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安镇竹编:传统手工艺与现状

通安镇竹编:传统手工艺与现状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竹编,是通安镇的一项传统手工艺,也是通安农家的一项传统副业。由于竹子富有弹性和韧性、开裂性强、干脆利落,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所以历史上竹子就成为通安竹编手工艺人编织器皿的主要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安镇已初步形成一批竹艺工匠,开始自编自用。随着竹编制品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渐行渐远,现在通安镇的竹编手工艺人已寥寥可数。竹编制品具有制作周期短、存放时间长、便于携带等特点。

通安镇竹编:传统手工艺与现状

竹编,是通安镇的一项传统手工艺,也是通安农家的一项传统副业。由于竹子富有弹性和韧性、开裂性强、干脆利落,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所以历史上竹子就成为通安竹编手工艺人编织器皿的主要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安镇已初步形成一批竹艺工匠,开始自编自用。后来逐步发展成专业编制,把竹编制品上集市出售。所用的竹子原材料,也从宅前屋后发展到附近的树山林间,再从树山林间发展到去浙江安吉等地成批购进。20 世纪60 年代,金墅等大队办有一定规模的竹器厂。随着竹编制品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渐行渐远,现在通安镇的竹编手工艺人已寥寥可数。现年65 岁的金墅箭渎村村民范小妹,还依旧坚守在他的竹编“世界”里。他手中那些以往习以为常的竹编生活用品,也已逐渐升华为竹编艺术品了。

竹编手工艺人在历史上统称为竹篾匠。在竹篾匠中,又有篾匠、圆竹匠之分。篾匠,以篾和篾丝为主要原料,有做簸箕、饭箩的,有做篮子、筛匾的,有做虾笼、畚箕的,有做凉席圈折、蚕条的,也有做篓子、花笼的。圆竹匠,以竹竿、竹条为主要原料,专门打制稻床、连笳、竹梯、竹床、竹椅、竹凳和竹轿等生产工具和大件家什。

竹编制品具有制作周期短、存放时间长、便于携带等特点。历史上一直都是通安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竹编制品从实用品发展到观赏品和工艺品,品种繁多。生产的工具类,有稻床、晒篮、花笼盘篮、簸箕、畚箕、苗篮和篓子等。生活用品类,有用于淘洗的用品、用于盛装的用品、具有橱箱功能的用品和具有坐卧躺功能的用品,还有各种凉席、竹扇、斗笠和竹伞等。工艺摆设类,有花架、屏风、拦床席、灯笼和摆件等。文房用品类,有竹筒、笔筒、笔架和台座等。渔猎工具类,有各种渔具、竹弓、竹箭和竹夹等。游艺玩具类,有风筝、龙灯、狮子、走马灯、各式鸟笼和各类花灯等。

竹编的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有竹刀、篾刀(刮刀)和锯等。竹刀主要用来绞节、劈竹、劈篾和劈丝拉丝等,刮刀主要用来刮篾和撕篾,锯子用以断料。还有用于穿篾丝的篾针、用于铰毛竹节疤的绞刨、绞刀和用于削毛竹条或毛竹板的蟹刨等。(www.xing528.com)

竹编从选材到成器,主要有十大步骤。一是选材,竹编所选竹材主要以毛竹居多,因为它更加坚韧,取材更加方便;二是断料,根据所制作成品的大小,用锯子对原竹进行切割;三是劈篾,对断料过后的原竹,用篾刀进行劈砍,加工成篾条;四是抛光,对篾条两端的毛刺进行去毛抛光处理;五是起底、收身,采取传统的经纬编织方式,编织篮子底部,而后根据大小采取从下到上的顺序逐渐将篮子成型;六是固底,用3 根较宽的竹片嵌入篮底,起固定、平整底部的作用;七是扎口,收身到最后,将多余篾条做成圆弧;八是串口,用两到三根较窄的竹条将篮身四周进行固定,并适当作出一定的花纹,美化篮边;九是串“篮档”(亦即做拎把),采用多根竹条制成把手,并固定在篮身上;十是上漆,如有需要,作最后一步上漆,可延长竹编制品使用寿命。

竹编工艺的核心工序是起底、编织和锁口。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和套等,使编织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编织篾制品的图案丰富多彩,最常见的有“鸳鸯”图案,“福”字、“囍”字等。还有“桥二花子”,用于篾席、各种内垫、出箕、匾子、篓斗和筛子等;“桥三花子”,有盘篮、圈折和蚕条等;“漫六条”,即漫大花、长条,用于席等;“三角眼”,用于洗菜篮子、苗篮、鲜鱼篮和各类小工艺品篮;“六角眼”,用于大篮子、苗篮、匹篮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