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民初戏剧性传播特点揭示

清末民初戏剧性传播特点揭示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出版印刷技术的制约及社会主流意识对戏剧的忽视,戏剧版画在产生的初期并未受到明显关注,这种境况直至明万历之后才得以改变。报刊戏剧图画与戏剧版画虽然同属于戏剧传播的视觉媒介方式,但是其内容、价值功能、艺术手法及受众范围等都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如下。传统戏剧版画以描述剧本和展现日常民俗生活的戏剧活动为主,其史学与美学价值都是极为明显的。

报刊戏剧图画作为清末民初这一特殊社会历史时期的新兴传播媒介,在中西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无论在传播内容、价值功用、传播效果还是受众等方面皆呈现出鲜明的特性:其一,报刊戏剧图画作为近代报刊与传统戏剧版画的集大成者,其自身既吸收了传统戏剧版画的优势,又受到近代报刊载体的制约从而显示出崭新的面貌;其二,报刊戏剧图画作为清末民初重要的戏剧传播媒介,相较于其后出现的戏剧广播而言,在戏剧传播方面仍具有戏剧广播无法取代的作用。这一部分将从以上两种角度出发,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视觉传播领域下不同媒介的不同特点及视觉媒介与听觉媒介在戏剧传播方面的不同优势,继而对报刊戏剧图画的传播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报刊戏剧图画对传统戏剧版画的发展

报刊戏剧图画盛行于清末民初时期,虽然其载体报刊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但从传播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来看,报刊戏剧图画的缘起则要追溯至元代传统戏剧版画的产生,可谓历史悠久。传统戏剧版画源自元代,元杂剧的兴盛是其产生的重要条件。从现存版画资料来看,传统戏剧版画主要分为戏剧书籍插画与戏剧题材年画两类,其中戏剧书籍插画作为戏剧版画传播的主要媒介方式,不仅在版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对古代戏剧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出版印刷技术的制约及社会主流意识对戏剧的忽视,戏剧版画在产生的初期并未受到明显关注,这种境况直至明万历之后才得以改变。明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可谓版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达到了“戏剧书籍几乎无书无图,无图不精”[231]的程度。在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不仅形成了众多风格各异的版画派别,如建阳派、金陵派、徽州派等,还在雕刻技术上进行了创新,为版画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同时在版画绘制方面聘用了当时名闻天下的画家如陈洪绶、唐寅及仇英等人参与创作,大大提高了戏剧版画的艺术性。可以说,明代万历年间戏剧版画的发展为其独立于书籍创造了条件,自此以后,戏剧版画不再作为戏剧书籍的附庸、陪衬,转而开始步入了自身的发展轨道。清代戏剧版画的代表是戏剧年画,其发展作为明代的余绪,虽不及明代繁盛,却有着自身的优势所在。清代戏剧版画将民俗生活与戏剧活动完美结合,在内容上戏剧年画记述了民俗生活中的戏剧表演活动,极富生活气息;艺术手法上继承了明代版画的特征并加以完善,使其由“精工”转向“精巧”[232];其功用也由剧本叙事功能、装饰功能上升为鉴赏功能,使得戏剧版画能够脱离书籍的附属地位实现真正的独立。清末出现的报刊戏剧图画即是在此基础上的全新发展。

清末民初报刊戏剧图画与传统戏剧版画作为戏剧传播的两种不同方式,在其兴盛、发展条件上有共通之处:其一是纸质载体在当时社会的盛行;其二是版画艺术与技术的完善与成熟;其三是戏剧创作及表演活动的流行。毫无疑问,无论是古代戏剧版画还是清末民初报刊戏剧图画,两者都在商业要素的制约下发生、发展,始终受到读者群体的制约,其表现内容、审美特质、艺术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大众审美情趣。随着清末民初时期大众传播新媒介近代报刊的兴起,报刊戏剧图画这种新的戏剧传播样式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报刊戏剧图画既吸收了传统戏剧版画的艺术方法,又立足于全新的传播载体实现自身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报刊戏剧图画突破了传统戏剧版画对于戏剧、民俗、美术等艺术方面在传播内容上的局限,将自身与社会改良活动相结合,积极参与到当时的社会变革中。报刊戏剧图画与戏剧版画虽然同属于戏剧传播的视觉媒介方式,但是其内容、价值功能、艺术手法及受众范围等都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如下。

