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答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应答的技巧就体现在各种形式中,我们下面结合应答的技巧和形式,谈谈应答在实用场合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直答
直答就是根据对方的提问,直接正面作出回答,如:
同学甲问:今天考试考得怎么样?
同学乙答:感觉还可以,及格应该没问题。
这种答问,是友好、坦诚、直率的,没有支支吾吾、遮遮掩掩、曲里拐弯。这种应答方式通常在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顾客与服务员之间、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使用最多。
(二)分答
所谓分答,是指提问者不怀好意,或又有包容性的提问,不宜作“是”与“否”的笼统回答,而是要听清话意,分解一问为几问,分别给予正确的回答。比如:
有一个旨在分裂中国的外国记者向我外交部人员发问:“中国政府对在印度政治避难的达赖回到自己的国家——西藏持何态度?”我外交人员义正词严地回答:“首先,我国政府从没有对达赖实行过政治迫害,不存在什么政治避难的问题。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始终希望达赖回到祖国来,他愿意的话,也可以在西藏自治区工作。”
我国外交官的这一回答,是对不怀好意的西方记者提问本身的否定,先回答:达赖没有受到政治迫害;再回答:“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只是我国的自治区之一。这是分解一问为两问,再一一给予回答。
分答这种口语技巧要运用好,首先要会听,听清对方话语的阴谋,警惕自己不可落入陷阱;其次,要分解对方的问题,有陷阱的问题一般都有两层以上的含义,分解好了,即可以逐一应答。
(三)变答
变答,就是变通回答。《孙子兵法》说:“兵无常术,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变答,正是变被动为主动,变守势为攻势,变妨害为有利的一种巧妙应答方式。变答技巧的特点是“反”答,即在简答了对方的问话之后,采用对方的内容来作答。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时,有位女记者找到了卡特的母亲,下面是女记者和卡特母亲之间的问答。
女记者:“您的儿子向选民们说,他如果说谎话,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说卡特从来没说过谎吗?”
卡特母亲:“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都是善意的。”
女记者:“什么是善意的谎言?”
卡特母亲:“你不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的门槛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我见到你非常高兴。”
卡特母亲的变答可谓针锋相对,使得问话者非常尴尬。但这不能责怪卡特母亲不友善、不礼貌、不厚道,它的应答是对方不友好挑起的,并且步步“逼问”出来的。就应答的内容来说,其恰当、巧妙、简洁,无懈可击。
变答只作为问话者含有敌意或咄咄逼人时才能运用,非此情况不可滥用,因为它有伤和气,其结果可能会出现僵局、冷场和不快。变答,只是一种非通常式应答的总称,变答的具体表现也是多样的。变答,要求极高的思维能力和机敏性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牵答
有时面对故意刁难甚至侮辱性的提问,如果从正面回答,显得无力,即使答得再好,也会被认为是为自己开脱、辩解的防卫语言,这时,就可以采用牵答的技巧,即抓住事物之间的对应、连带关系,提一个关涉答者问者的命题,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以抵消对方的攻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向晏子提出了一个侮辱性的问题:“齐国为什么派你这么一个矮小无德的人做使臣呢?”晏子说:“齐国派使臣有一个规定,不同的人朝见不同的国王。贤德的人朝见贤德的国王,不贤德的人朝见不贤德的国王。我最不贤德,就派来朝见您楚王。”楚王本想侮辱晏子,没想到反而受到了晏子的侮辱。晏子的回答,把自己的荣辱与楚王连在一起,使得楚王无法反驳,自找没趣。
牵答的表达奥妙就是用话将自己与问话者牵在一起,不可分开,使对方不能处于优势的攻击地位。牵答要注意分寸,因为“利害相连,荣辱与共”,所以对自己和对方都不要过分贬损。
(五)错答
错答也是一种机警的口语表达技巧,既可用于严肃的口语交际场合,也可以用于风趣的日常口语交际场合。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正面回答问话,也不反唇相讥,而是岔开所问,作出与问话意思错位的回答。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美丽的姑娘独自坐在酒吧间里。
一位青年男子走过来献殷勤:“这儿还有人坐吗?”他低声问。
“到阿芙达旅馆去?”她大声说。
“不,不。你弄错了。我只是问这儿有其他人坐吗?”
