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楚寻踪:通安文脉中的真山墓地

吴楚寻踪:通安文脉中的真山墓地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山古代称甑山,旧方志称山巅有七穴,如瓦甑,故名甑山。到当天中午,大部分流失文物已被追回。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处的领导随即也赶到真山视察,了解情况,布置方案。在考古发掘的同时,还对整个真山进行了勘查,共发现土墩57 座。发掘采用土墩墓葬常用的四分法,以便控制地层。根据发掘者研究推断,这座规制宏伟的大墓墓主应该是吴王寿梦。大真山各山脊共有53 个墩,除靠近山脚的几个墩外,均为春秋墓葬。

吴楚寻踪:通安文脉中的真山墓地

真山古代称甑山,旧方志称山巅有七穴,如瓦甑,故名甑山。真山位于阳山以北的通安境内,312 国道的西南侧,北西走向,长1.2 千米,宽0.6 千米,由3 座小山组成,中间为主峰,东面小山称为小真山,合称大小真山。山体是火山岩。山下原有甑山寺,还有曾担任过安定与和靖书院山长的郑震墓葬,现在均已无存。

1992 年11 月25 日,几位农民一起拿着一件残缺的青铜提梁盉盖,行色匆匆地赶到苏州博物馆,说是真山采矿二厂的采石场在炸山采石时发现的。苏州博物馆研究人员意识到这是一个高级别的罕见文物,马上通知相关部门。市文化局、文管会、公安局、博物馆的相关人员火速赶到文物出土地点,发现小真山的山顶上有一座竖穴大墓被炸,部分文物散失,保护现场、追缴文物的工作立即展开。到当天中午,大部分流失文物已被追回。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处的领导随即也赶到真山视察,了解情况,布置方案。

11 月27 日开始,由苏州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驻真山,开启了真山的第一次抢救性发掘工作,这次发掘了位于小真山的编号为D1M1、D3M1 及D6 的3 个土墩。

小真山海拔32.8 米,D1 位于小真山主峰最高处,该土墩封土被炸,从北部开始发掘。D1M1 为“甲”字形大墓,凿山为穴,方向180°,北部有一条斜坡墓道。随葬铜器26 件,包括鼎、盉等礼器,戈、剑、弩机、箭簇等兵器,灯、印等生活用品。D1M1 出土了陶质郢爰冥币2 块,玉璧、玉珩、玉管、玉坠等玉石器7 件。墓中还出土了“上相邦鉨”铜印,说明墓主曾担任过楚相一职。根据出土遗物和墓葬形制判断,这是座战国晚期墓葬。有的学者认为是楚国春申君黄歇之墓。D3M1 是一座竖穴岩坑墓,时代为战国晚期。这次对D6 的东南部也进行了发掘,这个墩是一墩多墓,发掘了其中的七座墓,均为汉代竖穴岩坑墓。

在考古发掘的同时,还对整个真山进行了勘查,共发现土墩57 座。这些土墩位于山顶或山脊,小真山上有6 座(编号D1—D6),大真山上有51 座(编号D7—D57)。

考古队撤离以后,当地采石场又继续在大真山两侧炸山取石,即将威胁到主峰上的D9M1。不久,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到现场指导,在省市有关领导的关注下,苏州成立了“真山发掘领导小组”,对真山的最高峰D9M1 进行抢救性发掘。

大真山主峰海拨76.9 米,最高点其实是一座土墩墓葬。调查后编号D9。上面有高大的封土堆,封土呈覆斗形,顶部东西长26 米,南北宽7米,底部东西长70 米,南北宽32 米。发掘采用土墩墓葬常用的四分法,以便控制地层。

D9 封土的土方量高达万余立方米。这些封土是从山下取运到山顶的,至今山下还有十几个取土所致的水塘。

D9 的整个封土由内封土和外封土组成。内外封土内都建筑挡土墙。外封土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外封土在内封土之上,向四周扩展,形成平台。为了克服山坡下滑,使得平台的营建更加牢固,在平台上用石块垒筑20 余道南北向石墙,中间填以泥砂。石墙、泥砂混合堆筑,形成上层外封土。

外封土底部有一周挡土墙,南北两墙间距约27 米,其中北墙长30.5米、宽0.4—0.8 米、高0.3—0.6 米,南墙长29 米、宽0.5—1 米、高0.3 米。内封土直接覆盖在墓穴之上,呈馒头状,由泥与砂石混合夯筑而成。内封土南北两端各有一条用石块垒砌的东西向挡土墙,即内挡土墙。其中南墙长6 米,宽0.7 米,高0.2—0.3 米,北墙长8.6 米,宽0.3—0.7 米、高0.2 米。南北两墙平行,间距约13 米。封土内发现有大量陶片,主要是几何印纹陶,纹饰有席纹、回纹、斜方格纹,这些纹饰可以帮助我们断定时代,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

