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反抗能力的被害人应当树立反抗意识和反抗心理。反抗心理是指被害人在面临侵害时的反击、抗拒心理,它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有效心理态度。许多案件中,犯罪人正是利用被害人不能或者不敢反抗的心理,实施侵害或者实施连续侵害行为,被害人因此遭受重大损害。值得注意的是,树立反抗心理并非提倡针对所有侵害一律盲目反抗。
对于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而言,要树立反抗心理。上文的分析已经表明,忍受心理在通常情况下会导致被害或者被害人持续受到侵害,因而忍受心理不是避免被害的心理防卫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反抗能力的被害人应当树立反抗意识和反抗心理。反抗心理是指被害人在面临侵害时的反击、抗拒心理,它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有效心理态度。许多案件中,犯罪人正是利用被害人不能或者不敢反抗的心理,实施侵害或者实施连续侵害行为,被害人因此遭受重大损害。而反抗意识以及心理的形成,使得被害人与犯罪人形成明显的对峙状态,这既能提升被害人对抗侵害的信心,也能有效震慑犯罪人。反抗心理的形成,需要被害人对自身以及所遭受的侵害具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反抗心理产生的前提。如留守儿童被性侵案件中,由于留守儿童的年幼无知,对于自身所遭受侵害的性质和意义没有明确认识,再加上年幼,故谈不上形成反抗心理。但对于家庭暴力而言,被害人则能意识到侵害的存在以及性质,只是基于多种原因而选择了隐忍。这也表明,被害人只有认识到自己受到侵害以及侵害的性质时,才能形成反抗心理。值得注意的是,树立反抗心理并非提倡针对所有侵害一律盲目反抗。由于侵害种类不同,再加上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状况有所差异,因而针对有些侵害,适合反抗,而另一些侵害,则不适合反抗。以抢劫为例,若犯罪人独自实施犯罪行为且并未携带杀伤力强的凶器,且被害人与犯罪人在身体条件上差异不大,此时被害人可以选择反抗。反之,若犯罪人为多人且手持凶器,则被害人此时不宜选择直接对抗,而应采取暂时合作的态度,避免不必要的侵害。当然,被害人可以选择事后报警,挽回损害。(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