“您说今夜就去?”她尖声叫,比刚才更激动。
这位男青年被她弄得狼狈极了,红着脸到另一张桌子上去。
以上例子是很典型的错答,是用来排斥对方和躲闪真实意思的交际手段,用得是很成功的。
运用错答的语言技巧,一是要注意对象和场合;二是使对方明白既是回答又不是回答,潜在语是不欢迎对方的问话;三是有时要利用问话和含混意思,答话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但对方也无法责怪。
(六)征答
征答,就是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等来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应答,好处是很明显的,既增加了说话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又省去了许多解释和说明,还能增添口语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例如,有人问一位家长:“听说你孩子寄养在刘教授家以后,纪律也能遵守了,成绩也上升了,是真的吗?”
家长答:“有人说,‘近朱者赤’,一点儿也不错。”
“近朱者赤”四个字是成语,引用在这里作答,非常准确、简练、生动。
征答需注意:一是征用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又要为听话人所理解;二是征答要简短,不必在答完后又啰啰唆唆解释一番,那样反而会减弱引语的表现力。
(七)拈答
拈答是紧承问话中的词句,利用拈连手法,在原话的基础上稍作变动,作出准确、鲜明、生动回答的一种口语表达技巧。这种答问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王蒙20世纪50年代曾因写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出了大名,后来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复出后,读者问王蒙:“你能不能继续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创作风格?”王蒙回答:“不论有多少好心的读者希望我保持‘组织部’的‘年轻人’的风格,但是,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20年来,我当然早就被迫离开了‘组织部’,也再不是‘年轻人’。”
这段话运用了拈连的手法,“被迫离开了‘组织部’”,说明自己蒙受冤屈,“再不是‘年轻人’”,表明生活、创作风格变化的必然性,答得很艺术、很巧妙。如果直接摆出几条理由,讲些生活与创作的大道理,反而显得生硬、老套,这样一拈连,作者和读者之间巧接词意,收到了很有韵味的效果。
拈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如孩子考试回家,妈妈问:“这次考得怎么样?”孩子回答:“烤煳了!”将“考”试的“考”拈连成烧“烤”的烤,以“煳”来比喻考坏了,答问很风趣。
拈答技巧,是拈连修辞格在答话中的运用,首先要懂得拈连的知识和用法,拈答才能用得好。其次,这种答问离不开上下文语境和语言条件,不能勉强凑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运用,要用得贴切、自然。
(八)喻答
喻答,就是对某些棘手的问题,采用比喻的方式来回答,既形象生动,说理又明白透彻。(www.xing528.com)
比如:楚宣王重用大将昭奚恤。昭后来大权在握、拥兵自重,邻国畏惧,同僚侧目,宣王也感到了他对自己的威胁,但是又想通过仁义手段使他对自己尽忠。朝廷有士,心明而不敢言。
一日,宣王在朝,突然问群臣道:“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一听宣王问及此事,个个战战兢兢,良久,无人敢言语。宣王看看群臣这副模样,心中也明白了一半。宣王要罢朝离去时,客楚为官的魏国人江乙出班奏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予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说到这里,江乙看看宣王,又瞧瞧众位同僚,只见他们都现出一副莫名其妙的神情,于是江乙接着说:“今大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至此,宣王方明白江乙谏说这番话的前半部分的用意,群臣这也才如梦初醒,原来江乙巧妙地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想进谏而无妙法进的谏言。从此以后,楚宣王便逐渐削弱了昭奚恤的兵权,楚国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武装政变。宣王执政期间,国家一直太平。
要用好喻答,就要精选作为喻体的事例,特别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契合点;要用好喻答,还要注意答话的内容,一般用在解说、论证事理等方面,不宜滥用。
(九)断答
断答,就是截断对方的问话,在他还没有说出,或者还没有说完某个意思时,即作出错答的口语交际技巧。它与错答的相同之点是答与问都存在人为的错位,即答非所问;它们的不同点是错答是在听完问话之后作答,断答是没有听完话就抢着进行回答。为什么不等对方问清楚,就要抢先回答呢?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等对方把问话全说出,就会泄露出某种秘密,难以收拾;二是待听全问话再回答,比较被动,不好应付。因此,考虑到对方要问什么,在他的问话未说完时,就迅速按另外的方向思路作回答,一可以迁移其他听众的注意力,二可以使问者领悟,改换话题,免于因说破而造成尴尬局面和其他不良后果。
比如:一对男女青年在一起工作,男方对女方产生了爱慕之情,男方急于要表白心愿,女方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愿将友情向爱情方面发展,女方认为还是不戳破,保持一种纯真的朋友情谊为好。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断答。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公关书,我都看了两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公共关系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习心得吧!”
