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督教的扩张:从古罗马到全球

基督教的扩张:从古罗马到全球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基督教不受任何限制,适用于世界各地。基督教在短短几年内就迅速传遍了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地区。由于保罗的不世之功,在基督死后不到二十五年,基督教在主要城镇均成立了基督教会,包括叙利亚、小亚细亚、马其顿、希腊,甚至罗马城。每个城市的基督教会通常由犹太教皈依者和“异教”皈依者组成,但主要是“异教”皈依者。

基督教的扩张:从古罗马到全球

精彩看点

犹太人的弥赛亚——耶稣基督——基督教——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传播成功的原因——教会管理体制

奥古斯都及其后继皇帝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的情况大体如此。在这期间,一种新兴的宗教正悄无声息地发展壮大,将取代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体系繁杂的多神教,并最终改变罗马帝国的宗教信仰。

犹太人的启蒙书里经常会提到一位伟大的王子,人们称他为“弥赛亚”,意思是“受膏者”。他将公平与正义送给全人类,并且将其子民提升到非凡地位,赋予其子民卓越的力量。有的预言称弥赛亚将出生在大卫王[1]家族,有的预言称弥赛亚将生于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启蒙书中预言,救世主弥赛亚是一位伟大的现世王子。他将从罗马手中夺取世界的统治权,然后让犹地亚成为世界中心。犹太人兴高采烈,满怀希望,期待着前世注定的胜利——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而且是教义上的胜利。

救世主弥赛亚如约而至,但他与律法书和先知书的作者预示的身份有很大不同:弥赛亚的母亲是加加利一个城邑木匠的妻子,是大卫王家族中的一个卑微女仆,她在大卫王的故乡伯利恒生下了弥赛亚。弥赛亚在隐秘的环境里长大成人,默默无闻。三十岁时,弥赛亚走向了命中注定的岗位,成了一名教师。通过许多不可思议的成就,他证明了自己至高无上的使命,证明自己就是弥赛亚,他的胜利凌驾于罪恶和黑暗之上,而不是罗马的军队之上。许多人被弥赛亚的神迹震撼,被其优美而庄严的教义征服,就像以色列预言书写的那样,以色列人成为弥赛亚的追随者。对这样一个温和、仁慈的宗教体系,罗马帝国却非常反感,而犹太教的首领也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影响。因此,他们决定谋害弥赛亚,迫使罗马总督以煽动叛乱的罪名判处弥赛亚死刑。“神的儿子”弥赛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是当时普遍的惩罚方式),但正如弥赛亚向门徒预言的那样,在死后的第三天他又复活了,在人间度过十四天后升入了天堂,并留给门徒一项任务,那就是将他的教义传遍全世界。

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要求每个人都了解耶稣基督的全部教义,但我们必须知道,基督教的本质是上帝之爱和人类之爱。它倡导一切美德,教导人们远离一切邪恶,许诺美好的永恒和幸福,警告恶人不再作恶,否则他们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基督教如此受人喜爱,其品质如此温良、和平与仁慈,其戒律虽不完美,但如果人们都遵守它,现世就会变成天堂[2]。我们提及的教义体现在《圣经·新约》里,体现在耶稣基督与使徒的言论中,而不是体现在后来发展并取代它的那个腐朽的体系——后面我们会谈到这个体系。纯洁、朴素的福音衍生出多种教派、演变成偶像崇拜,后来又被冠以基督教之名和用于基督教祈祷。历史上恐怕没有一种道德现象的转变能与之相提并论。但如后来发展所示,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

基督教建立在摩西的犹太教之上,但摩西犹太教仅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其仪式复杂,对诸如吃肉饮酒有特殊的讲究。然而,基督教不受任何限制,适用于世界各地。只要能够理解并遵循其教义,人人皆可遵而信之。因此,基督教“神性作者”[3]让基督教徒去各个国家传教。基督教徒在履行使命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应许的“圣灵”就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基督教在短短几年内就迅速传遍了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地区。

基督教徒的第一批组织,即基督教徒所称的教会[4],必然诞生于犹地亚,而最主要的组织在耶路撒冷,使徒和最初的传教士就住在那里。渐渐地,通过传教士的传播,基督教传播不再限于犹地亚,在大马士革安条克及其他城镇都出现了教会。在众多传教士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扫罗,后被称为保罗。最初,保罗强烈反对基督教,但在去大马士革的途中他奇迹般地皈依了基督教,成为基督教狂热的追随者,开始宣扬他曾反对的教义。保罗博学多识,能言善辩。他结合自己这方面的优势,激情澎湃地传播基督教。作为外邦人,保罗同时精通犹太文学和希腊文学,能够出色地完成分派给自己的任务。由于保罗的不世之功,在基督死后不到二十五年,基督教在主要城镇均成立了基督教会,包括叙利亚、小亚细亚、马其顿、希腊,甚至罗马城。

