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后三者构成生物群落)。
(1)组成成分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若缺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②生产者:
a.定义:能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自养生物。
b.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d.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③消费者:
a.定义:依赖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生存,是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的异养生物。
b.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c.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大多数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动物等)]。
d.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
e.地位:最活跃的成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④分解者:
a.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异养生物。
b.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的循环。
c.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d.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使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非生物环境,利于物质的循环,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2)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www.xing528.com)
各组成成分之间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2.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1)食物链(捕食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类似链条的联系。
提醒:(捕食)食物链(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食物网:
①定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状的营养关系。
②形成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捕食。
提醒:“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指的是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其生态学意义是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③特征:
a.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构成。
b.同一消费者可以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的营养级(一种生物可吃多种生物,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不同的营养级)。
c.在食物网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关系可同时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d.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关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e.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3)功能:
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③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一条食物链上的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取代,因此,食物网(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越强,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