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最谨慎、最有经验的投资人,也会出现无法预料及抵御组合潜在风险而触礁的危机。那么,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的基金组合中暗藏的风险呢?投资者应从以下四点把握:
1.基金组合是否过于倾向某一投资风格
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诸如投资风格箱之类的专业工具,可以帮助投资者建立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但是,就算你精心从风格箱的不同角落挑选不同风格基金来构建你的投资组合,你仍无法避免持有一种风格的基金过多而使组合显得臃肿。例如,一些成长型基金会将资产逐渐配置到价值型股票中,其投资风格不知不觉向价值型基金转变;而部分价值型基金会更加倾向成长型股票。同时,某些大盘基金经理会追逐表现抢眼的中小盘基金,并且小规模基金可能会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逐步转向中等规模的基金。
如果投资者发现自己的基金组合过于偏重某一种风格,就应考虑筛选基金使投资风格回到平衡状态。
2.你是否在债券型基金中冒险
债券型基金比股票型基金会给投资者带来更稳健的回报。但是,这并不代表债券型基金是零风险的资产。一些业绩表现尚佳的债券型基金持有债券资产久期较长或所投资的债券信用等级较低,都会增加债券基金的潜在风险。久期和信用素质是投资债券基金的两个基本要素。久期越长,债券基金的资产净值对利息的变动越敏感;如果加息,其面临的风险则要大于久期短的基金。而债券基金的信用素质取决于所投资债券的信用等级。投资人至少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了解基金信用等级:一是基金招募说明书对所投资债券信用等级的限制,二是基金投资组合报告中对持有债券信用等级的描述。
投资者还需要了解其所投资的可转债及其股票的比例。持有比较多的可转债基金,可以提高收益能力,同时也放大了风险。因为可转债的价格受到股市联动的影响,收益波动要大于普通债券,尤其是集中持有大量转债的基金,其回报率受股市和可转债市场的影响可能远大于债市。
3.你是否为更多隐蔽的成本埋单
投资基金不一定能赚钱,但一定要缴付费用。选择合适费用水平的基金有利于提高长期回报。面对两只业绩表现相当的基金,选择费用较低的基金必定会为投资人带来较高的预期回报。一般的投资者选择的是一次性费用(申购费、赎回费和转换费等)与年度运作费用(管理费和托管费),这些费用从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中都可获得。但是基金的某些费用(如证券交易费)是从投资额或基金资产中扣除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单从投资费率上来说,基金投资人可能不会直接关注到,因为投资者无法控制基金经理的投资操作。当一只基金发生买卖股票的行为时,交易成本已经发生,这些成本并未反映在基金的费率上,但会在基金的回报中扣除。所以,投资者应关注一段时间内基金的资产换手率和成交量等信息,较低的换手率意味着基金经理采取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为投资人节约不必要的成本。
4.你的交易是否过于频繁
投资者一般会很关注基金投资组合的风险,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投资行为给基金组合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成本。例如,投资者追涨杀跌频繁地买卖基金,使得交易成本上升。盲目地买入热门基金,使资产配置偏离投资目标,等等。
为了避免频繁交易,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需要重点关注基金是否保持稳健的投资风格;管理团队的经验是否丰富,投研团队是否稳定,费用是否低廉等。长期持有业绩好的基金,避免潜在的交易费用,可实现组合收益的最大化。
投资锦言
作为投资者,在热火朝天的行情过后,面对自己的基金组合,是不是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一直认为正确的观点还能坚持吗?有些风险是不是忽视了呢?