保罗和其他传教士传教的方式如下:在罗马帝国的许多大城市中设立教会(大城市有交通便利的优势),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会堂或者礼拜场所。因此,作为一名犹太人,以保罗为例,他每到一个城市,通常会在安息日进入犹太教堂。保罗会利用犹太会堂中流行的惯例,邀请那些愿意对圣会发表意见的人进行演讲[5],而他则乘机向与会人员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这些犹太人如果听信了保罗的说教,就会成为教会的核心人物。如果他们还没有相信(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那么保罗就会将目标“转向非犹太教徒”,也就是将福音传给“异教徒”,或者传给其他神的追随者。每个城市的基督教会通常由犹太教皈依者和“异教”皈依者组成,但主要是“异教”皈依者。整体而言,犹太人仍然是基督教徒的死敌,因为基督教取代了他们原先的信仰,让犹太教中那些所有崇高的期望都落空了。

道德的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没有前期量的积累,就没有后期质的变化。在不做假设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问,当时促进基督教快速发展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列举了五个基督教成长壮大的原因,分别是:基督教徒的狂热;来世生活的信条;教会的神奇力量;基督教徒纯洁、朴素的品德;基督教徒的团结与严守纪律。爱德华·吉本在对这些因素逐一考察中,运用了嘲弄和讽刺的手法,不遗余力地诋毁早期的基督教徒,把他们描绘成毫无主见的受骗者或者狡猾的江湖骗子,并且说这一宗教跟希腊和意大利早期的宗教一样低俗。在这里,我们将努力以一种不同的观点来审视一下基督教。

爱德华·吉本列出的第一个原因无疑是合理的。没有激情,任何哲学体系都不可能在世界上取得迅速的进步,更别提宗教了。第二个原因也是正确的。正如使徒宣扬的那样,来世生活的信条中体现着基督教义的纯洁、决心和坚定,这是“异教徒”信仰的多神教无法企及的,而这些品质并没有形成摩西律法的一部分。但我们决不能像爱德华·吉本认为的那样,当时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普遍不信来世信条。毫无疑问,哲学家和受教育之人对来世的荒谬细节感到厌恶——这些细节是由诗人描绘并被大众接受的——他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能证明来世的存在。因此,他们有理由对此持怀疑态度。这一教义对他们的生活和行为甚至根本没有产生影响。但平民百姓仍然固守着祖先传下来的信仰,依然相信那个诗情画意的来世的信条,哪怕对来世的描述有诸多龃龉的地方[6]。实际上,当时罗马帝国面临的宗教情况与19世纪欧洲天主教的情况十分相似。流行的信仰荒诞无稽,让人无法理解。知识分子将其拒之门外,成为怀疑论者和“异教徒”。但平民百姓则匍匐在神的脚下,极尽崇拜和迷信。

爱德华·吉本指出的第三个原因——教会的神奇力量——是最具争议性的。“异教徒”完全否认这些事实,而基督教徒则对此坚信不疑。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应该被任何先验的东西迷惑,例如,询问者无须在意自然规律为何如此稳定如一、周而复始,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一规律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那些不同凡响的“奇迹”是不是规律的一部分,仿佛一切结果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以便能与某些道德原则在某个时间相吻合。整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证据问题,如果那些人认为《圣经·新约》中的证据真实可信,必定会承认耶稣对信徒已经履行“神助”承诺,圣灵则帮助信徒完成许多奇迹。同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这种“神助”会一直持续到使徒时代之外的其他时期。上帝所做的一切都不会是徒劳的。基督教在世界上扎根后,这种超自然的神助将会被收回。事实上,对后来发生的奇迹的描述无不漏洞百出或生拉硬扯。

第四个原因无疑是最有效的。早期基督教徒的品德及道德体系的纯洁性在那个遮蔽整个世界的道德暗夜熠熠生辉,发出夺目的光芒。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德完全消失了,因为上帝从来不允许这种情况在人类中发生。但人们通过使徒保罗的语言描述、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及那些流传下来的著作,可以推断罗马帝国初期的道德沦丧到何种程度。当时没有任何教派或者组织能像早期基督教那样无私、仁慈和博爱。“异教徒”总是羡慕地说:“看,那些基督教徒是多么相爱啊!”(www.xing528.com)