第一,在传播内容方面,报刊戏剧图画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其传播内容带有强烈的即时性特征,而传统戏剧版画则多表现剧本内容或民俗戏剧活动,并不以社会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传播媒介的不同是造成报刊戏剧图画与传统戏剧版画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差异所在,传统戏剧版画或以插画的形式载于戏剧书籍之中,或作为祈福消灾的年画的形式独立呈现,其展现内容除了对于戏剧故事的描绘之外,还包括戏剧舞台表演和(无背景)戏剧人物定妆照及民俗活动中的戏剧演出几类,可见传统戏剧版画对于剧本故事的完善、戏剧表演活动的还原,其史学、美学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以书籍插画、年画形式出现的传统戏剧版画,从萌芽直至衰落,其发展仍停留在补充叙事、装饰赏玩的层面,很少与现实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可以说,传统戏剧版画除了在艺术上实现蓬勃发展之外,并未有更深层次的进步;而以戏剧新闻、戏剧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报刊戏剧图画,所载内容的即时性是极为明显的,可以说报刊这种新兴媒介赋予报刊戏剧图画全新的价值,使戏剧图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空前紧密。

第二,在价值功能方面,报刊戏剧图画在价值功能上突破了传统戏剧版画专注于剧本叙事、装饰及鉴赏之类的娱乐功能,实现了在娱乐消遣基础上注入社会改良的意识,实现寓教于乐的功能转向。报刊戏剧图画虽然延续了传统戏剧版画的部分功能,但这样的娱乐功能并不作为报刊戏剧图画的主要功能出现,可以说报刊戏剧图画的功能转向在于,通过趣味性、大众性的戏剧新闻事件的记述引发读者兴趣,进而提出戏剧改良的内容,使得戏剧活动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参与到社会改良的浪潮中。这种差异源于两方面:首先,如上文所述,媒介差异不仅带来不同的传播内容,更带来不同的价值功能。传统戏剧版画以描述剧本和展现日常民俗生活的戏剧活动为主,其史学与美学价值都是极为明显的。报刊戏剧图画在清末民初社会改良思潮的影响下,虽然部分延续了传统戏剧版画在叙事与鉴赏方面的娱乐功能,但是其自身与社会现实的关联却使其呈现出寓教于乐的社会启蒙与干预功能,无论是史学价值、美学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在其社会改良功能的光芒下稍显黯淡。其次,清末民初戏剧地位的提升及戏剧改良的大旗的倡导为报刊戏剧图画突破艺术层面,转而进入了社会改良层面。清末民初时期有识之士对于戏剧进行重新定位,并将其作为推动社会改良的手段之一大加推崇,戏剧由备受轻视的地位转而受到重视,这样的转变也明显体现在报刊戏剧图画中,以《图画日报》“世界新剧”为例,所载皆为有功世道之作,不仅对于当时社会中吸食鸦片、赌博、嫖妓、贪污等现象作出种种规劝,一新戏剧面目,还为社会改良作出努力,可见戏剧改良的提出为报刊戏剧图画价值功能的转向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第三,从艺术手法来看,传统戏剧版画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式的,而报刊戏剧图画则带有中西合璧的特点。首先,从绘画方式来看,无论是传统戏剧版画还是报刊戏剧图画,画家都是戏剧图画的主要传播者,其绘画方式对于戏剧图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传统戏剧版画的绘画方式源于传统绘画,画面重在写意,讲究画面整体意境的营造,而对于人物的描绘则稍显精简。可以说传统戏剧版画通过描绘背景,对故事情节起到渲染作用,因此对于背景的勾画极为重视,如明代凌濛初所刻《西厢记五剧》之《长亭送别》,“构图上特别注意背景的描绘,通过场景的烘托渲染故事情节,人物占画幅比例较小,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写意性”[233],同为吴兴版画世家的闵家在《西厢会真传》的构图上也采用同样的构图方式来实现故事情节氛围的烘托与渲染;而报刊戏剧图画则与之相反,报刊戏剧图画重在写实,对于人物及场景的描绘无不真实贴切,其笔法与构图方式虽然延续了传统绘画的部分技法,但更多采用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明暗法来描绘场景,如《点石斋画报附录》所载《风筝误传奇》29幅图画中,画家将文人创作的戏剧故事搬至现实中的江南日常生活场景中,采用传统白描笔法与西画的透视明暗法结合,真实勾勒亭台、花草、屋室陈设,以营造出贴近现实生活的戏剧场景,从而增强戏剧图画的感染力。其次,在刊印工艺上,传统戏剧版画采用木印、铜板镂刻及套色的方式处理戏剧版画,因此刻工的技艺决定了戏剧版画的优劣与否;而报刊戏剧图则师法西方版画技术,运用深浅墨色二次印刷的方法,使画面呈现强烈的立体感与真实感,相较于传统戏剧版画的刊印技术来说,这种方式既可营造真实自然的画面,也避免了由刻工失误造成戏剧版画的种种不足,这也是报刊戏剧图画的进步所在。

