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条件反射
(1)概念:与生俱来,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
(2)实例:缩手反射、膝跳反射、吮吸反射、眨眼反射等。
(3)特点:数量有限;神经中枢位于脑干、脊髓等低级神经中枢。
(4)意义:适应不变的环境,完成基本的生命活动。
提醒: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才能完成(单突触反射如膝跳反射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参与)。大多数情况下,反射需要中间神经元的参与,故需要3个及其以上神经元才能完成。
2.条件反射
(1)概念: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后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重合,最终将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温馨提示(www.xing528.com)
①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②要维持条件反射,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③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动物习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
④大脑越发达的动物,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就越复杂,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2)实例: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望梅止渴、老马识途、小狗算算术等。
(3)特点:数量无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4)意义: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射增强机体活动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