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深刻影响近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标志,甚至是近年教育教学大变革的新起点。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概念最早在1962年由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提出。他在其研究计划《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中提出,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来加以应用的可能性。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和布莱恩·亚历山大首次使用MOOC这个术语,随即引来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的关注,但是其发展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态势。直到2012年,慕课迅速升温并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在高等教育界引发了在线教育热潮,有学者认为,慕课将掀起高等教育的一场革命,斯坦福大学校长将此现象喻为“数字化海啸”。2012年底,《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将这一年称为慕课元年[1];2013年初,慕课进入中国,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率先展开研究与建设。同年4月,第一个慕课联盟“东西部高校课堂共享联盟”成立,全球性的慕课运动开始影响我国高等教育。
慕课的形态和特征在发展过程中也发生着变化,但最主要的特征一直没变:①面向社会学习者;②短小的讲授视频(一般为2—15分钟);③穿插一些即时思考的问题[2]。之所以短时间引发高等教育数字化海啸,关键是慕课打开了课堂之门。一方面,慕课能够为社会学习者提供持续的、高端的学习,而不需要任何花费就能让学生、成人学习者和专业人士获取新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开放共享促进了各个高校的优势资源共享,甚至成为“名校俱乐部”的一个标志[1]。(www.xing528.com)
慕课在推广过程中也伴随着争议。众多机构以教育技术产业的形式对慕课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以往以技术改变教育高开低走的现实让人们对慕课产生了同样的担忧,特别是慕课中存在的高退出率的现象,更使得人们对慕课的课程质量产生了怀疑。人们逐渐发现,慕课在时间、主体、授课的对象等方面存在特殊性,这使得课程在组织上具有难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单一化、浅显化,便于大规模应用,但很难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短视频分散的知识碎片,对学习连贯性与整体性造成负面影响;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在线教学环境的特点利用不充分,知识传播效率高,但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很难保证[3];教师角色转变,学生自学能力要求提高,师生交互缺失等等问题逐渐凸显。这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