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在容器内形成一个封闭的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计数法(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可以测定酵母菌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酵母菌种群数量受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的影响。
(3)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的种群呈“S”形增长,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下降。
2.实验步骤
(1)分装:分别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1、2、3号试管中。
(2)接种:分别将等量酵母液接种到3支试管中,并混合均匀。
(3)培养与取样计数:将试管放置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 d。采用抽样检测法,每天统计酵母菌数量(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提醒:如果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部液体增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另外,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能避免因直接滴加培养液时,在计数室内产生气泡,导致计数室相对体积减小而造成误差。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坐标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温馨提示
①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以便计数。
②本实验需要设置重复以减少实验误差。
③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的酵母菌,遵循“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
④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要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以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www.xing528.com)
⑤酵母菌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原因是:开始时培养液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pH急剧变化、有害代谢废物不断的积累,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开始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⑥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物质、温度、pH、有害代谢废物等。
⑦本实验有前后对照,可以不单设对照组。如果担心培养过程中有污染,则需要单设不接种酵母菌的空白对照组。
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原理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方法。此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将经过适当稀释的菌悬液(或孢子悬液)放在血细胞计数板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计数室中,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0.1 mm3),所以可以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换算成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由于此法计得的是活菌体和死菌体的总和,故又称为总菌计数法。
血细胞计数板,通常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各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九个大方格,中间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微生物的计数就在计数室中进行。
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
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16×25=400小方格。
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 mm,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 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 mm3。
下面以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在计数时,通常数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
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那么,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即0.1 mm3中的总菌数为×25×B。因为1 mL=1 cm3=1000 mm3,
故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1000×10××25×B=50000A·B(个)。
同理,如果是16个中方格的计数板,设4个中方格的总菌数为A′,则:
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1000×10××16×B=40000A′·B(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