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的银行监管基础理论,主要指的是银行监管理论有关银行监管必要性的若干理论解说,其内容主要包括银行体系脆弱论、监管追逐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共利益理论及“代表假说”。
银行体系脆弱论认为,由于银行业是典型的资产负债不对称行业、典型的高负债经营行业和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行业,所以强调银行体系宏观上的脆弱性,需要对其进行监管,防范由银行体系宏观上的脆弱性引发的金融危机,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不稳定性理论、明斯基·金德尔伯格的周期性理论和货币主义理论。
监管追逐论认为,监管是适应产业部门需求的供给,即立法者被产业部门疏通和利用,监管部门一直为产业部门所控制,监管最终有利于被监管者。所以对银行进行监管,实际上是有利于银行发展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包括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理论。企业委托代理机制存在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和合同不完全四大问题,代理人有动机、有条件损害委托人的利益,难以保证代理人忠实地为委托人服务,使得委托代理制存在巨大的风险。银行作为企业也会存在上述委托代理问题,并且由于银行经营性质的特殊性,使得这一问题更为严峻,因此必须对银行进行监管。另外,根据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可将信息不对称问题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种。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引发逆向选择行为,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则会引发道德风险。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款人与银行之间、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内部上级行与分支机构之间都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直接导致了金融领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需要通过银行监管来解决或缓解这类问题。(www.xing528.com)
公共利益理论建立在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上,认为银行业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垄断性、外部性和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这些均会引发市场失灵,而通过政府的监管可以消除这些问题,从而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代表假说”认为,由于银行的债务主要是小储蓄者,为了保护小储蓄者的利益,需要对银行实施监管。而小储蓄者由于存在“搭便车”行为,从而对实施监管没有激励,需要由储蓄者的私人代表或公共代表来代其对银行实施监管。
银行监管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是以对银行监管必要性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为基础的。近代中国银行监管制度思想对于银行监管的必要性,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本书在研究近代每一时期中国银行监管制度思想时,首先对这一时期银行监管必要性的讨论进行了阐述。虽然近代中国银行监管制度思想对银行监管必要性的论述未能达到如上现代银行监管理论的水平,但其所形成的相关观点与现代银行监管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本书通过对比近代与现代银行思想或理论对银行监管必要性的论述,来研究近代中国银行监管思想对银行监管必要性探讨的历史及其发展脉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