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是位大三的女孩,自打进入青春期以来,她就怀疑自己患了“同性恋”:怎么老对影视中的女主角、现实中有魅力的女性和出色的女同学,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和感情,这种感情有崇拜,有喜欢,有羡慕,甚至还有点爱慕。而对周围的男生,她似乎却总产生不了类似的感情。为此她恐慌不已,也痛苦不已。一想到自己可能是个同性恋患者,就觉得自己无法活下去了。
上大学后,班上有个叫晓澜的女生,多才多艺,聪颖漂亮,举止得体,待人热情,极富魅力。起初,俩人见面时总是先自自然然地谈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往往还伴随着一些争论。这样的交谈小红是由衷喜欢的,不仅因为晓澜言谈风趣,性格坦诚随和,而且她看问题往往有更深更广的视角,在她面前,以往在学习上十分自信的小红也极为叹服。
渐渐地,小红发现与晓澜在一起,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有时候,小红早到班上时没有遇见晓澜,她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空虚与失落,她会返回原来的路躲在一个地方,等着晓澜出现才装着偶然的样子迎上前去,等待一个惊喜的呼唤。上课时小红总情不自禁地关注着晓澜以至常常没有听进老师讲些什么。班上其他女生普遍对晓澜有好感,看到别的女生亲眼地拍她的肩膀时,小红竟会无法抑制地涌起一股想上去吵架的冲动。忽然有一天,小红开始心慌起来,自己为什么会对一位女孩这么倾心,是不是自己的同性恋发作了?
对于青春期的女孩,友情是一种让人充实快乐乃至迷醉的力量,会给女孩带来无比美好的体验。然而,由于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的单调枯燥,加之与父母、老师、同学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就容易使她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孤独,渴望情感交流的愿望也极为强烈。由于与异性交往常常会受到限制和非议,像小红这种有种强烈情感需求的女孩,就容易选择一个同性密友,作为情感寄托与依赖的对象。此外,青春期的女孩在心目中正在构造着理想的自我,即自己最为欣赏的某种人格模式。当周围的某个人符合自己这一理想的模式时,她们就会以一种敬佩或崇拜乃至爱慕的心理来看待他(她),将其当成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所以,小红对晓澜产生的这种感情是健康正常的(上述分析也适用于男孩)。
然而小红却为自己可能是同性恋恐慌起来。每次再一见到晓澜时,她不再是欣赏,不再是交流而换成了恐惧,换成了压抑。有一天上课时,晓澜正好坐在了小红的身边。于是,小红就开始担心紧张起来,她担心自己会紧张会脸红,果不其然脸就越来越红,越来越热,小红真怕旁边的同学会看出什么端倪来。此时小红万分痛苦,莫非自己真是一个顽固的同性恋患者?莫非自己真的要一辈子让人看不起?
心理学家以为小红已走入了一个心理误区,她自己给自己扣上了一顶“同性恋”的大帽子,自己诱导自己走入其中,自己在吓唬自己。其理由如下:(www.xing528.com)
乱贴标签。人在青少年时期,往往会产生偶像崇拜心理,即在心目中树立一个或几个偶像,对之尊崇喜爱备至。这种偶像可能是异性,也可能是同性;可能是年长的,也可能是年近的;可能是遥远的,也可能就是自己生活周围的。比如小红觉得晓澜气质不凡,性格魅力夺人,与自己向往的人格模式相吻合,于是生出了赞叹喜爱之情,这本是一种正常自然的心理,可小红却将之与性爱混为一谈,不负责地给自己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
错记“心理帐”。一旦给自己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小红在随后的生活中就开始反复地验证此事,总关注着自己是否为同性恋。人是有感情的,小红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对同性都不产生一丁点喜爱之情。然而由于“验证心理”的作用,小红会把任何有关自己喜爱同性的蛛丝马迹,都立刻记在“自己是个同性恋”的“心理帐”下。这样越疑越像,越像越疑。
反复强化。由于担心无法过正常生活,也担心成了同性恋后被人看不起,小红对同性恋恐惧之至。于是一旦与自己喜爱或感兴趣的同性相处时,她会担心自己会有“同性恋”的表现及被人看出,她自然会脸红心跳,紧张不已。这种紧张又成了她自我怀疑的证据。
阻抑正常体验。对同性恋的过分关注和紧张恐惧,往往抑制了像小红这类人的与异性的正常交往交流,或者虽有交往,却由于心不在焉或老想验证什么,使其无法从异性那里获得正常的情感体验,产生不了与异性进一步的亲近感和投入感,于是就更加怀疑自己是个同性恋者。
所以,小红是“同性依恋”、“同性敬慕”,又转变为“同性恋恐惧症”。因此小红只要不再为此担心恐惧,而是正常地生活和交往,一切都会慢慢地自然正常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