第四,从受众范围来看,传统戏剧版画受到其传播载体及内容的制约,其受众多集中一定地域内的非城市区域,从地域范围的广泛性来看无法突破媒介局限,相较而言报刊戏剧图画的受众主要集中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在地域传播范围上更为广泛。这种受众的差异首先源于载体的不同,传统戏剧版画的载体是戏剧剧本和戏剧年画,必然会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而报刊作为清末民初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更能突破地域条件的制约,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范围;其次,报刊戏剧图画与传统戏剧版画的不同内容也使得它们在受众方面产生一定的差异。传统戏剧版画在内容上展现戏剧故事、再现戏剧演出场景,无论就其叙事功能还是装饰鉴赏功能,受众都必须有预设的心理要求,如对于戏剧表演的喜爱、对于剧本的兴趣或对于所绘人物及场景的欣赏,这样的审美心理使得传统戏剧版画的受众情况较为单纯,范围也并不广泛;而报刊戏剧图画在内容上更为多元化、趣味性,戏剧剧本图画、戏剧评议图画可以吸引对戏剧活动感兴趣的民众,戏剧新闻则可吸引不同层次的民众,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部分戏剧信息,因此受众范围极为大众化,而受众的层次也显得较为多样化。(www.xing528.com)

报刊戏剧图画作为传统戏剧版画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另一种发展,既延续了传统版画的部分特征,又在报刊媒介及戏剧改良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全新的面目,无论是以干预社会为主的功能转向、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还是广泛多元的受众范围,报刊戏剧图画都可被称为戏剧图画发展的又一座高峰,在清末民初大众传播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报刊戏剧图画与早期戏剧广播[234]的比较

清末民初时期报刊在当时大众传播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直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广播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报刊媒介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启了大众传播领域的全新时期。广播作为声音媒介的集大成者,既吸收了电话打破地域空间阻碍的优势,又突破了传播领域声音即时性的局限。中国早期电台的设立可追溯到1908年上海英商汇中旅馆私设无线电台事件,自1922年开始,上海地区掀起外商设立电台的热潮,其中以1924年5月美商开洛公司与《申报》合作成立开洛公司广播电台最为引人注目。而国人自办电台则发端于1923年东三省无线电台,从20年代后期至抗战前夕,中国进入了民营广播电台的高峰期。虽然报刊戏剧图画与早期戏剧广播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发展过程的制约因素大不相同,但是它们在产生与发展的初期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其一,两者的产生都受到西方科技的影响;其二,两者在发展的初期都受到西方媒介观念的影响,如报刊“报事确而速”的理念和早期广播中对于美国电台娱乐观念的推崇;其三,两者都受到商业因素的制约,对于受众的审美趣味极为重视。但是报刊戏剧图画与早期戏剧广播毕竟属于不同的传播媒介类型,因此,无论在传播内容、媒介与受众关系还是传播效果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一,就传播内容而言,早期戏剧广播倾向于戏剧艺术本身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大众娱乐性;而报刊戏剧图画的现实干预倾向更为突出。早期戏剧广播作为市民文化娱乐的代表,其内容主要包括戏剧唱段的播放及现场表演、戏剧演员的演讲及相关的戏剧新闻等,其中以戏剧唱段为主要内容。以成立于1927年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为例[235],几乎每一期都会邀请海上名角、著名票友、琴师表演精彩唱段,可以说“凡京剧、苏滩、三弦、拉戏等,应有尽有”[236]。早期戏剧广播的播放重点在于戏剧名段的欣赏,充分发挥了戏剧活动的韵律美感带给大众的审美愉悦,强调的是纯粹的艺术鉴赏与娱乐价值,这既是早期戏剧广播的优势,也是其自身局限所在。单纯的艺术欣赏与娱乐价值使得早期戏剧广播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它既不能自主地决定戏剧节目的设置,也不能在与受众之间占据主导地位,只能被动地听从受众的审美要求,这大大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难以扩大传播影响。而报刊戏剧图画以戏剧新闻、戏剧评论为内容,画面呈现戏剧活动的形态美感,不仅提供了戏剧故事、戏剧演出场景及戏剧人物造型的相关描绘,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实干预、社会改良的内容,整体呈现社会与娱乐、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报刊戏剧图画的传播内容不仅对于戏剧艺术的传承、研究有参考价值,对社会民俗史、美术史、建筑史等多门学科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报刊戏剧图画打破了单纯的戏剧艺术的呈现,以其传播内容的多元广泛,带来多种多样的研究价值。

