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犯罪心理属于人的内在心理活动,但其并不是凭空存在的,它的产生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心理是行为人人格的体现,犯罪心理则是行为人缺陷人格的反映。个体人格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二是个体在后天社会生活环境中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对于遗传因素而言,尽管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因对其干预、作用的有限,因此很难通过影响遗传因素来影响人格的形成。因此,对行为人人格形成的干预,主要在于影响行为人后天人格的形成。
个体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持续影响,在此基础之上,个体会形成对社会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倾向。于是,良好的环境自然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形成正常、健康的人格;而不好的环境则会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使其形成不正常、有缺陷的人格。有缺陷的人格是犯罪心理形成的逻辑起点。有缺陷人格的形成虽然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环境的不良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犯罪预防而言,只能通过改变后天环境作用于犯罪人人格形成,对个体先天遗传因素难以施加影响。因此,对于个体人格形成而言,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成长环境,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也是防止缺陷人格产生最为关键的措施。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不同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个体人格形成均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个体人格的形成绝非某个单一、孤立的因素所导致,而是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叠加造成的。各种不同的因素对个体施加影响之后,个体则会基于这些影响形成内心的认知,倘若认知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偏差,在不良外界因素刺激下,不良的认知将直接转化犯罪意识和罪过心理。总而言之,不良环境的影响作用于个人易使其产生不正确的社会意识或者认知,这便是有缺陷的人格。有缺陷的人格在恰当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犯罪意识。要防止个体有缺陷人格的产生,将犯罪心理形成抑制在开始阶段,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为个体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环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硬”环境,二是“软”环境。“硬”环境是指个体生长的客观环境,“软”环境是指个体生长的人文环境,前者主要表现为环境设施状况,后者主要体现为思想意识与价值观的状况。以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为例,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较为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如图书馆、体育场等,即为硬环境。如若学校周边环境脏乱差,无证网络、酒吧丛生,带坏了学校风气并使学生形成不健康的业余生活方式,这仍属于“硬”环境的问题。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避免学生形成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重中之重。此外,“软”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当代社会正处于巨大的转型之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在校园激荡并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假若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没有能够占据主流地位,学生受到不健康的价值观影响,势必产生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有缺陷的人格。不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十分重要,两者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硬”环境的创造更具客观性也更容易见成效,故相对于良好“软”环境的创造而言更加容易一些,也正基于此,良好“软”环境的创造是当今社会应当重视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