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席草种植趋势及衰减情况

席草种植趋势及衰减情况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席草收割后草田留种,到10 月上旬有3 个月左右的秧期。开春,要施一次“起身肥”;在席草生长最旺的芒种至夏至期间,又须追施速效肥,同时除草并防治病虫害。因行政区划的变动,历史上对通安镇席草种植没有确切数据记载。这主要是浒墅关、通安、望亭、东桥和车坊等五六个乡镇的数据,从中可见当时席草种植盛况之一斑。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关席市场的衰减,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通安镇及周边乡镇的草田种植规模与产量便年渐式微。

席草种植趋势及衰减情况

关席所用之草,原本是阳山当地野生松针状丛草。此草形似茅针,丛生发棵,成散射状,莎草科属。当地先民了解了这种草以种子繁殖、生根发芽缓慢且呈变异退化状的特性,便将漫山遍野的松针状丛草移到水田沃土中精心栽种,培育出一种无性分蘖的淡水草。这种淡水草达到了较理想的培植效果:草叶色泽青碧,细腻柔软,粗壮拔长,韧性十足,具有较强的纤维拉力,成为编织席子的上好原材料。

通安一带对席草有许多俗称,如菅草、蔺草、藨草、开宝草、灯心草、龙须草、松针草、丝草等。关席用草,主要就是当地培植的棉衣类席草,俗称淡水草。从民国时起,就有外地席草品种渗入,但关席业内一直是排斥外地品种的。20 世纪90 年代后,因需求量的增加,不少织席专业户大量购入安徽省无为、庐江和巢湖等地的大黄皮类草种移植。这类席草因草田灌溉中含有盐、碱性水质而草色青黄、纤维度较脆、拉力较弱,且水分较重,被俗称为咸(盐)水草。

关席产地处于江南水乡,气候温暖,雨水充沛,为席草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地席农将棉衣类席草的种植期总结为“席草冬月种,来年小暑割”。小暑,又正值江南水乡出梅时节,因此席农又把当地培植的棉衣类席草誉为“梅里青”。

席草从栽培到收割上场的生长期,大约为260 天。10 月上中旬栽培,霜降前移栽。来年夏至前后,席草生长达到旺盛阶段,到7 月初收割。席草收割后草田留种,到10 月上旬有3 个月左右的秧期。席草移栽的草田,要求与水稻田一样能够有排有灌,且以“烂田”(有6 至7 寸熟土层及腐蚀质)为宜。整田后,草田须即施基肥,灌水沤烂,待耕耘耨平后再行栽种。席草生长中,对草田要做好水、肥管理。开春,要施一次“起身肥”;在席草生长最旺的芒种至夏至期间,又须追施速效肥,同时除草并防治病虫害。(www.xing528.com)

通安有“小暑不割草,大暑白云飘”的农谚。意思是,不可错过小暑期间草田割草的收获季节,收割后还得抓住大好晴天将席草上场晒干,让阳光烤透,这样才能确保席草色泽青白,粗细匀称,纤维丝韧长拉力强。

历史上,随着关席的市场需求,席草栽培曾呈现过面积广、批量大、规格多的态势。因行政区划的变动,历史上对通安镇席草种植没有确切数据记载。据业内老一辈回顾,在明清时期,通安、金墅、浒墅关、望亭等乡镇共有草田曾达到9000 亩左右,民国初期降为3000 亩左右。据《吴县志》(1993 年版)载,吴县席草种植面积曾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60 年代中期和80 年代中期先后有9 个年份超过10000 亩。其中1986年席草种植面积达到15460 亩,总产量9508 吨。这主要是浒墅关、通安、望亭、东桥和车坊等五六个乡镇的数据,从中可见当时席草种植盛况之一斑。后来,草田面积逐年减少。当时的棉衣种“梅里青”亩产在1200 斤左右;大黄皮种亩产在1700 斤左右。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关席市场的衰减,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通安镇及周边乡镇的草田种植规模与产量便年渐式微

关席编织对席草质量要求很高。长期以来,业内已积累并形成了席草质量标准与检测机制。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都由席草行自检、席业公所督检。20 世纪60 年代起,席草收购销售统一由供销社系统实施“统购统销”,并完善了相应的席草收购质量标准。主要分为甲乙丙丁四级。甲级草色青白均匀,草针韧性中透硬。乙级草色青白均匀,草质硬,略有混杂。丙级草色略有黄色,但不失均匀,允许有少量枯黄、水脚草渗入。丁级最低,整体(以捆为单位)类比逊于丙级草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