第二,从媒介与受众关系来看,报刊戏剧图画与早期戏剧广播都受到商业因素的制约,受众审美倾向对于传播媒介都有明显影响,因此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至关重要。从媒介与受众的反馈过程来看,报刊戏剧图画与早期戏剧广播都属于双向传播方式,但是却大有差别:其一,早期戏剧广播需借助报刊来完成媒介与受众的反馈过程,戏剧广播通过报刊来发布将要播放的节目单,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观众也通过报刊向戏剧广播提出自己对于节目的建议,早期戏剧广播与听众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戏剧名家名段的点播[237]方面,如《申报》所载关于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927年9月至12月之间播音节目的预告中提及增设点播戏剧唱段,并依照听众的要求邀请较受欢迎的票友名家进行现场演出,可见报刊在早期戏剧广播与受众互动过程中的中介地位是极为重要的,戏剧广播与观众的互动反馈是离不开报刊媒介的。相较而言,报刊戏剧图画与读者的互动显得简单直接,读者可以直接寄信到报馆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见,报馆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信件进行刊载回复。如《民权画报》戏评专栏“菊部春秋”对刊载的部分“读者来函”进行直接回复,既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形成媒介与受众关系的良性循环,又扩大了报刊媒介的影响力。其二,报刊戏剧图画与早期戏剧广播虽然都将受众放置在重要位置上,但是二者在与受众的关系上所处地位是不同的,简单来说,早期戏剧广播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报刊戏剧图画则处于主导的地位。早期戏剧广播作为现代都市商业文化传播媒介的代表,明显的赢利目的使受众占据中心地位,受众的审美趣味成为其主要衡量标准,尤其在广播节目的安排设置上,早期戏剧广播受到受众中心意识的主导,听众不仅可以决定播放何种戏剧唱段,还能决定邀请何人进行现场的戏剧表演,这样的做法不仅大大激发了听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还使电台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传播影响力,对戏剧活动起到了宣传作用。但是,这种媒介与受众的被动反馈关系对于媒介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报刊戏剧图画恰好与之相反,清末民初报刊戏剧图画多以社会新闻的内容发挥其反映现实、干预现实的目标,即使在与受众进行互动反馈的过程中,报刊媒介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主动反馈过程使报刊戏剧图画不至沦为大众的娱乐工具。

第三,就传播效果而言,报刊戏剧图画着重于故事情节叙事方面的完善与补充,而早期戏剧广播则侧重于故事情感氛围的渲染,并不着力于实现故事的完整性,这与二者的媒介特性相关。其一,报刊戏剧图画用图画的方式尽可能真实准确地呈现所要表达的内容,无论是戏剧演出场景、戏剧人物、戏剧故事还是戏剧新闻事件的描绘都做到几近真实、准确,因此报刊戏剧图画的指导意义与史学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早期戏剧广播的主要内容为戏剧唱段的播放,这样片段零散的播放内容并不能使听众形成对戏剧故事的完整认知,却能通过戏剧音韵旋律的传播实现对唱段情感氛围的渲染。其二,报刊戏剧图画通过写实的方式实现了相对单一确定的传播效果,这样的传播效果较少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符合报刊戏剧图画的初衷,属于可预知的传播效果;早期戏剧广播则通过声音来营造情感氛围,形成难以预知的传播效果,其传播效果极易受到个人情感、经历的制约,产生复杂多样的传播效果。虽然早期戏剧广播带来的传播效果更具个性化且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但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而言,这样的特性并不利于思想观念的传递,从而对其未来发展形成限制。

清末民初报刊戏剧图画在当时的大众传播领域具有不能忽视的影响,其传播特点不仅受到报刊媒介属性及图画方式的制约,还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与同为视觉传播媒介的传统戏剧版画相比,还是相较于声音媒介的代表戏剧广播而言,报刊戏剧图画在传播内容、价值功能、艺术手法、受众分析及传播效果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受到现实干预意识与改良色彩的影响,可以说清末民初报刊戏剧图画对于戏剧活动的传播并不是出于纯粹的艺术目的,而是以通过戏剧活动反映的社会现实为出发点,以干预与改良社会为预设目标,在当时的大众传播领域发挥出其独特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