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基本理念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改革的理念与目标也经过不断调整而越来越清晰、具体。作为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此次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在基本理念上坚持本轮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把学生放在正中央的正确理念,使改革不断贴近教育的本质与教育的真谛。
把学生放在正中央,是本轮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理念。把学生放在正中央,意味着一切教育教学要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中心。“‘把学生放在正中央’ 既是对以往教育改革 ‘以人为本’ 的延续和升华,更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它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学生和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 的现实期待,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 ‘牛鼻子’,通过对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招生录取机制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改革,扭转指挥棒,带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化。”[29]坚持把学生放在正中央,必须认真对待学生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并千方百计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因此,在本轮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根本属性已经发生了变化。改革之前,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竞争性、选拔性;改革之后,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将具有可及性、普惠性、保障性。经过整合,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将惠及每一所公立初中校,并惠及每一位用心学习的孩子。
2.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主要目标
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主要目标是要在坚持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前提下,实现高中教育的优质多样。因此,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优质多样成为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三个主要目标。其中,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是基本目标;优质多样,实现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优质化发展是最终目标。
第一,要坚持教育公平。公平应当成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第一要素。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机会公平,要保障人人享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就北京市来说,在义务教育小学入学阶段,因为户籍、学籍等原因,导致有些学生不能进入优质学区、优质学校就读;在义务教育小升初阶段,受客观环境影响,也使有些学生无法进入优质中学就读。因此,必须探索从政策层面进行矫正,以实现政策上的分配正义。通过向一般初中校定向提供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名额等方式,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为那些错失优质小学、优质初中教育的孩子再提供一次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将是基础教育阶段最大的教育公平。
第二,要促进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 《义务教育法》) 明文规定的。《义务教育法》 第6条第1款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该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据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此次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必将有力促进各区域之间、各学区之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此外,通过支持东城、西城、海淀的优质高中校采用新建、扩建等方式到其他区域办学,或者走兼并合作的路子办学,必将有助于不同区域间的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要实现优质多样。自恢复高考以来,我们的高中教育目标近四十年未曾改变,似乎就是为了应对高考。高中三年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都是围绕着高考设定。一代又一代、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将最宝贵的三年青春年华消耗在了一日又一日的练习、测验之中,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清楚未来的职业方向。如果说三四十年前,全国一盘棋、高中教育“一刀切” 的高中教育模式还情有可原的话,在2017年的首都北京,在崇尚创新、锐意改革的首善之区,再做这样的坚持实在徒劳。改革,是大势所趋;改变,是出路所在。首都北京,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各类优质人才汇集,具有实现高中教育改革创新的天然优势。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的基础上,坚持优质多样是此次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最终目标。优质是根本,多样是特色。一方面,教育质量的提升即优质化教育是根本。深耕供给侧改革的试验田,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实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供需平衡。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多样化的高中教育模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有助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
3.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具体路径
自2014年以来,以中招机制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为契机,北京市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路径不断拓宽,逐步形成了以下述六种途径为主、辅之以其他相关配套措施的改革路径。