[案例]构建基金组合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刘先生是一名大型私营公司的部门经理,今年25岁,每月收入约5500元,除去衣食住行等日用开支,每月净余约3000元。刘先生对理财渠道知之甚少,只采取了储蓄方式。又因为这两年银行利率一直存在变动的可能性,只选择了一年定期,以免一旦升息,因定期时间太长而无法享受更高的利息。至今,刘先生已拥有10万元的定期存款即将到期。刘先生目前还是单身,家庭条件比较好,就算是以后结婚,家里也可以给予很大资助。他在内地已拥有住房,还没有置业的打算,因为经常被公司派往不同的工作地点,租房每月要花400元。但刘先生本身从事的工作比较稳定,已参加了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但没有购买其他的商业保险。此外,刘先生还拥有一部品牌为奇瑞QQ的小型私家车。(www.xing528.com)
刘先生的资产情况:收入来源比较稳定,但也比较单一。每月净余约3000元,相当于每月的储蓄率为54.5%,估计其年劳动性收入的净余额约为4万元。简单地看,目前刘先生收支情况良好。但要看到,现在并非刘先生的支付高峰期,目前宽裕的收支情况需要为未来进入支付高峰期积蓄资金。只靠社会统筹的社保与医保,其实是难以保障日常生活与房贷、住院等大额支出的,这使得刘先生在未来面临的支付风险是不可小视的。
刘先生目前的资产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明确的理财目标;另一个是现有资产的收益性较差。主要资产10万元的一年定存,其收益率仅有扣除20%利息税后的1.80%,还不足以抵扣通胀的影响。
所以,理财之前首先要明确适合自己的个人理财目标是什么,理财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未来的支付事项作一个合理、高效的预算安排。因此,可以对刘先生在未来出现支付高峰期的时间作一个简单的估计:5年左右的理财目标——购房;中长期理财目标——子女教育与养老。
在对刘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给出的投资建议是:建议10万元存款的40%、约4万元,购买剩余期限为5年的国债品种。目前5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在3.5%左右,收益测算为4.75万元;将存款剩余的60%约6万元选择购买2~3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构建的基金组合,保守估计未来5年开放式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在6%~12%左右,则收益测算在8.03万元和10.57万元之间。
[案例]股票型基金的投资组合操作
李强在一家中型企业做财务工作,对于基金委实并不陌生。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跟银行打交道。市场低迷时期,基金发行没像现在这么容易,很多都是各基金托管银行按比例分派任务至下级各级支行,各级支行为完成销售任务,小部分由员工自己购买,大部分向信贷客户分摊,每一次新基金的发行,李强所在的公司都会根据合作银行的要求购买50万~100万元不等,一般是一过封闭期立马赎回,因此纯粹是为了帮银行完成销售任务。
因而,此前基金投资很少有盈利。这个期间发行的基金,机构购买是主力。到2020年,基金行情发生变化,收益开始体现,李强作为个人投资者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涉足基金市场的。从此他开始密切关注基金市场的行情,并赶紧恶补基金方面的知识,很快在基金理财方面小有名气。在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者论坛上,不少初来乍到的新手,都要去他的“山头”拜上几帖,听他谈经论道。许多认识李强的人都会向身边投资基金的朋友推荐他,他们都这么形容李强:“虽然大家没见过他,不过在我们的论坛上是一大教主,经常发表关于怎么买基金的帖子,很得投资人的喜爱和信赖。”
考虑到自己的收入还比较稳定,李强投资基金采用了定期定额的方式,但这种定期定额不是机械地每个月的某一天定期投入一笔资金,李强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不定期投入资金。比如市场展开了调整,每个人对下跌的幅度判断是不同的,你可以在不同的点位各准备一批资金抄底就行了,不用管市场会在哪里见底。一旦大盘反弹,你的股票未必是热点,但指数投资还是有获利空间的。尽管收益未必很大,不过相比股票补仓不慎造成的损失要好得多。
李强的基金投资与一般人不同之处还在于,他注重组合投资。现在除了对募集资金这块采用组合外,自己的家庭理财,给儿子的专项教育资金,李强都设计了不同的投资阵型,攻防兼备,各有侧重。像儿子的理财账户,保守投资就要多一些,60%以上都是类似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稳健品种。不同的投资者可以根据实际调整不同基金品种在资产所占的比重。下面具体来说明李强为自己做的股票基金投资组合:
1.为了补充退休后养老金的不足,他每年拿出3/10的余钱购买长线稳定的基金。
目前他把3万元资金按3个比例投资于养老基金,其中2万元投资激进型基金,根据基金的风格,以投资大盘股为主的基金1万元,投资小盘的基金1万元,投资混合型稳定性基金1万元。分别是上投中优1万元,广发小盘1万元,上投双息1万元。目前这个基金组合的投资回报率已超过20%。分配方式全部为红利再投。下一步,根据收入情况进行补充养老金,计划投入的基金是激进型上投阿尔法或景顺系,稳健型为广发稳健或嘉实稳健。这部分钱由于是养老的,在10年以内不会动它,只要投进,就不会赎回。如市场发生变化,只是对补充的基金品种进行调整。
2.每年拿出30%的余钱,投入资金7万元进行短线基金操作,该项操作的投资收益继续投入基金。
2021年1月28日,李强在A基金相对高点上,赎回了先期投入的5万元A基金,盈利3.4万元,1.4万元用于春节开支,因此此部分资金目前只有7万元。春节前后,股市大跌时,他又投入了4万元按1.6315的净值购买了24149.5556份A基金(申购费率为1.5%,赎回费率为0.5%),3月19日他全部赎回,净值为1.8017元,扣除手续费217.5513元后,实际赎回金额为43292.7031元,盈利3292.7031元。本不想赎回,只是李强考虑到自己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以后有余钱了再进。2月27日他还按1.4964元的净值购买了B基金,申购费率为1.8%,共计3万元,19687.2494份(手续费540元),3月19日也全部赎回,当日净值为1.6702元,实际赎回金额为32717.2357元,盈利2717.2357元。同样是因为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一个月的投资收益达到了9.0575%。
应该说李强的理财方案是成功的。李强在拟定理财方案时首先考虑到了风险,对自己的资金进行了基金组合投资,从而分解风险。同时,还兼顾到长短期的不同需要,比如有的用于养老,有的用于上学,选择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此外,他还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随时对基金组合进行灵活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