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普通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语言媒介、印刷媒介、电视电影、网络媒介等过程,戏剧传播媒介的历程亦如此。从演员借助面具、装扮、动作、语言将被扮演的对象呈现出来,到纸质媒介的产生,使得剧本得以刊印流传,再到印刷业的发展,使得戏剧借助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戏剧与电视、电影、网络的融合亦是屡见不鲜。
近代以前的戏剧传播方式主要是演出传播和剧本传播,而传播媒介无外乎剧场和书籍。这两种传播方式虽可在传播效果上互相取长补短,但限于时空等客观因素,仍难实现戏剧的大规模传播。
戏剧剧本的载体即为传统书籍,而其出版、传播速度缓慢,制作成本高。明清的刻字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刻200字左右,一出剧本可能要花数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书籍通过固定店铺、书摊、集市、考市、负贩、书船、政府行政渠道及亲友渠道等原始方式进行传播,速度也十分缓慢。即使是中央下达至地方的公文,离京城最近的天津、保定也需4天的时间,新疆则需90天,一般也要10至60天。再加上政府的各种文化禁锢、关卡设阻,使得书籍发行的速度更慢。[5]这种种因素都使得书籍素来只为官僚士大夫以及有文化的商人们所有,而并非普通百姓所能消费得起的。(www.xing528.com)
直到晚清,随着铅印技术的普及、机器印刷的运用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近代报刊业逐渐崭露头角。1872年,上海申报馆始用手摇机,时印数百张,此后由于以蒸汽引擎和自来火引擎代替人力的印刷机的引进,使印刷速度逐渐提高,1906年,使用电气的印刷机每小时达到千张,1911年,申报馆的双轮转机,使时速达到两千张。[6]规模大、速度快、复制能力强的近代出版印刷技术也使得报刊的价格大幅下降,从而将读者群扩大至文人、学生、商人,甚至市井百姓。此外,各大报馆均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代销处,一些进步人士、学堂、阅报所、书局、公馆、公司、民间社团也兼营代售报刊,形成了遍及各地的传播网。这使得戏剧艺术除舞台表演以外的延伸部分如戏剧剧本、理论、新闻、评论、广告等得以传播,其传播速度及广度都是传统传播方式所望尘莫及的。报刊与戏剧的结合,有利于戏剧知识的普及、戏剧消息的发布和演员知名度的提高,加强了戏剧与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的联系,吸引了更多观众,也是戏剧资料保存的有效方法。[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