爱德华·吉本指出的最后一个原因——教会管理体制——可能对我们现在讨论的那段历史时期并无影响。教会最初的管理体制是什么?该问题曾经引发一定程度的暴力和仇恨。它对于认识福音的本质和精神没有任何作用。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理性温和的神学家基本上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基督和他的使徒都没有打算创立任何特定形式的管理体制,而是要根据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让教会成员自行确立最佳管理体制。事实上,如果以效果来判断,我们可能会说教会管理体制不好不坏,“最好的管理就是管理得最好”,无论在何种管理形式下,基督教徒都表现出同样的虔诚和同样的圣洁。真正的信仰扎根于内心,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形式,而导致基督教冲突和分裂的则是人们的骄傲、野心和虚荣。

众所周知,第一批教会是传教士在各地传教时建立的。传教士在光临任何一个教会时,必然会对其行使权力,但每个组织都需要一个固定的管理机构。因此,传教士立刻任命了一些人主持宗教集会,对教会进行监督管理。主持传教士被称为监督或者长老,他们由教会成员选出,然后经创始人批准和任命就可以走马上任了,或者经创始人授权即可。教会中的第二类人被称为先知。他们能言善辩,能够阐述基督教经典,对宗教集会进行劝勉和告诫。第三类人被任命为执事,类似于基督教新教中的牧师。他们照顾穷人,并履行其他一些职责。

这似乎就是使徒时代教会的外在形式。每一个教会都独立于其他教会。它的管理人员由自己教会成员选出,并与其他教会和谐共处,友好往来。一些较富有的教会,像犹太教中的耶路撒冷圣殿那样,对其他教会施以援手,同时更易遭受苦难和贫困。

也许直到使徒们仙逝后,伴随着教会数量的激增,教会管理体制形式才开始发生了变化,主教或监督与长老的权责分离,每个组织中的主教只限一人。主教实行终身制,被视为教会首脑,掌管教会基金和祭司的任命。同时,他还主持洗礼仪式,在圣餐上用面饼和葡萄酒表达祝福。长老充当主教的理事或助手,因为主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早期的基督教会。教会成员主要是犹太人皈依者和“异教徒”皈依者。这些人主要来自社会的中下层,因为基督教甚至不排斥奴隶信教[7]。总的来说,早期基督教会为学者和伟人所轻视。他们常常把基督教与犹太教混为一谈。犹太教由于其反社会的性质,受到了普遍的诟病,被视为一种有害的迷信。早期的基督教并不完美,这一点在保罗的《使徒书信》中也有所体现。这本书同时证明了他们的戒律是多么纯洁和神圣。如果塔西佗和苏埃托尼乌斯把基督教徒说成是人中渣滓,那么作为他们的朋友——担任行省总督的小普林尼——就不会有机会了解这个被迫害的教派。然而,小普林尼见证了基督教徒道德的纯洁高尚和生命的洁白无瑕。

【注释】

[1]大卫(约公元前1045年——约公元前970年),生于伯利恒,犹大支派耶西的第八个儿子,早期为牧羊人。大卫建立了统一而强盛的以色列王国,史称“大卫王”。他对后世的犹太民族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译者注

[2]以上观点是译者在忠于原书基础上的表达,仅代表原书作者的观点,读者在阅读时可理性看待。——译者注

[3]《圣经》指出:大卫在说话,大卫不是靠自己说话。他说“在圣灵里”。人们认为,《圣经》有一个人类作者和一个神性作者。人类作者被圣灵感动,所以记录下了上帝让他记录的。浸信会教理问:“谁写《圣经》?”答案:“被圣灵感动的圣人。”——译者注

[4]《圣经·新约》中使用的术语是“集会”(assembly),“教会”的本意是“上帝之家”,有时也指代基督教徒。——原注

[5]犹太教中,在读完律法书和先知书后,会堂主席或拉比会差人问:“你们如果有什么要劝勉众人的话,就请说吧!”——原注

[6]在琉善的著作中,读者会发现普通百姓始终固守传统信仰。而爱德华·吉本犯错的原因主要是他忽视了基督教与希腊和意大利宗教体系之间的差异。——原注

[7]然而,我们决不能像那些反对基督教的人一样,认为早期的皈依者里没有中上阶层。《使徒行传》中提到了主人和奴仆,妇女信教者不得穿戴金银珠宝和华丽的衣服,以及募集钱财救济穷人等,这些都是佐证。圣徒保罗说过,在科林斯教堂中,贵族或有权势的人并不多,这也能证明有一些中上阶层的信教人士。如果基督教徒都无知愚昧、目不识丁,政府就没有必要颁布禁令去防范希腊和东方的灵知哲学了。小普林尼说:“基督教徒认为,人类的全部过错都在于此——基督教徒习惯在光明到来之前的某一天聚在一起,轮唱对上帝和基督的赞美诗,用誓言约束自己,不犯任何罪行,不盗窃、不抢劫、不通奸、不说谎、不违背誓言”。——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