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民初戏剧性传播研究:戏剧理论书籍出版

清末民初戏剧性传播研究:戏剧理论书籍出版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曲论专著代表曲论家对戏剧的各种理论观点,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大众对各种曲论书籍的接受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之所以把戏剧书目类书籍归入理论书籍类,是因为自戏剧书目产生之日起,各戏剧研究者编撰书目多以个人对戏剧的评论为标准,虽评论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这些书目却也带有曲论的色彩。

清末民初戏剧性传播研究:戏剧理论书籍出版

戏剧理论书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戏剧的艺术创作技法的研究,包括曲词作法、曲谱等;二是对戏剧的理论研究,包括对戏剧艺术创作规律的寻求、对曲家曲作的品评和对曲的各门类的分类形态研究,以及对曲的内部构成的分析研究。下面我们就结合资料,通过曲谱、韵书、曲论、戏剧分类四点对这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

(一)曲谱

凡记录曲牌格律体式和曲牌唱腔唱法的书谱,统称为“曲谱”,前者称为格律谱,即为填词作曲而设的曲牌格律谱,俗称“平仄谱”,此类曲谱的关注点在戏剧文字创作上;后者称为宫谱,即兼注工尺、板眼,主要供人制谱度曲,也可供人填词作曲参考用的曲谱,俗称“工尺谱”,此类曲谱更关注戏剧的演唱。除此以外,还有一种称作“点板谱”,它是曲谱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仅点板或板、眼俱全的一种谱式,所谓的“板眼”就是我们俗称的“节奏”。曲谱在声腔上分类,又能划分为北曲谱与南曲谱两种。

从曲谱的发展史来看,宋元时期可称为萌生期,明代是形成和发展时期,清代则是其繁荣时期。清代无论是在创作、修订还是在编辑、刊刻曲谱上,都用力甚勤,可以说在曲谱的发展过程中,清代是一个集大成的阶段。在所整理的资料中,明代曲谱有6部,清代曲谱有16部,这正与上述的曲谱发展历史相吻合。

今存最早的体制较完备的北曲谱是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之后明程明善的《啸余谱》也基本上沿袭了前者的体制和内容,直到明末清初李玉的《北词广正谱》的出现,较之《太和正音谱》收录更多曲谱,还对前人曲谱中的错讹以及创作中存在中的问题加以纠正,《北词广正谱》因以上优点,成为最常用的一部北曲谱。最早的南曲谱是明蒋孝的《旧编南九宫谱》,自此谱始,南曲谱编者渐多,比较有影响的有沈自晋的《南词新谱》、查继佐的《九宫谱定》以及吕士雄等合编的《南词定律》,特别是徐于室初辑,钮少雅完稿的《九宫正始》曲谱,此谱经明末清初两位戏剧理论家前后共历24年,九易其稿而成,考订严密,选择精审,以宋元南戏旧本为根据,考证南曲曲牌流源,并指出明曲的谬误,且详考作者时代,严格区分各曲的正格与变体,在南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还出现了兼收南北曲谱的作品,代表曲谱为周祥钰等编订的《钦定九宫大成南北曲谱》、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曲谱》,从曲谱名中“钦定”二字,可以得知这是官方修订曲谱,而此类曲谱有其他个人编订曲谱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官方组织专业的编写队伍,编订内容宏富,资料详备,非一人之力可以比拟,是南北曲集大成曲谱。

清代曲谱中出现了很多的昆曲曲谱,昆曲曲谱在清代16部曲谱中占了6部,昆曲是明末至清代中叶的200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被称为“雅部”,是正统主流戏剧,所以在此期间所编写曲谱多是昆曲曲谱。而清中叶以后,中国戏剧界发生了“花雅之争”,“花部”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剧,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到乾隆末年,“花雅之争”以“花部”取得最终胜利而结束,昆曲最终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昆曲才重获新生。

