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草席编织流程中的工艺或用料不同,关席分为脐席(和合席)、隐梢席、水朴席、油朴席、通草席、双草席等不同品种。脐席、隐梢席、通草席、双草席之分,是就草席组成排列中草纬长短与草梢交接组合或用料多少而言;水朴席、油朴席之分,则是就编织过程中经线揩水揩油的不同而言。
脐席,俗称和合席,是关席的原始品种。以黄麻为经,席草为纬,草分两段,草梢相交的接头处露出在草席背面中央,形成一条六寸左右的“脐带”状,脐带中间有不等的皱起,因而名“脐席”。草席正面也同样在中央形成自头至脚的有脐带状,似条状“小河”,把草席幅分成两半。由此,也被叫作“鸳鸯席”,以讨“鸳鸯和合席”之口彩。脐席具有质高耐用的特点,为当地百姓乃至苏州水乡人家婚嫁喜庆所必备。这一风俗延续至今,即使是在不用草席的冬季也是如此,只是口彩有别,叫作“和合眠(棉)席”。
隐梢席,由脐席(和合席)改进而来,是关席中的大众产品。产量占关席总产量的75%—85%。所谓“隐梢”,是指编织过程中将席草的草梢在左右相交时,衔接得隐去草梢。隐梢席的特点是经济实惠,大方实用,为一般用户所青睐。
油朴席,是“关草”中的上乘席品。编织过程中要对经线不断揩油,通根编织;在添草中,由三头三梢隔花编织而成。油朴席编制严谨,坚牢不舍,泼水不漏。过去编织油朴席,通常是妇女添草男子压扣(也有双男编织的),其用工用力都超过普通席的编织力度,所以油朴席规格一般以2—3 尺为多,如要加阔为双人席,则须得定制。
水朴席,为关席中狭席的主产品。水朴席的编织工艺与油朴席相同,只是筋线揩水不揩油的不同,因此以“水朴”名之。
通草席,因油朴和水朴席之别无法以肉眼判别,又因其席幅均由一根通长席草贯穿于席缘的两端边茎,所以又将油朴席与水朴席通称为通草席。
双草席,为关席中阔席的高档产品。所谓“双草”,是指在编织过程中其经料和席草都成倍加重,双草作纬,工细牢固,斤两较沉。由此编织的双草席,席面经络稠匀,草色相当,青白分明。双草席作为关席中的稀有珍贵产品,用作“贡席”的居多,产量仅为关席总产量的20%左右。“贡席”之名源于明清,因贡席专供皇帝享用,因而又有“龙席”之誉。到民国年间,因不再有专贡席品上京,所以已名存实亡。(www.xing528.com)
在关席的发展中,还有一种纱经席。纱经席以纱线为经,席草作纬,产品多以枕席、童席、榻坐席、垫席等为主。纱经席以棉布包边,印有各式图案花边,形成文化产品。
关席生产历史悠久,不同规格品种的席品逐步形成了相应的产区。作为关席的主要产地,特别是高档席品的主要产地,通安镇域内也形成了不同品种的生产区域。一是双草席产区:金墅、砖桥头、塘基廊等村,约15 平方千米范围。以生产4 尺阔幅以上双草席为主。二是油朴席产区:长巷浜等及周边村。三是隐梢席产区:唐家桥、西湾塘、西浜等及周边村。四是脐席产区:流布比较广泛,主产区以浒墅关镇东北为主,通安镇也有生产。五是纱经席产区:蒋巷里、江巷浜等村为榻席、纱经席主产区。
关席自出产以来,逐渐孕育形成了草席品市场,千百年来久盛不衰。据《吴县志》(1993 年版)记载:“明清时期,浒墅关、通安桥等集镇开设席行多家,并成立草席业公会。”明末清初,金墅镇的草席生产已与浒墅关镇、望亭镇鼎立而立,有“月有商人云集,日有五乡席贸”之盛。当时所称“关西白席”就是指浒关以西乡镇生产的草席,尤其是金墅周边地区。
直到“文革”前夕,通安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席机,织席一直是一项传统副业。1953 年,通安供销社还在原东街街梢头开设草席行集中收购各类草席,实行统购统销。席农们以龙、凤等剪纸图案贴于席面,待晾晒后将图纸撕掉,席面便形成了各种图案。这些“龙席”“凤席”和“花席”,远销江南周边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各大城市和乡村,深受欢迎。“文革”期间,强调“以粮为纲”,草席生产逐渐减少,草席行歇业转行。1978 年后才得以恢复。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机器织席开始逐步取代手工织席。1993 年,通安镇出现席农专业户办起织席机专业化生产草席。当机器织席取代了工序复杂且劳动强度较大的手工织席后,千家万户的织席娘子便大都向刺绣和手工针织转业。虽然有些织席厂采用机器织席,但“关西白席”直到21 世纪初仍闻名遐迩,远销国内外。因为曾作贡品的“滴水不漏”双草席还保留了它的传统手工编织方法,所以常有远近各地的顾客慕名到塘基廊定购名声大、质量优的双草席。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通安席草种植与草席编织业已萎缩式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