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属于口耳之事,说和听都是借助有声语言作为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主要手段,这种语言手段声过即逝,在倾听时,稍一走神,就会间断听觉和思维序列,影响倾听效果。因此,大学生应掌握以下几点倾听技巧。
(一)专心致志倾听
1.全神贯注
专心静听,不仅仅是用耳朵,而且要用整个身心;不仅仅是声音的吸收,而且要理解。所以,倾听必须时刻保持认真的态度。专注精神,把全部心神完全贯注在对方身上,像雷达跟踪目标一样紧紧捕捉着对方的话题,直至完全了解对方话语的全部意思。如果交谈时,一方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想东想西,就不能准确获取对方的话语信息。
2.积极参与
专心静听,不但指全神贯注,而且包括积极主动地参与,这种参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对方讲话作出积极反应。例如,当对方讲到要点时要积极给出反应,可以点头表示赞同、肯定,也可伴以“嗯、对”声,但这要配合对方讲话的内容,而不是应付对方。
(2)适当插话。例如,听到对方讲得有道理时,可说:“对,你这样讲有道理。”在对方讲到你不理解的地方时,你可插话:“对不起,这里我没听明白,您是否可给我解释一下?”这些动作行为既是听讲艺术,也是给对方带来愉快心情,使对方认真继续讲下去。
(3)边听边想边筛选。一边聚精会神地倾听,一边积极思考对方讲话的目的、意图和要点,一边做去粗取精的筛选、提炼和归纳,并作相关性联想,预测还会说些什么内容。这样,既有助于准确理解对方的话意,又可以发现问题,做有的放矢的提问,使交谈深入。
3.排除干扰
在倾听的时候,必须自觉排除影响精神集中的一切扰乱,这些扰乱包括以下几方面。
(1)听者自身精神烦恼,心绪不宁,或者情绪激动。
(2)说者的服饰奇异、音调特别、字音刺耳、态度不恭、举止粗野。
(3)周围环境嘈杂。
这些干扰因素都会扰乱听者的正常思维,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听的效果,谙熟于聆听技巧的人都善于排除干扰专心静听。
(二)揣摩言外之意
言语交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言语行为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言语行为,直言不讳,言明意显,叫人一听就懂,用不着揣摩意会,给人以明快率直的感觉。隐性言语行为,不把本意从辞面上直接表露出来,而是将本意隐含在言辞深处,话中有话,意在言外,让人靠经验和背景知识去揣摩推测。
话语的言外之意可分层次,有的只是隐藏一个深意,有的隐藏几个深意,有的蕴意程度很深,有的程度较浅。但无论彼或此,都是由一定的言语形式来体现的。
言外之意,最常见的是通过双关、反语、讽喻等修辞方式来表现。倾听时要运用有关修辞知识去分析、揣摩其含义。例如,有一天小王穿了一件妻子为其买的高档衬衣上班,一不小心,洒上了一些墨水,这时同办公室的老刘笑着对小王说:“这一次,你家的搓衣板又派上用场了。”这是一句双关语,它既指用搓衣板洗衣服,又含有开玩笑的意思:小王弄脏了夫人买的高档衬衣,他夫人会让他“跪搓衣板”。
又如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日军问那位老大爷:“皇军好不好?”老人回答说:“皇军好!不拉夫,不抢粮。”这句回答就是反语,言外之意是日本兵坏,又拉夫,又抢粮,无恶不作。
言外之意也常常蕴含在委婉曲折或反面烘托的话语中。例如,老张问:“小李,你的女儿已经有四岁了吧?”
“是啊!”(www.xing528.com)
“打算领独生子女证吗?”
“是啊,我身体不好,经济也不宽裕,孩子也大了,可是我爱人是独生子啊!”
小李的话没有直接表示要再生一个孩子,而老张却从“我爱人是独生子”这一委婉语中,听出了弦外之音:“我还要再生一个孩子,不领独生子女证。”
(三)释读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在口语交往,特别是在情感的表达,态度、意向和风度的表现方面很能显示出它独有的特性和作用。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说话有真有假,不易鉴别。而体态语言是人体大脑活动的外露和显示,有时,某些体态语言甚至是无意发出来的人体信号,所以它不但能传递出一般的信息,还常常会显露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人出于别有目的而口是心非,是可以从体态语言中看出来的。比如,有的人接待客人,一边说“时间这么晚了,吃了饭再走吧”,一边却起身做出送客的手势;又比如,当别人递过礼物时,口说拒绝,却伸手去接……诸多事实表明,体态语言发出的真实信号往往很自然地会否定口语的信息,因为人的身体是不会撒谎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凡人皆无法隐藏私情,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他的手却会‘多嘴多舌’。”狄德罗也说过:“一个人的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体态语言是承载和传递情感、态度和意向的最佳媒介,它不但有传递信息的功用,而且有让人借以把握信息的价值。因此,人们常借释读体态语言来验证言辞信息的真伪。韩信原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小官,在萧何的推介下,被刘邦提拔为将军。他在未成为将军之前曾借着第一次与刘邦交谈的机会仔细观察了刘邦的为人,他一见到刘邦就说:“目前群雄四起,个个打算平定天下,成为帝王。大王的竞争对手虽然很多,但足以跟大王匹敌的,大概只有项羽。他勇猛果断、贤德仁慈,大王您看哪一个能占上风?”刘邦心想,这新上任的将军怎么这么怪?但他想归想,还是把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我不如项羽。”韩信听到刘邦如此回答,心中不禁产生了敬意,因为他觉得刘邦有自知之明。但听其言还是不够的,韩信还要进一步观其色。于是他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臣也觉得自己大王不及项羽。”说完,他就十分注意观察刘邦脸上的表情。心想,如果刘邦勃然大怒,那就表示修养不够,我就只有脚下抹油溜之大吉了。但刘邦听了韩信的话,似乎认为理所当然,脸上没有一丝愠色。经过听言观色,韩信认为刘邦贵有自知之明,定能平定天下。因此,他决定投靠刘邦。在这个故事中,韩信运用的听言结合观色的方式,对于言语听解很有启迪:要准确领会说话人的真实意向,不仅要全神贯注地恭听对方说话和认真揣摩话语的言外之意,而且还要洞察讲话人的体态语言和信号所传达出的意思。