断答要求才思敏捷,口语技巧娴熟。
(1)断答前要摸准对方的心理,“你一张口我就知道你要问什么”“未闻全言而尽知其意”,这比错答的要求要高。
(2)要抢得自然而恰当,比如上例中从“喜欢”人而引论到“喜欢”书。
(3)断答往往需要几个回合才奏效,因为抢一两次,对方还不能领悟答话者的真意,或者略略知道而不甘心,继续发问,这就要求“连抢”多次,才能不漏破绽,达到目的。所以断答难度大、技巧性强,但运用得当,效果很好。
(十)谬答
回答本应正确,但有时迫于情势,也不得不用荒谬的回答搪塞无法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
如: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击落了几架美国的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在记者招待会上,有外国记者问当时的外交部部长陈毅,是用什么先进武器将飞机击落的。这一问题涉及我国的国防机密,自然不便正面回答。于是,陈外长诙谐地回答说:“是用竹竿捅下来的。”
这一听似荒谬的回答,令在场记者都会心地笑了。
(十一)自我解嘲
对于诘难、嘲笑等,若非恶意,不妨自我解嘲,这样不但使应答睿智幽默,而且显得情趣高尚、富于修养。
例如在一次宴会上,鲁迅的侄子问鲁迅的鼻子为什么那么瘪,鲁迅随即答道:“在外面经常碰壁碰的。”
这句自嘲,既解了宴会上的尴尬气氛的围,又深含哲理,透出智慧的光芒。
(十二)反问作答
对于一些刁难的问话,可以不从正面回答,而以反问作答,让对方自己去尝尝刁难别人的滋味,变自己下不来台为对方下不了台。
在某年度的“香港小姐”评选活动中,司仪和一位小姐有这样一段对话。
司仪:“小姐,你很迷人。请问,如果此刻大厅里的灯突然熄灭,你想我会干什么?”
小姐:“先生,你怎么只问你会干什么,而不问我会干什么呢?”
这位小姐的反问代答含而不露,既以牙还牙、针锋相对,又非常得体,不使对方过于难堪。
(十三)诡答
诡答,是同诡辩连在一起的。诡答即一种很奇怪的回答。在特殊的情况下,如不能、不宜或不必照直回答时,运用诡答技巧,就能急中生智,应付难题,或者别出心裁,作出反常的回答,增添谈话的情趣。请看下面的例子:
据传,清朝乾隆进士纪晓岚在宫中当侍读学士时,要伴皇帝读书。一天,天色已亮,而乾隆皇帝还没来,纪晓岚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还没来?”恰巧乾隆皇帝跨门而入,听到他的话,就愠愠地责问:“老头子三个字作何解释?”纪晓岚急中生智,跪下道:“皇上万寿无疆叫作‘老’,皇上乃国家元首,顶天立地叫作‘头’,皇上系真龙天子,叫作‘子’。”于是,乾隆皇帝龙颜大悦。
“老头子”本是对老年人一种不尊敬的称呼。面对乾隆的责难,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纪晓岚采用文字拆合法来偷换概念,居然把“老头子”变成了对皇帝的敬称。试想,如果纪晓岚不是采用“诡辩”来应付这样的难题,怎么能避免一场杀身之祸呢?
据说,关汉卿因编写《窦娥冤》触怒了当朝权贵,官府悬赏捉拿他治罪。关汉卿在出逃的路上,夜间遇到了几名巡夜的捕快,拦住他盘问。
班头:“你是干什么的?”
关汉卿:“三五人走遍天下,六七人统率千军。”
班头:“你是个唱戏人吧?”
关汉卿:“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班头:“莫非是关……”
关汉卿:“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谁装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接着又吟出一副对联:
“班头莫逞强,纵得到高官厚禄,得意无非俄顷事;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关汉卿的诡答,尤其是最后那副辛辣的讽刺对联,使班头有所醒悟,不忍心昧着良心抓关汉卿去领赏,便对手下士兵说:“放他走吧,这是个书呆子。”
以上两个诡答的例子,都是随机应变,或不正面回答对方的问话,或曲意将问话应答的意思加以另外的解说,目的都是为了摆脱险境,使自己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诡答与错答有相似之处,实质上都是一种答非所问的“错答”。不过,诡答带有诡辩之意,错答则是明答实不答。
诡答技巧要运用得当,一是要有曲为之辩、能具备自圆其说的本领,虽然是诡答,但也别有一番道理和意趣;二是要求口语交际者知识丰富、联想能力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