(二)曲韵

曲韵是指用于作曲、谱曲、度曲和传奇唱念的音韵,最初开始戏剧创作时,只是根据当时实际语音押韵,直到元泰定元年,周德清根据北方实际语音和北曲中实际用韵,编成《中原音韵》,作为北曲规范,是第一部曲韵书,也是明清两代曲韵发展的基础。南曲本无专门的韵书,因明朱韶凤等编修的官修韵书保留了南方语音中的入声,所以明人唱南曲时,凡不同于北曲韵的南曲韵就以它为依据,故有“北准中原,南遵洪武”之说。后凡编南曲韵书者,也是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审慎南音,略加修订,直至清人王所著《音韵辑要》用北韵系统,参照《洪武正韵》,分韵二十一部,才成南曲韵格局。《中原音韵》是韵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书目(程明善《啸余谱》也收录了《中原音韵》),表明近代选择韵书仍以《中原音韵》为大,其次即为《洪武正韵》,可见“北准中原,南遵洪武”的说法在近代依然发挥着作用,这两本韵书已成为近代时期对古代曲韵研究学习的必备书目。(www.xing528.com)

(三)曲论

曲论即为戏剧的理论研究,包括对戏剧艺术创作规律的寻求、对曲家曲作的品评以及对戏剧舞台表演、演唱技巧的指导等方面,是对戏剧进行全面研究的书籍,它对戏剧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收录曲家曲作,记录曲家掌故和曲作内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评论曲家作品,探讨制曲规律,并上升为一般的戏剧理论,兼顾了戏剧作品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的两端。曲论书籍的发展过程和曲谱一样,都是在元朝萌生,明朝形成和发展,清代进入繁荣时期。元代只有周德清的一部曲论专著,明代有4部,清代、近代共有22部,理论总结总要落后创作一步。曲论专著代表曲论家对戏剧的各种理论观点,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大众对各种曲论书籍的接受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在近代,人们选择最多的是李渔的戏剧理论,这一方面是因为李渔作为职业曲作家,迎合大众就是他创作的目的;另一方面,李渔的戏剧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较“纸上谈兵”的其他曲论家更能揭示戏剧创作的一般规律。

(四)书目

书目是古代记录文献的一种重要形式,书目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一直以来,戏剧文献未被正统文学所重视,直到元明清时期戏剧文学逐渐繁盛,戏剧研究者才纷纷自编书目,编辑书目是为了对文献进行分类以方便查找。之所以把戏剧书目类书籍归入理论书籍类,是因为自戏剧书目产生之日起,各戏剧研究者编撰书目多以个人对戏剧的评论为标准,虽评论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这些书目却也带有曲论的色彩。

收录元明清三代的戏剧书目,元钟嗣成《录鬼簿》,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吕天成《曲品》,清黄文旸《曲海总目》是代表,也是近代最受欢迎的戏剧书目。古代戏剧书目的编排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不同时期不同作家所辑书目内容也不同。以以上三部书目为例,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代表了戏剧专科目录的开创,它是以曲作家时代作为分类依据的,将曲作家“前辈”和“方今”来编排书目,此后一直延续此种分类方法。到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则开始从戏剧内容上进行分类,朱权按故事内容将杂剧分为十二科,但正如前面论述所说,这种分类的实际可操作性不高,之后的《曲品》是在戏剧品评的基础上的分类,这也可以说是戏剧内容分类的一种新模式,吕天成采用品位法进行分类,明嘉靖以前的作家作品,分为神、妙、能、具四品,隆庆万历以降的作家作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下下九品,这种分类方法主观性很强,更像是戏剧评论书籍,不利于检索。清代书目更注重实用性,在分类上大都采用了传统的时代加作者的形式,戏剧书目在这一阶段与戏剧理论书籍划清界限,成为一种独立的专业化的门类。

此外,还收录了一些戏剧史料类书籍,它们在为我们提供戏剧史料的同时,书籍作家对史料的选取和评点也有曲论的影子,所以,此类作品具备史料和理论研究的双重价值,将其归入理论书籍类也比较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