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安鸡笼山是阳山北麓余脉,一名鸡峰、启龙山、憩龙山。山体由流纹岩构成,位于阳山北部的树山村。距离太湖东岸约10 千米。山北面约400 米处即是浒光运河。真山吴楚贵族墓地在北部4 至5 千米处,山的西边1000 多米为树山。鸡笼山主峰海拔109.5 米;次峰朝西山位于主峰北400 米,海拔70.1 米;次峰珠冠山位于主峰东北600 米,海拔45.8米,最高峰实际上是一座石室土墩。
苏州博物馆早在1995 年就对鸡笼山土墩进行过调查,共发现石室土墩9 座,由于秉承着原址保护、最小干预的原则,并未主动进行考古介入。2006 年,位于鸡笼山山顶的石室土墩墓遭到了盗掘与破坏,其中D1顶部出现2 处盗洞,并有部分文物出土。有群众捡到石室内出土的器物上交,有玉璜、玉珏以及青铜器残件等。热心群众向市里的文物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于是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苏州博物馆、高新区教育文体局联合对盗掘比较严重的3 座土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次情况特殊,在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的同时,又重新对周边做了调查,并对其中3 座土墩进行物探调查。经过调查,在之前基础上新发现2 座,共发现有石室土墩11 座,对位于西侧的主峰上最大的一座编号D1。
鸡笼山D1 是一座大型的石室土墩,土墩形状呈馒头形,顶部略平。墩顶东西长17 米、南北长10 米,墩底南北长30 米、东西长40 米,高有10 米。考古人员首先对封土进行了解剖,按照土质和土色把封土分5 层,了解了封土的堆筑过程和分布状况。土墩最上面一层为表土层,下面共堆筑了四层封土。第3 层封土下整个表面覆盖有大量大小不一的石块。石块的作用可能一方面利于攀爬堆土,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盗挖。第4 层土内也夹杂一些石块。第5 层为红褐色土,基本都是由棕红色的小石块堆积而成,填满整个通道以及石室的上方,形成整个土墩坚固的中心。
封土下即为石室,石室呈西北东南走向,石室内部长10.6 米,底宽1.84 米,高4.6 米,有一个狭长的内部空间;石室底部宽上部窄,向上逐渐内收,形成“A”字形断面。石室后壁用一块巨大的三角形石块封堵,石块高4 米,厚0.3 米左右。石室的顶部用长条形大石横向平铺盖顶。石室内地面还平铺了一层石板,厚约1 厘米。由于年岁已久,盖顶石也有松动,水土流失,封土顺着盖顶石间和盗洞等地方淤积进来。日积月累,石室内也已经淤塞满了填土。考古发掘按照层位对石室内的填土进行了清理。
鸡笼山D1 共出土文物合计218 件(粒)。种类有陶器、瓷器以及玉石器等。这些文物主要出土在3 个地方。有封土内,还有盗洞内,大部分在墓葬的石室内。在石室填土的第5 层下出土了13 件红陶钱范。陶范呈长方形,为夹砂红陶,分背范、面范两种。面范模印反文“大布黄千”四字篆文。石室填土第6 层下就是石室底部,铺有一层石板。铺地面上共出土玉璜、玉玦、玉冲牙以及绿松石珠、玉片等198 件(粒)。鸡笼山D1 出土的夔纹玉璜,在真山大墓D9M1 也有发现,形制接近;松石珠、管也与真山大墓出土器相似;拣选出的一件小玉器,鸡骨白色,与严山窖藏出土玉珑相近。发现的玉璜与真山大墓D9M1 的形制很接近。(www.xing528.com)
通过考古发掘,了解到整个土墩结构包括封土、石室、甬道、通道、外围挡土墙5 部分。每一部分的构筑当时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这是一座高等级高规格的大墓,石室为墓葬的墓室。这个土墩是鸡笼山西部最高峰,是所有的这些石室土墩中最大的一座。石室的建造和挡土墙建造,用了很多石料,都是从附近采石搬运上山的。石室营建好以后,又从山下大量取土搬运上山。在生产力低下的青铜时代,如此大体量的建筑工程,也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一座高等级的贵族大墓,只可惜墓室经过盗掘,也没有出土有关文字或其他材料,墓主人到底是哪位曾显赫一时的显贵已经无从知晓。
这个石室墓葬在营建好以后就一直矗立在山巅,成为鸡笼山的最高峰。在汉代的时候,有人发现并且进入石室内部,利用石室私铸铜钱,出现了“大布黄千”的铜钱陶范。从汉一直到清,也一直处于暴露的状态下。明清时期有人利用石室存放亲友的骨灰罐,把石室当作亲人的墓地使用。
鸡笼山石室规模宏大,运用了大量的石材,建筑材料本身具有坚固性,加上合理的选材和结构设计,室内的剖面上窄下宽,呈梯形,还在上面盖上厚重的条石,石墙外设置有护坡等,使得石室的建造非常牢固。在生产力低下的两周时期,能够大规模地采石、取石、搬运,协作配合,构筑如此巨大的石室,并且很多石室一直屹立在山巅,历两三千年不倒,称得上是吴越地区的独特奇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