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79—1989年中国公司进入LME交易
中国直接参与国际金属期货交易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我国有色金属需求的扩大,进口量增加,中国外贸公司通过贸易商间接参与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货交易,当时实物定价有时会采用期货交易所价格,但并未实际参与期货的炒作。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外贸公司开始参与国际金属期货交易。80年代以来,中国进口精炼铜、电解铝和锌锭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认识到期货交易所的重要。1982—1985年,国家每年进口30万吨电铜,当时基本委托中国五矿公司进口。中国五矿公司每次拿到国家订单后,把其中一部分订单预先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寻找合适的低位买入,建立一定数量的多头期货头寸后,立即开始洽询实物贸易商,通过实物贸易商订购一部分。而实物贸易商在订购现货后,现货市场立即开始吃紧。现货市场吃紧带动了伦敦期货铜价的攀升。此时中国五矿公司正好可以在高位把先期买入的低位头寸全部抛出,获利了结。大量的获利震惊了伦敦金属交易所业界,同时也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基金在LME默契地挤对中国公司并致使后来中国公司损失惨重埋下了伏笔。
1982—1989年,中国公司利用实物订单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进行的期货保值交易获得了成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990—1997中国企业在LME受到挤兑,损失惨重
也许是对市场的无知,也许是骄傲自满,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企业在国际金属期货交易中屡屡遭到西方投机者自发的、默契的联合挤对。1991年开始,中国企业参与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国际金属期货交易如火如荼。中国五矿、中国有色工业进出口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各地方有色企业都积极介入LME期货交易。此时,伦敦铜价涨涨跌跌,但基本呈下降趋势。
1992年下半年,伦敦三月期铜价维持在2200~2550美元/吨,此时以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公司为首的中国企业认为价格难以大幅下滑,还将冲击前期2700美元以上的高点,并且当时手中有大量的进口铜订单,所以在LME买入了大量三月期货、远期合约并卖出看跌期权,数量高达50万吨。而此时以Herbert Black和Dean Witter等为首的国外贸易商和基金正好在寻求对手,他们敏锐地预期到1992—1993年世界经济低迷状况,针对中国企业在LME的买单大量抛空。
时间进入了1993年下半年,国际局势急转直下,伦敦铜价一路狂跌,从1992年的2550美元/吨狂跌至1650美元/吨。在下跌过程中,中国公司频频被要求追加保证金,而中国公司难以及时付出保证金的消息传至伦敦金属交易所后,价格更是一落千丈。最终,中国企业被迫以1800美元/吨以下抛出,平仓出局,造成数亿美元的亏损。(www.xing528.com)
当中国企业尚未从1993年的LME铜被挤兑的噩梦中惊醒时,一场更可怕的噩梦正等待着他们。1994—1995年,受日本住友公司挤兑LME铜市场,价格长期维持在3000美元上下。此时,一些中国公司已然是“伤疤未好,痛苦已忘”,在3000美元附近大量在LME铜期货市场买入,期待更高价格。结果随着住友事件的曝光,LME铜价坍塌,中国又一次损失惨重。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当住友事件出现后,1996年6月,当LME铜价格从前期的高位3000美元/吨一路狂跌至1750美元/吨时,我们的企业在下跌的过程中天真地以为,价格将跌至1000美元/吨,于是在2000美元/吨以下又大量地做空,结果被西方基金抓住。LME三月期铜价从1750美元/吨一直不回头地上扬至1997年6月的2600美元/吨左右,我们的企业再一次被深深地套牢,被迫在高位买入平仓,亏损又是数亿美元。
3.1997年株洲冶炼厂(简称株冶)锌锭被挤兑事件
20世纪80年代末,受国际宏观经济的带动及需求的增长,整个伦敦金属交易所金属都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牛市,锌锭市场也不例外。但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锌锭市场供需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由纯进口国变成了纯出口国。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锌价格也随着供需面的改变,在经历了1989—1991年的牛市后进入了漫长的熊市,三月期货价格从1700美元/吨左右跌至1992年初的1000美元/吨,1992年中涨至1350美元/吨后再次陷入低迷,一直持续至1994年下半年。1995年初,经历一波小高潮,最高达到1250美元/吨,此后直到1996年底一直在1000美元/吨上下低迷徘徊。
正是这种低迷走势使得株洲冶炼厂在1996年错误地认为价格仍将下试并据此犯下了一个巨大错误。当时株洲冶炼厂设有专门的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公司中设有期货部,专门从事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锌锭期货保值业务。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既当公司管理层又参与LME的具体交易,甚至还是下单员。他们在错误地判断市场后又错误地在LME进行过度不恰当的卖出保值,卖出数量远远大于产量,且交割日期集中1997年的上半年。
当时株洲冶炼厂的年锌锭产量为25万吨左右,而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卖出了40多万吨的期货,交割月份为1997年5—8月,卖出价格基本在1000美元左右。此时,一家瑞士巨大的实物贸易商早已对其虎视眈眈,盯上了其在LME巨大的空头。于是这家贸易公司在不声不响中悄然囤积库存,并同时在LME买入1997年5—8月交割的期货。于是,此时间段出现了一个以瑞士贸易商为首的大多头和一个以株冶为首的大空头。而此时的株冶仍然认为,届时可以交仓,但它没有预料到如此短时间内,它不可能交运如此多的货物。
时间进入了1997年1月,LME锌锭期货市场战鼓已经敲响。LME三月期锌价格开始大幅上扬,每月以100美元的速度走高。价格从年初的1050美元/吨一路飙升至7月份的1700美元/吨左右。而现货价格更是暴涨至2000美元/吨,现货升水基本维持在150~300美元。到4月份时,株冶操作期货的人士仍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5月份开始,由于期货市场保证金不能到位,短期内不能交仓,结果被迫在高位全部买入平仓,最终导致2亿美元的亏损。
从1991—1998年短短不到8年时间内,我国企业从事国际金属期货损失惨重,给各大企业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而又惨痛的课。一系列的事件,催生了我国的期货监管系统并逐步规范了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