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安宣卷是吴文化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多用吴方言演唱,以其唱词雅俗共赏,曲调婉转动听,而深得乡间民众的喜爱。通安宣卷演出主要活跃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60 年代后销声匿迹。80 年代后又逐渐兴盛起来。
据宝卷研究专家车锡伦先生估计,吴语区已经发现的宝卷手抄本数量占其所著《中国宝卷总目》篇目的三分之二以上。水乡宣卷分木鱼和丝弦宣卷,现在民间多以后者为盛。在演出前宣卷艺人要在台前系上一个桌围,通常是苏绣的吉祥图案和文字。宣卷使用道具——折扇、引磬(磬子)、木鱼、碰铃、鸣尺、角鱼、铴锣(小锣)、扬琴、二胡、琵琶等乐器。通常是男做上手,女做下手。演唱用说、噱、弹、唱、表、做。也有一个艺人宣卷,其他乐手和之。从演唱本子看,有许多借鉴了昆曲、越剧、锡剧、评弹的表演曲目,如《白兔记》《文武双球》等。所以可以这样说,宣卷在它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其他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了包含多种艺术形式的民间艺术集成。宣卷中有许多经典曲目,凝结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方言土语等文化元素,具有多样的研究价值。
通安旧时宣卷大都是给亡者“超度”,表示晚辈对前辈的孝敬。当天场面比较隆重,亲朋好友都要办盘出礼,有的带上阴钞、纸箱、纸衣以表哀悼之情,吹鼓手一班人,群众称之“道竽”,他们一来就热闹起来了,叮叮咚咚的乐器声阵阵响起,红红绿绿的冥衣张贴在堂屋。冥衣就是各色的纸张剪成男女衣裤以及各种日用品和农具。至今亡人做道场仍用冥衣张贴。而当今看到的冥衣上还剪有摩托车、汽车、别墅式洋房、电话机、电冰箱、液化气灶具等。
此外为老人做寿,为孩子满月,家里新造房子,娶亲,为神佛如观音、猛将诞辰祝寿也要请宣卷班子来演唱。宣卷的当天,中午吃的全是素菜,晚上酒席荤菜招待,晚饭后东村西舍的乡邻们熙熙攘攘地都来听宣卷,其内容大多说的是蔡状元起造洛阳桥、双蝴蝶、白露山、猛将等传说故事,都带有一定的劝人为善的教育意义。在文艺生活贫乏的当时,村民们算是一饱耳福了。(www.xing528.com)
通安十图巷猛将庙如今仍延续了请宣卷班子来为猛将神祝寿的传统。仪式通过请神(佛)、开三星(福禄寿)、宣卷唱《延寿宝卷》《大香山》或《猛将宝卷》等仪式开始。通常上午宣卷,下午唱戏。最后宣卷送神(佛),信众烧锡箔解香,仪式完毕。
其实,宣卷一直是苏州地区下层人民群众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和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鱼米之乡的富足和水乡泽国较闭塞的生存环境,人们劳动之余更需要精神的愉悦和放松,宣卷作为一种民间文艺的传承有了它深厚的土壤和群众基础。同时宣卷也有意或者无意中起着百姓自我教化的作用,因为它是扎根于民间社会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宣扬的是民众的感情和审美意识,因此也成就它天然的永久的延续力量,随着民俗节庆的传承而传播,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异而调整变化,应该很好地重视宣卷的乡土教化和社会整合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