D9 的整个墓室位于主峰正中,稍微偏向封土的东南部。墓室是在基岩上向下开凿形成岩坑,岩坑为长方形竖穴,四壁不甚规整。墓葬平面为东西向长方形,墓壁不很规整,方向273°。墓室东侧有一条墓道。墓室东西长13.8 米、南北最宽8 米。墓口最高处距墓底约1.8 米。墓道长3.6 米、宽约3 米。墓口四周有一圈高0.15—0.2 米、宽0.3—0.4 米的二层台。(www.xing528.com)

墓底即是棺床。棺床由石块和泥土混合堆筑而成,棺床中部及东端有两条南北向的沟槽,棺床东西长4.5 米,南北宽1.92 米,高约0.2米,沟槽宽0.25 米,深0.2 米。墓内棺椁已朽,根据残留漆皮的位置和范围推断,棺椁位于墓室最西端的棺床上。

D9 的墓葬经大规模盗掘,有一条长条形盗沟从封土顶部直至整个墓室,随葬物品所剩无几,主要出土在棺床上。在棺床东部发现一件已经腐朽的漆盒,里面装有天然海贝和绿松石贝;棺床中部散落着大量牌形玉片;棺床西侧发现一件腐朽的长方形漆盒,里面有玛瑙珠、水晶珠、绿松石珠和管形饰片等串饰,排列整齐。棺床西北部有八件玉器,系虎形玉牌、玉瑗、玉拱形器、玉琀等,集中放置,根据出土情况,被复原为玉覆面。在棺床西北部,还发现一件漆盒,里面装有摆成梅花形的七件原始瓷碗,再往北侧有一件盆形陶三足器。

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条自上而下的盗沟,盗沟上口长约18 米,宽3—5 米。盗沟从上至下,打破内外封土直达墓底,整个墓室内部大面积都被盗扰。盗沟内出土有遗物和陶片,可以断定为春秋时期者,说明这是一个早期的盗沟。发掘者认为属于大规模破坏性的盗掘,可能具有一定的政治因素。

D9M1 在苏州市历年出土的东周墓葬中,为最大的一座。出土文物以玉器、料器、绿松石器为主,单件算的话达万余件。绿松石、玛瑙、水晶、孔雀石珠管饰件经过统计有1 万余粒,还有海贝1160 枚,绿松石贝122 枚。其中较大件玉器30 余件,有2 件玉虎形璜,长度15.5 厘米,为历年来出土于墓葬中的片雕虎形璜中之最大者。还有拱形器9 件,也是很少见的。根据发掘者研究推断,这座规制宏伟的大墓墓主应该是吴王寿梦。

这次发掘,墓室内出土了大量玉器。特别是在棺床西北部和中部,再次发现了玉殓葬的形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棺床中部的牌形玉片被复原为玉衣。棺床西北部的一组玉器被复原为玉覆面。

大真山各山脊共有53 个墩,除靠近山脚的几个墩外,均为春秋墓葬。其中仅9 号墩为大型墓,其余均为小型墓葬。封土直径在7—34 米之间,沿山脊分布,越往山顶规模越大。其他的土墩仅16 号墩经抢救性发掘。

16 号墩位于大真山的北山脊上,南距真山大墓约200 米。封土直径34 米,高约5 米。该墓构造也是凿山为穴,在其周围堆筑石块做成四面墓壁,石块长约45 厘米,宽40 厘米,高30 厘米。墓室上宽下窄,墓口长6.9 米,宽5.6 米;墓底长4.3 米,宽2.9 米;自 深3.5 米,方 向273°。棺已朽烂。在墓室西部出土了7 个原始瓷盖碗,呈梅花瓣状排列。放置棺木后,用碎石、泥土填入墓室内掩埋堆高,没有经过夯筑。然后在墓室上继续堆高,形成封土。出土的随葬物总计为原始瓷盖碗7 只、印纹硬陶瓮2 件、硬陶纹轮4 件、陶盘1 件。这也是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

从1992 年到1994 年,苏州博物馆共对真山5 座土墩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通过发掘确定了真山是春秋至战国时期吴楚的贵族墓地。真山墓地是目前发现的苏州最重要的东周时期的贵族墓群。在整个江苏和全国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大发现,为研究吴、越、楚文化增添了珍贵资料。

2010 年4 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又对真山D33M1 进行了发掘。D33 位于真山北麓,为一座东西向土墩墓,该墓为石郭土墩墓,先在山体上铺垫碎石形成平整基础,再在其上垒砌石构建筑石郭。石郭呈长方形,分两重,其中外围东西长13 米,南北长9.3 米;内郭东西长7.2 米,南北长6 米,最高处为1.8 米。石郭建好后,作为墓穴,进行埋葬墓主等活动,之后,再覆土成堆成墓。在内郭的东北角与西北部各发现一个器物坑。其中K1 出土器物48 件,有印纹硬陶瓮、陶罐、陶鼎、原始瓷盖碗等;K2 出土器物10 件,有印纹硬陶瓮、陶罐、原始瓷碗等。内郭的西南角与东南角分别被两座西汉墓葬所打破,其余位置未被后期扰动。但内郭主墓范围内不见葬具痕迹及随葬器物,说明D33 墓葬在西汉时期或者汉代之前已被破坏。根据墓葬规模与随葬坑内出土器物等分析,M1 为一座春秋中晚期的大型贵族墓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