那么,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如何听解言语和释读体态语言,以正确捕捉其所蕴含的信息呢?下面介绍几种基本技巧。
一是结合言辞去释读。体态语言虽然有时也被单独用来传递信息,但通常是伴随自然语言出现的。它伴随自然语言出现时,既有相辅相成的现象,如前面说的韩信考察刘邦的例子;也有相逆相忤的现象,如前面谈口是心非的用例。因此,聆听时如果光听自然语言,而不注意体态语言,有时就无法准确把握对方说话的内涵;相反,如果撇开自然语言,只从体态语言本身着眼,也不能理解对方传递的全部信息内容。因此,聆听中释读体态语言必须结合自然语言进行。下面以一篇小说中摘录的关于借老虎一段对话为例加以说明:
黄主任:“关键的问题是,老虎突然改变生活环境,再加上春节围观的人过多,距离又近,万一受了惊吓……”
张佩玉:“老虎还这么胆小?我不相信!动物园不也天天有人围着吗?”
黄主任望了她一眼:“这是不同的。对不起,你们的要求我们实在无法满足!”站了起来,以示送客。
周颖也笑吟吟地:“黄主任,打搅了,再见。”
周颖看到黄主任“站了起来,以示送客”的动作神态,结合他“对不起,你们的要求我们实在是无法满足”的话意,意识到再谈下去也达不到借老虎的目的,于是自觉告辞,显得识趣得体。
二是综合释读。在口头交际中,有时自然语言只是配合单一的体态语言,便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更多的时候是自然语言同时结合多种体态语言来传递一个共同的信息。例如,人们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决心时,常常会配合这样一个动作:右手紧握拳头,举起与肩相平并持续短时间,眼睛注视整个会场,向听众投以热情与信任的微笑。发言者通过声音、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向听众显示了为成功而奋斗的决心和力量。
心理学家珍·登布列顿在《推销员如何了解顾客的心理》一文中说:
假如一个顾客的眼睛向下看,而脸转向旁边,表示你被拒绝了;如果他的嘴是放松的,没有机械的微笑,下颌向前,他可能会考虑你的提议;假如他注视达几秒钟,嘴角乃至鼻子部位都带着浅浅的笑意,笑容放松,而且看起来很热心,这个买卖便做成了。
这段话表明,在交谈中要注意“洞察”对象,更要把握各个部分体态动作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群体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捕捉到体态语言所提供的信息,了解对方的深层心理。
三是结合民族习惯、社会文化和具体语境来释读。体态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体态语言和交际习惯。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一个意思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用以表达的体态语言形式往往不同,例如,召唤人过来,中国汉族人一般用右手前伸,掌心向外,由上而下向被召唤人招手。英国人、美国人招手唤人则是掌心向里或者向里勾动十指,别的国家也有许多人是用右手手指向里勾动的手势唤人过来的。而在某些国家如斯里兰卡,十指勾动的速度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慢慢勾动是不大客气的表示,甚至有可能要对对方动武,勾动得快则表示友好。而在日本一般不能用这种手势唤人,因为日本人是以此唤狗的。另一方面是同一体态语言不同的民族又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跺脚,在中国人看来是生气的表示,法国人则表示叫好。
体态语言作为一种交际手段也与社会文化有关。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结束演讲时,举起握拳的右手,然后伸出食指和中指构成“V”字形,以象征胜利,立即引起了举国的欢呼,这与英文“Victory”(胜利)一词的第一个字母“V”有关。见面时握手为礼或表示友好,几乎已普遍通行于现代社会了。
体态语言所表示的意义还常常因具体语境而异。例如笑语,在推销活动中,推销者在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商品时,如果顾客故作笑容满面,那么这次推销八成就不会成功,因为推销的言语并未在顾客心中引起共鸣,他不过是用笑语表示礼貌而已;而在交际或协商中,如果对方听话后的反应是边微笑边摇头,则意味着对话语的信息无法接受,以笑语来表示委婉的谢绝,不让说者感到难堪。又如掌声的一般语义为高兴、赞成或欢迎,但也可表达礼貌地否定、拒绝。
体态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与民族习惯、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又常常因具体的语境特点而有所变化,因此,在交际聆听中释读体态语言的时候,不能把任何的动作表情、姿势看得太绝对,必须结合具体的人、具体的情境、具体的文化背景去观察、去理解、去判断,否则,就会产生信息误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