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客观上呈现出智育高于德育的现象,出现了“教”和“育”的相互脱节。“一方面,由于工具理性的深刻影响,应用性、实用性的知识教学模式占据了学校教育的大量时间;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没能真正重视‘成人’的德育工作,导致了高校教育的‘缺位’和‘越位’。”在高校越来越重视专业的“巨人”的同时,忽视了对大学生责任感与履行义务观念的培育,以至于一些学生片面追求成绩与学分,忽视对自身思想道德方面的提高,因此缺乏应有的义务意识,认为享受权利才是理所应当,尽义务只是学校和社会的事,甚至认为学校管理规定妨碍了个人自由与权利。
(二)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从此真正地第一次脱离家长、父母的管理、约束、溺爱,独立生活成为常态化。有些学生长期形成的依赖性、懒惰性不能短时间脱离,容易被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影响。由于心智不成熟、社会阅历浅,对自我行为能力的把控能力差,对周围的人、事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周全,遇事没有主见、原则性不强。甚至对高校的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一贯地放任自己,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无动于衷。甚至出现对学校、教师的管理要求提出质疑,产生抵触情绪,上课迟到、早退,逃课,挑剔老师,不完成作业,酗酒,上网成瘾等。
(三)学习自觉性不强,缺乏信念(www.xing528.com)
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主,这是区别于非高校学生的明显特征。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专业课程的设置敏感度高。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对专业或专业课程不感兴趣。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考前突击学习、考试或测试成绩不理想、考试舞弊等现象层出不穷。存攀比之心,受各种物质条件诱惑,虚荣心作怪等,使有的学生不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能矢志不渝地向既定目标出发,不能承受各种压力,不能接受失败,不能面对各种困难等。
(四)人际交往少,缺乏必要的沟通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轨迹系从学校到学校,喜欢“宅”是一部分大学生生活的特征,长此以往缺乏必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在不同场合表达自己,失去了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勇气。回避参与,视而不见,对社会发展、生存环境等的认知少,甚至脱离实际的生活状态,很难与他人进行深层次交往,很难理解什么是“人情世故”,很少有朋友圈、交流圈;极易感情用事,喜怒无常;猜疑、妒忌等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