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原因对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

经济原因对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乡民选择治疗方式的另一个核心因素是经济问题,乡人得病一般来说是看不起医生的,除非其收费能负担得起。徐志明治疗所用的药品也到指定药铺如杨百川开设的药铺购买,为适应乡民的经济情况,所购药品价格都较低廉;为避免药价波动,每次所购药品数量不多,用完再买,买药的周期是每隔一日进城一次。但面对香头免收治疗费的挑战,有的地区的西医需施行完全免费的措施才能在争夺病人方面与“四大门”的香头相抗衡。

影响乡民选择治疗方式的另一个核心因素是经济问题,乡人得病一般来说是看不起医生的,除非其收费能负担得起。中医出诊需雇轿去请,医生来到家中处方后一般都要酒饭招待,还要赠送“红包”,金额多少不等。如是在家悬牌应诊,俗称“医寓”,一般是只诊病,开处方,不供应药品,也就是说,看完病后仍需到药店取药而付一笔药费。如民国时期道县的何纯斋是专门在家候诊的,他门前悬一“何纯斋寓所”的牌子,凡是来求诊的,处方以后,自觉丢一“红包”于桌上。红包钱不拘多少,病人家境好的多封,家境差的少封。[98]所以,在乡间看医生是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的,因医术有差异,故收费有高低,如果要在乡村当纯粹的医生肯定不敷生活的费用。西医正是因为收费过高,即使治疗效果明显,也受到乡人的拒斥。比如清河镇西医孙富华与王淑敏因为索取两石米的高额手术费与药费,乡人付不起,所以导致人们议论说:“宁可人死,也不敢请西医。”又说:“清河西医口臭。”这是对西医随便要价的批评。[99]由于无人上门看病,孙王两位西医只好经营起副业。其实乡村中的医生一直都有义务型医生与半义务型医生之分,义务型医生大多家产丰厚,有足够的资本扮演儒医施仁术的角色。而乡村中所谓半义务性质的医生却比例更高,他们往往不只靠治病获取收入,还多兼有其他职业。例如学校教员,据当时调查,兼医生和教员双重身份的人数目不少,因为医生治病要摸脉搏、开药方,所以要识字。而乡村识字者少,小学教员又不易请到,中医为了谋生也为了宣传自己,多兼教员之职。

徐志明早年曾在燕京大学在前八家村设立的医药箱和清河镇西面真福院天主堂诊所初步接触了西医的基本知识,中间一度跟中医袁子痒学习脉学,至于开草药药方,了解各种药品的性味,志明虽稍知一二,但并未深入研习。徐志明后来行医时,即兼用脉学知识诊病,不过仅以此为辅,仍以西医为主。在学习了一段中医治疗方法以后,徐志明感到对中医兴趣不高,所以成绩不佳。徐志明经常进城,看到城里西药房、医院以及卫生事务所设备良好,规模宏大,而中医则渐走下坡路,觉得还是学西医的前途更大,于是在1941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住在北平城内西四牌楼的内科大夫杨百川。有段时间,徐志明每日随杨大夫学习,后改为每星期进城学习一次。从此,在前八家村,徐志明就开始以西医的身份与中医和“四大门”展开竞争。除了在效力方面进行反复较量外,徐志明参与竞争的最重要武器是收费低廉。徐志明给本村人治病,病轻时则有时白送一些药片,也不索取种牛痘小孩的费用,外村人知道徐志明治病不收手术费,也不会像清河镇医生那样收取费用昂贵的医药费,所以纷纷前来应诊,以至于门诊病人日多。徐志明治疗所用的药品也到指定药铺如杨百川开设的药铺购买,为适应乡民的经济情况,所购药品价格都较低廉;为避免药价波动,每次所购药品数量不多,用完再买,买药的周期是每隔一日进城一次。[100]

在京郊农村,治疗收费的高低与否,往往直接决定了一位普通乡民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所以西医要和“四大门”竞争,首先在费用上应基本与其持平,不能过于昂贵。普通乡民到坛口上求香,只要一二角钱香资就够了,有时甚至不付香资也能获取香灰,若是请医生至少要花费四角,药品在外。乡民请香头大多是为此经济上的原因,连香头自己也认为这是其参与竞争的一大优势。这种情形在警事档案中也有所反映,如一份审讯书中就证明顶香看病在多数情况下并非为了赚钱,这份审讯一位叫王玉才的香头所记录的对话如下:

问:你因为什么顶香治病你将原因说!

答:我曾在南锣鼓巷信诚斋绱鞋,于前年十二月间我梦见一老者叫我顶香治病,不然他叫我生病。我无法,于去年正月间我移在永外苏家坡二号我姨兄孙兆祥家居住,我顶香治病不收治病者任何馈赠。至于卖香钱,我都不管。

问:你顶香治病实在你不向人民勒索吗?(www.xing528.com)

答:我实在对于治病及其他并不收受分文,我亦无招摇是非情事。[101]

另一份其表兄的证词也证明王氏顶香看病并不索要钱财:

问:你这姨表弟他对于给人治病问事向人民要多少钱?

答:我姨表弟与人治病是顶神治病,并不要钱,连香都不卖。[102]

住在小泥湾的一位张香头也说过:“若是请大夫吃药得要多少钱呀?老神仙是为救人救世,普度群生。”[103]西医在进入乡村时也多少考虑到了这一点,如当时进行的定县实验,力求创造出中国式的保健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在经济承受力上能与其他医疗系统展开竞争。如当时的报告中说:“农民经济既然如此困难,一切卫生设施,当然不得超过农民担负能力,因此定县卫生工作试验,遂以调查农民每年负担医药费用为起点。”[104]当时调查的结果是:“每家每年医药用费平均为一元五角有余。一家在定县约有六个人,即是平均每家为每人医药,至多化用大洋三角之谱。此三角钱在现刻当然完全消用于旧医看病买药,无新医与卫生事业之可言。我们今日介绍新医,包括科学卫生方法,若能分得旧医四千年历史基础上三分之一之价值,即非易易。换言之,农村卫生行政费在今日华北情形下,至多只能以获得每家担负大洋五角为准。”[105]当然南方有的地区平均每人负担的医药费用比定县还要略低一些。[106]由定县按最低标准议定的医药费用可知,其一年的医疗花费相当于一般香头几次看病的收费标准。但面对香头免收治疗费的挑战,有的地区的西医需施行完全免费的措施才能在争夺病人方面与“四大门”的香头相抗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