第一,将优质高中本校的部分招生计划进行跨区统一分配。从中招机制改革入手,实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在全市的重新分配,是探索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第一条路径。基本步骤是:①确定进入跨区名额分配的优质高中数量和名单;②确定每所优质高中进行跨区招生计划投放的具体数额;③将每所优质高中的跨区招生计划投放到相应各区。经过层层筛选,北京市初步确定了10所优质高中进行跨区招生计划 (称为 “统筹一”),由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每年对外公布这10所优质高中的跨区招生计划和招生名额。截至2016年中招的最新数据显示,这10所优质高中主要来自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其中,东城区有2所,分别是五中和汇文中学;西城区有5所,分别是四中、八中、师大附中、师大二附中和实验中学;海淀区有3所,分别是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和一〇一中学。在 “统筹一” 计划下,这10所优质高中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招生名额用于投放到除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之外的其他区。(www.xing528.com)
第二,鼓励部分优质高中采用新建、扩建校区等方式扩大招生计划。为了从增量上做好文章,做到城区与郊区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鼓励部分优高中采用新建、扩建校区等方式,到城六区中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地区或者到郊区去办学,并鼓励部分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办学规模的郊区优质高中继续办学。该项计划称为 “统筹二”。进入 “统筹二”名录的高中学校,通常具备下列特点。①从学校隶属关系来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学校是隶属于部属高校附中或市属高校附中,属于高校附中的分校或者新建、扩建的校区;第二类学校隶属于东城区、西城区的部分社会知名度较高的优质高中,像北京四中、北京八中等,属于这些高中在郊区新建或扩建的校区;第三类学校属于比较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学校,像北京实验学校平谷校区。②许多学校都已经与在京的艺术、体育类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③绝大部分的学校都参与了市属高校的 “双培” 或 “外培” 计划[30],学生高考如果升入了市属高校,可以参加该市属高校的“双培” 或 “外培” 计划。截至2016年中招,进入 “统筹二”计划的优质高中学校共有12所。其中,属于高校附中分校或新校区的有8所,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京西分校、人大附中通州校区、清华附中奥森校区、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朝阳校区、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平谷第一分校。
第三,支持艺术、体育类特色高中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北京市有许多有特色的普通高中。为了深入贯彻高中学校的优质多样化发展策略,北京市遴选了一批有艺术、体育特色的普通高中,将各个高中学校的招生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按区进行分配,并鼓励各个高中学校与相应的艺术、体育院校联合培养学生。此即 “统筹三”。“统筹三” 的目标是要培育一批具有艺术、体育等专业特色的优质高中。能够进入 “统筹三” 范围的学校一般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必须有艺术、体育等专业特色;二是绝大部分学校都与有关的艺术、体育等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学生;三是这些特色高中现阶段大部分还都是普通高中;四是几乎每个学校都参与了市属高校的 “双培” 或 “外培” 计划。综上,“统筹二” 与 “统筹三” 的学校在很多方面是具有相似性的,比如具有艺术或体育特色、与相关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参与市属高校的 “双培” 或 “外培” 计划等。但是,“统筹二” 与“统筹三” 的学校最大的不同在于,“统筹二” 的学校大部分是现在的优质高中新建或扩建的校区,而 “统筹三” 的学校现在基本都是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截止到2016年中招,进入 “统筹三” 计划的普通高中共有9所。
第四,开创 “校额到校” 招生方式,让每一所初中校都有30%以上优质高中升学名额。为落实北京市教委 《关于进一步做好2016年小升初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2016年每所公办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不低于该校当年升学人数的30%,2016年北京市中考新增 “校额到校” 招生方式,是指针对2015年中招升入优质高中比例低于30%的一般公办初中校,采用将录取名额定向分配到校的方式补足名额到30%。“校额到校” 的招生方式是2016年北京市中考中招制度改革的创新之举。该方式保证了每所公办初中校每年至少有30%比例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升入优质高中就读。“校额到校” 招生方式有利于补齐短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会公平。这无异于给在每所公办普通初中校就读的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要学生在公办普通初中校的成绩能够排在前30%以内,就均有机会升入优质高中就读。
第五,试点实施 “1+3” 新型中学教育培养模式。“1+3”新型中学教育培养模式是北京市实施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又一项创新之举。“1” 是指初中最后一年即初三学年,“3” 是指高中三年,“1+3” 培养模式是指将初三学年与高中三年的学习时间融合起来,学生可以不经过统一中考,在初二年级结束时就经由所在学校推荐及录取学校测试后,进入相关高中学校学习的培养机制。“1+3” 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中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最大不同,就是打破了初中学段与高中学段之间的壁垒,淡化了中考考试的选拔性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有专家对此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北京市新推出了 ‘1+3’ 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从2016年起,凡城六区一般初中校就近入学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初二学年结束后得到优质高中校定量分配的学位数,到优质高中连续完成初三及高中共4年的学习。‘1+3’ 培养模式旨在进一步深化促进 ‘资源优质’ 与 ‘机会优质’ 组合分配,使学生获得更实在的 ‘优质均衡’ 和 ‘机会公平’”。[31]目前,“1+3” 培养模式尚处于试点实施阶段,“1+3” 培养试验校分为市级、区级两类。“一是市级统筹类学校。其中涉及清华附中、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工美附中、徐悲鸿中学等6所优质高中新校区和部分市级统筹二、三学校,面向城六区一般公办初中校,计划招生1180人,每区计划分配到校,校额基本均等 (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工美附中、徐悲鸿中学计划不分配)。二是城六区部分区级的、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良好办学基础的普通完中。其中包括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北京实验学校等16所,面向本区共计划招生775人。”[32]
