其是处于成年早期的人通过接触动画来获得社会经验与知识,促进其进一步成人化。

3.动画的成人化,有利于提升动画的水平

相比于少儿,成年人由于心智成熟、生活阅历丰富、艺术修养较高,他们对动画的欣赏水平也大大高于少儿,因而成年人对于动画的主题思想、画面质量、人物形象以及音响音效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动画定位的偏向,中国的动画一直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不仅如此,中国的动画受众情况比较特殊。在上世纪80年代日美动画进入中国时,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其进行分级,结果导致当时的婴幼儿、少年群体接触了大量在国外本属于禁止观看的成人动画或需要父母陪看、指导的动画,从而提高了他们在情节、画质、人设等方面的欣赏水平和对性、暴力的接受程度,直到今天这一情况仍没得到改善。这也是我们在访谈中,经常会听见采访对象认为国产动画“太没劲”“太幼稚”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个已经具备较高欣赏能力的受众对于较低水准的文化产品是难以接受的,这也是常识。推动动画的成人化,有利于提高动画的整体水平,弥补动画的结构性缺失。

4.动画的成人化,有利于动画在国际市场的传播

从国外来看,大部分国家对成人动画受众年龄的限定在18岁左右。将国内的成人动画受众界定为18岁,有利于成人动画的国际传播。

在动漫比较发达的日本,动漫被分为四级:普通级(所有年龄段都可以观赏)、“PG—12”(未满12岁的少儿不可单独观赏,需在家长或保护者陪伴下方能观看)、“P—15”(限制级,未满15岁少年,一律禁止其入场与收看)、“P—18”(禁止级,未满18周岁,一律禁止入场与收看)。

韩国媒体分级委员会将动漫分为“全年龄”“12岁以上”“15岁以上”与“18岁以上”几个级别。

美国则将影视作品分为五级:G、PG、PG—13、R、NC—17。其中,R级又称“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NC—17级又称“17岁以下禁止级”,17岁及以下儿童不可观看,即青少年及儿童不宜。

英国的影视作品也分为U、UC、PG、12、15、18以及R18级。其中,18级的要求是处理得当、没有禁止的主题,可以有长时间和具体的暴力画面,但不允许表现鼓励使用暴力和非法使用武器,允许有模仿的性场面,但时间长度和表现强度要有所限制。R18则主要指所谓的“成人动画”或色情动画之类。由此可见,如果将我国成人化动画的受众定位为18岁,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在动画资源的输入或是本国动画产品的输出方面更有指导性与参考标准,能够促进国际动漫资源的流动,提升本国动画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