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江四点钟学校:儿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与反思

晋江四点钟学校:儿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愿服务是公民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志愿服务得以恢复发展壮大,并向着具有现代特征的志愿服务迈进,而且在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大陆的志愿服务包括:民政部门发动的社区志愿服务,共青团发动的青年志愿服务,卫生系统发动的医疗志愿服务,慈善系统发动的志愿服务,宗教团体发动的志愿服务等。

晋江四点钟学校:儿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与反思

一、志愿服务的相关概念和主要问题

(一)志愿服务的含义

志愿服务是来自西方的概念,最早源于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对志愿服务概念有不同表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在正式场合中,在一段时期内自愿、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术。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定义为: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1]虽然表述不同,但本质皆是:志愿服务是指任何组织或个人不计物质报酬,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等,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活动,其行为具有自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基本特征。

(二)志愿组织的含义

志愿组织在学术界并没有规范、一致的界定。有把志愿组织等同于非营利组织的;有的则界定得比较宽泛,将志愿组织外延拓展至非营利组织之外,把任何倡导、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团体都称为志愿组织。本文是一种狭义定义,这里的志愿组织是非营利组织中的重要类型,即是非营利的、以公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组织。

(三)志愿服务的类型

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依据学者研究,概括而言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互助和自助。这种类型又可分为社区互助和群体互助模式。二是慈善志愿活动。慈善志愿活动区别互助模式之处在于受益人不是慈善组织内部人员而是之外的第三者。三是参与。即指个人参与一个组织的过程,包括政府组织活动,比如公众参与推动环境保护。四是宣传倡导。指志愿者对志愿行动、先进理念知识、政策、法规等的义务宣传和倡导。

(四)志愿服务的活动领域

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几乎遍及人类生活与发展的所有领域。我国学者丁元竹教授认为中国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2]:一是环境保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由于粗放经营,环境破坏污染也日益严重,甚至影响人们的基本生存。因而各种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志愿组织应运而生,各种形式的志愿保护环境活动此起彼伏。二是社会服务。内容涉及社区服务和社会互助,主要是指社区成员或社会成员彼此互助。三是大型活动。即在各种国际、国内大型活动中,如奥运会等,提供志愿服务。四是社会援助。主要是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比如妇女援助、失业者援助、儿童救助、重病患者援助,也包括为老区人民、贫困地区人民、灾区人民提供志愿服务等。

(五)志愿服务的功能

志愿服务有着悠久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志愿服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是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失灵,推进社会有效治理。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各种问题,依靠市场与政府的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市场既有效率优势,又有公益缺陷;政府则具有公益优势和效率缺陷。虽然两者在社会治理中可以互补,但仍然漏洞百出。而志愿服务则兼具效率和公益优势,因而可弥补传统社会治理的政府与市场的不足。二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现代社会各种社会矛盾迭出,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公益服务者及其形象代表,最适合充当政府与社会的中介,以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缓解社会矛盾和政府压力。三是培养公民意识,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志愿服务是公民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的体现。志愿服务在社会的广泛发展,是志愿精神在社会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以服务和关爱为理念的志愿精神是公民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使社会变得更美好。志愿精神是社会和谐的软实力,推进志愿服务是提升公民责任意识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志愿服务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与发展

(一)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www.xing528.com)

志愿服务理念与行为在中国早已有之,在历史长河中,志愿服务精神逐渐沉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美德与现代志愿精神不谋而合。民国时期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并具有了现代志愿服务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倡导的“学雷锋”“为人民服务”等活动,其精神实质与现代志愿精神也有共通之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志愿服务得以恢复发展壮大,并向着具有现代特征的志愿服务迈进,而且在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志愿服务迅速发展。1987年,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手拉手青春热线在广州市诞生。1989年,全国最早的志愿者组织——新兴街道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天津诞生。1990年,第一个合法注册的志愿服务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在深圳诞生。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迅猛。如果说在1986年前的志愿服务发展是公益转型期,1993年之前是自发探索期,那么1994年之后则是组织推进期,2001年后则表现为多元发展,2008年则发展为全民参与。目前,中国大陆的志愿服务包括:民政部门发动的社区志愿服务,共青团发动的青年志愿服务,卫生系统发动的医疗志愿服务,慈善系统发动的志愿服务,宗教团体发动的志愿服务等。目前全国已建立超过43万个志愿者组织、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超过5000万人。[3]服务主要集中在扶贫助困、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社区公益、帮教服务、宣传倡导服务等领域。政府创办的志愿服务组织还处于类政府、半独立、半民间状态。其中,青年志愿服务影响最大,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和市地州盟、2763个县市区旗,以及2000多所高校都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阵地;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4043万人。[4]

三、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助人的服务来增加个人和团体的人际关系及社会活动功能的职业化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是西方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当前已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也在中国大陆得到迅速发展。当前社会工作已成为个体和谐通向社会和谐的重要桥梁,加强社会工作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二)志愿服务发展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方面,志愿服务的发展为社会工作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从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看,社会工作是基于志愿服务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者成为社工之前往往是志愿者,志愿服务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先导阶段。概括而言,社工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人奉献的志愿参与到国家政策安排下的职业从事,从凭借个人兴趣爱好而不具备专门知识的兼职人员到经专门教育培训而掌握专业理念和知识的专业人才的发展过程。[5]因此,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以志愿服务的广泛发展为社会基础。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志愿服务发展路径则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恢复和发展。其中,志愿服务是依托共青团、民政部门,从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的探索开始,经历大型活动服务、社区居民服务、扶贫支教服务、应急救援服务等逐渐壮大。社会工作则是从高校教育开始,通过逐年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充实社区、农村、福利机构的专业服务而逐渐发展[6]。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供了资源补充。社会工作可以借助志愿服务组织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社会网络资源,实现嵌入式发展,助力社会工作发展。

(三)社会工作发展对志愿服务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社会工作可引导志愿服务发挥专业作用。首先是价值理念的引导。社会工作要求严格遵守“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等专业价值理念,而志愿服务则只要求遵守志愿精神,在志愿实务中常出现“不尊重”等无心伤害。社会工作的加入,有利于及时弥补志愿服务的不足,并促进志愿者及时反省和净化思想。其次是专业理论方法的引导。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在实务中缺乏专业理论指导和专业工作技术方法,影响服务效果。而社会工作则以其专业理论和技术规范志愿服务行为,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志愿服务实效,拓展志愿服务空间,有利于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社工通过对志愿者的管理监督,整合志愿服务资源,既弥补了社工人力的不足,又提高了志愿服务的效果。

(四)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走向协同发展

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之间有着共同出发点、共同价值理念和互动交融关系,两者协同发展成为历史必然发展趋势。在社会服务实践中构建“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服务模式,成为国内外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主要方式。而培育志愿服务队则是加强“两工联动”的重要条件和重要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