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北青苗会: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演变

华北青苗会: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演变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苗会”在清末民初曾经是华北地区农村基层社会的重要组织,它的诞生、发展和演变也与华北地区村落形态构成的特殊性密切相关。无论怎样评价这两派观点,“青苗会”日益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地方功能组织当没有疑问。

华北青苗会: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演变

“青苗会”在清末民初曾经是华北地区农村基层社会的重要组织,它的诞生、发展和演变也与华北地区村落形态构成的特殊性密切相关。它的起源是华北农村在收获季节为确保农作物不被偷盗者搜取,农民们不得不派遣家庭成员在夜间轮流到田间巡视,较富裕的家庭则雇用专门的看护人,这叫“看青”,一些邻近居住的家庭也往往联合起来雇用一个看护人保护田中谷物直到准备收割。

在收获过程进行当中,许多地区有个习惯,那就是允许周围村庄的穷苦农民进入田地拾取收割遗留下来的麦穗和谷物,这个习惯无疑是照顾那些穷人慈善行为,却也往往是地主与拾穗者之间发生冲突的主要根源,为了处理好这一习惯所造成的麻烦,华北农村往往自发组织起较为正式的机构解决类似的纠纷,这就是“青苗会”兴起的缘由。从“看青”到“青苗会”,原来都属于自发组织的性质,然而在20世纪初,“看青”已开始从一个家庭自发的行动向村庄所拥有的集体性责任转移。(www.xing528.com)

“青苗会”功能从简单向复杂结构的演变趋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史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出现了两种有影响的对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清末到民初,随着国家现代化策略向基层社会的不断渗透和延伸,“青苗会”组织已从一种单纯的“看青”功能演化为颇为复杂的地方自治机构。另一派学者的解释则有所不同,他们根据满铁调查的资料发现,“青苗会”功能的变动恰恰证明的并不是村庄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是标志着村庄的衰落。无论怎样评价这两派观点,“青苗会”日益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地方功能组织当没有疑问。本文通过河北三个村子即解口村、太子务村和黄土北店村“青苗会”组织的研究,试图修正以往研究对“青苗会”功能的若干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