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剪彩”。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更广。据记载,1912年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的华狄密镇某家商店即将开业,店主威尔斯为了阻挡蜂拥而至的顾客进入店内,将优惠顾客的便宜货争购一空,便随便找来一条布带拴在门框上,谁料这项临时性的措施竟然激发了挤在店门外的人们的好奇心。正当店门外人们的好奇心上升到极点,显得有些迫不及待的时候,店主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狗突然从店里跑了出来,那条“不谙世事”的可爱小狗若无其事地将拴在店门上的布带子碰落在地。等候在门前的人们误以为这是店主开张的“新花样”,便一拥而入,争相购物。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从此小店顾客盈门、财源茂盛。店主从这次偶然的事故中得到启迪,此后在他旗下的几家“连锁店”陆续开业时,他便将错就错地如法炮制。人们纷纷模仿,以讨个吉利。久而久之,他的小女儿和小狗无意之中的“发明创造”经过他和后人不断“提炼升华”,逐渐成为一整套的仪式。在流传的过程中,它自己也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极其响亮的名称——剪彩。(www.xing528.com)
在剪彩从一次偶发的“事故”演化为一项隆重而热烈的仪式的过程之中,其自身也有所发展和变化。起初,“剪彩者”先是由专人牵着一条小狗来充当,让小狗故意去碰落店门上所拴着的彩带;后来,改由儿童担任,让他单独去撞断门上所拴着的一条丝线;再后来,剪彩者又变成了妙龄少女,她的标准动作就是要勇往直前地去当众撞落拴在门口上的大红缎带;到了最后,也就是现在,剪彩则被定型为邀请社会名流和本地官员,剪断由佳丽们手拉的大红缎带。这样,剪彩就从最初的一种促销手段发展成为商务活动中一种重要仪式,并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套礼仪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