第六,坚持精准支持,加大对边远山区乡村初中学校的政策倾斜力度。为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北京市教委联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于2016年6月28日正式印发了 《北京市支持乡村学校发展若干意见》。该意见旨在从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丰富乡村学生的实际获得、健全乡村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乡村教育水平。该意见明确提出,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项目招生政策要向乡村初中学校倾斜。根据该意见,在市级高中统筹项目招生计划的基础上,要为边远山区乡村初中学校学生提供更多优质高中学校就读的机会。这项政策可简称为 “乡村计划”。据悉,2016~2017年中考成绩超过530分的学生和50%的中考成绩在500~529分的学生,均可录取到优质高中学校就读。此外,2016年11月24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了 《北京市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发放办法的补充办法》,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建立北京市级财政对乡村教师岗位实施生活补助的相关政策。2016年,市级财政重点支持290所乡村中小学校和93所山区镇区中小学校 (即分布在北京市农委划分的82个山区乡镇的镇区中小学校)。平原地区的镇区中小学校和乡村及镇区的幼儿园由区级财政支持。市教委根据所有乡村和山区镇区中小学校距离北京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远近,将所有乡村和山区镇区学校划分为五大类,制定差别化的乡村和山区镇区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标准。每月补助最低1400元,最高4000元。市财政局根据市教委核定的各区乡村和山区镇区教师总数及乡村和山区镇区教师岗位生活补助的额度,下达各区预算。
4.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相关措施
目前,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主要措施就是上文列举的六条路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关政策措施对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产生了助力作用。比如,名额分配的中招方式、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等。
第一,逐年扩大名额分配招生比例,提高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可及性。名额分配是北京市目前中考中招的一种录取方式。名额分配,是指将每所优质高中的入学名额按一定比例定向分配到相应区域的计划招生方式。名额分配的目的,是为了以优质高中的入学名额引导实现区域内初中校升学水平的均衡发展。当前,北京市中考中招过程中的名额分配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向普通初中校政策倾斜原则;二是向教育基础薄弱区域政策倾斜原则。从2014年到2016年,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的比例不断提升,2014年是30%左右,2015年是40%左右,2016年已经升至50%。也就是说,现在北京市每所优质高中学校的入学名额,已经有一半左右是要通过名额分配的方式进行录取。这就大大降低了优质高中所属初中或者关联初中学生直接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有利于照顾到更多的孩子。“在中招中,我们提高了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名额分配比例由2014年的30%增加到2015年40%左右。2016年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0%,且进一步向一般初中倾斜。按照规定,今年 ‘名额分配’ 新增的10%招生比例主要用于一般初中毕业生,从而确保今年北京市一般初中毕业生有30%以上的机会进入优质高中。”[33]
第二,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到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中。根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6年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的通知》,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包括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高级外语人才培养项目、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项目、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项目和中外国际学院贯通培养项目共五类。该通知指出,对于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其基础文化课教育要通过引进优质高中课程的方式予以强化。这就是说,今后要通过课程共享等方式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到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中去,实现以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先后探索出了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众多培养模式。2015年,北京市首次开始实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2016年,这一培养模式不断完善。目前,主要分为五个类型:一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项目,由部分职业高中、优质高中、本科院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展;二是以二外为招生单位开展高级外语人才的项目,由二外与市属高校进行合作;三是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的项目,支持北京城市学院、首师大等培养相关教师;四是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招生单位,和市属学校、中央高校的创新中心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五是中外国际学院的培养项目。进入贯通培养模式的学生,实际上就是从中职阶段由优质高中和中高职学校联合培养,进入高职阶段,最终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学习。即不需要经过高考,也可获得本科文凭,就读年限一般是七年,个别学校是八年学制。
第三,以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促进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现代社会注重信息的公开透明和有效传递。教育考试信息关系到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尤为重要。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是造福一方的好事情、大事情,社会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必须做好相关的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工作。为此,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格外重视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的信息公开与宣传引导工作。一方面,根据预先知道的学位情况,做好优质高中学校名额分配工作。每年都及时对外公布每个优质高中学校各类统筹方式的招生名额。另一方面,根据科学的统计与测算数据,提前将初中学校三年后的优质高中入学名额分配情况告知家长。在每一项新政策制定后,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宣传引导工作,让家长提前对学校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和判断。“从今年起,在 ‘小升初’ 时,每位家长都能清晰地看到三年后自己孩子所在这所初中校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有多大。具体而言,通过在优质高中学位资源教育供给侧加大市、区统筹力度,三年后将确保每所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基本均等,比例不低于该校当年参加中招人数的50%。三年后,北京市中招学生升入优质高中将实现 ‘校额均等’ 和 ‘机会均等’。”[34]这样,就能够以政策宣传与信息引导促进实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与一般初中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