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省科技工作回顾-宋海文选

我省科技工作回顾-宋海文选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41项/人,以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项目57项/人,占获奖总数的40.4%。“十一五”期间,我省大力培育LED、新能源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开创“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新局面,使其成为广东科技工作的一大品牌。“十一五”期间,我省更加注重高层谋划、顶层设计,以重大科技政策的制定、落实与评估为抓手,不断优化自主创新政策环境。

我省科技工作回顾-宋海文选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同时,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创新机遇,以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为途径,全力推进“十大创新工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前列,创新型广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一是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指标排名第一,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十一五”期间,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10年全省研发(R&D)经费支出达8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6.6%,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1.12%提高到2010年的1.8%。技术自给率从2005年的45.4%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65%,对外技术依存度下降到35%,实现了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给型转变。专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累计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居全国第一。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全省研发(R&D)人员从2005年的12.2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4万人,年均增长21.3 %,规模居全国第一。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加速涌现,五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55项,新增“973”首席科学家21名,其中2009年、2010年两年达18名,取得大丰收;2009年新增两院院士5名,创下十多年来的历史最好成绩;首批引进了12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06位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广泛聚集世界创新资源。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厚积薄发,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41项/人,以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项目57项/人,占获奖总数的40.4%。其中,2009年荣获空缺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创历年之最;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增加到5.3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6.3%。同时,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1%;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年均增长22%。2010年新增3个国家级高新区、5个省级高新区,目前共有省级以上高新区20个,其中国家级高新区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00家,总数居全国第二。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大力培育LED、新能源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元,其中LED产业超过85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同时,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组建专业镇创新联盟、推进专业镇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不断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五年来,新认定省级专业镇150个,累计达309个。2010年全省专业镇的GDP超过1.2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137%,年均增加1500多亿元,占全省GDP的28%。

三是重大科技专项效益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专项3年来累计实现节能38.9万吨标准煤,减排化学需氧量3.82万吨、二氧化碳100.87万吨,实现产值360亿元。“产业共性技术”重大专项3年来累计取得23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直接经济效益达330亿元。华南新药创制中心成功跻身国家生物医药重大创制平台行列,促进了一批项目实现产业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共建校地、校企等各类创新平台超过1500个。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省部市各级科研项目约2600多项,带动产业实现新增产值近900亿,新增利税150多亿。实验室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新增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5家省重点实验室,全省累计国家重点实验室13家,省重点实验室139家,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四是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创新联动机制效应显著。开创“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新局面,使其成为广东科技工作的一大品牌。“十一五”期间,共吸引全国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来粤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万多项,累计新增产值8131亿元,新增利税1223亿元,获得专利2万多件,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达7.4万多人。首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科研合作新模式,5年来共投入资金2.5亿元,有力提升了广东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初现成效,“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成员单位从51家快速增至2010年的200家,推动科技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成功举办首届白俄罗斯“广东科技节”,有力地提高了广东科技的国际形象。(www.xing528.com)

五是加强民生领域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民生能力明显提升。深入实施“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成2万多个镇村级信息服务站点,惠及千万农民兄弟,闯出了一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省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积极开展低成本医疗器械的创新和示范工程,切实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在食品与水源安全、社会安全与防灾减灾、应急突发公共事件、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社会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科技亚运”专项,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亚运会上广泛应用,为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六是加强科技立法工作,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我省更加注重高层谋划、顶层设计,以重大科技政策的制定、落实与评估为抓手,不断优化自主创新政策环境。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等10多个政策性文件,各地、各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全国第一个实施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立法进展顺利。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政府落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政策联席会议制度,率先出版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系列政策指南。科普教育和创新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2009年,全省人均科普专项经费达3.23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成为全省参与面最广、社会效益最显著的科普活动品牌。2008年9月,投资19亿元的亚洲最大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科学中心顺利建成开放,改写了我省没有大型科普场馆的历史。

总之,“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建设创新型广东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开放合作,广聚资源,按照大科技、大开放、大整合的发展思路,善于聚集国内外各种创新资源;必须坚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形成全省科技一盘棋,齐心协力促创新的良好局面;必须坚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在工作中坚持“干”字当头,锐意创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科技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核心技术自给能力仍然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仍然不高,社会化投入机制不健全,R&D占GDP比重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高层次人才不足,人才瓶颈问题突出。四是创新政策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有待完善,制约科技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根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