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戏剧批评形式主要包括序、跋、读法、凡例、缘起、眉批、夹批、侧批、回评、圈点等,常见于各式笔记与书目中。传统戏剧剧本多为竖排雕版刻印,字迹行间距较大,每一页的四周常有方框,上面留有天头,框内每页只有数行,每行10数字或20余字,字体较大,所载文字较少,这就为“评点”式批评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如眉批即是在天头处写下对某一行文字及前后文字的看法、评价,而夹批则是在字里行间用小字双排或单排的形式插入点评。这类依附于戏剧作品的评点与作品一起刊印问世,多是针对某一作家、作品而言的,有些仅针对某一出、某一段文字,甚至某一字而做出评论。如眉批、侧批、夹批大都用来分析作品的局部情节和艺术特色,短小精悍,穿插于正文中,常常是三言两语甚至是一字品评。这种传统的批评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戏剧批评的主流形式,究其原因,与传统的传播媒介是密不可分的。
直到近代,随着铅印书籍和报刊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发展,刊印的文字排列紧密,字数增加,所留空白无几,才使得如眉批、夹批、侧批等评点式批评形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单篇论文形式的批评文章开始在报刊中频繁出现。这一方面有西方文学观念、批评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近代铅印技术的普及而促成的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是使得戏剧批评传播媒介得以更新换代的重要因素。近代报刊为戏剧批评开辟了全新的生存环境,使其不需再依附于具体作品便可独立成文。而铅印较之雕版印刷的低成本,也使洋洋数千言的论说得以刊发。[8]此外,针对戏剧剧目、伶人、戏园以及戏剧观念理论等方面的短小评论也在报刊的戏剧类专栏中时有出现。这些评论虽然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许多只是业余戏剧爱好者的个人体会及感想,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单一批评形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能够参与其中,尽管质量良莠不齐,但毕竟为戏剧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可见,传播媒介的近代化直接影响了戏剧批评形式的近代化转型,正如程华平所言:“理论批评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脱离了对作品的依附,这也使得理论批评脱离了对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模式,将小说、戏剧创作中的诸多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作出抽象的、专门的分析与研究,从总体上把握其本质,这种变化有利于向理论深度的发展,有利于揭示小说戏剧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小说戏剧理论批评的系统性、完整性。这种变化说到底是离不开近代传播媒介给它提供的基础的。”[9](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