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政府对海洋研究的关注和资金投入的增加,汪品先对未来有了更深远的设想。除了为期8年的南海计划外,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的团队在上海东南的小岛小衢山附近建立海底观测站。这个观测站会记录海洋的重要特征,包括温度、盐度和沉积速率。他希望,最终能在南海海底建立一个类似于美国和加拿大的海底观测网。他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海洋。”
回首往事,能在一个并不宽松的政治体制下获得成功,汪品先也感到有些惊讶。最近,他公开批评中国社会中的一些固有权利。3年前,他曾炮轰中科院院士的评选并非完全基于学术成就。同时,院士们享有与自身不相称的特权。他的言论对中国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甚至连几个朋友都与他反目。
然而,汪品先并没有减少对科学家的批评。作为1986年到1992年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他曾对一些政治决议的程序提出质疑。
虽然事业已硕果累累,汪品先仍然很关注在这个曾有过多次政治风波的社会中,科学未来的命运会如何。他指出,过度的商业化和道德价值赤字已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猖獗。他说,中国“需要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特别是对科学体制而言”。
不过从长远来看,汪品先承认,与他在上海那个寒冷的车间里的辛劳相比,祖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事物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他说,“让我们期待吧。”(www.xing528.com)
【注释】
[1]原文发表于2011年1月27日Nature学报,原来的标题是“China's unsinkable scientist”,直译“一位沉没不了的中国科学家”,作者Jane Qiu。标题模仿1964年的美国著名电影:“沉没不了的莫莉·布朗(The unsinkable Molly Brown)”,讲述“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幸存并救人的女英雄。
[2]该项目是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11年元旦启动的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从海盆形成、沉积响应和生物地球化学三方面入手,通过现代深海过程与地质演变相结合,揭示边缘海演变的“生命史”及其对海底资源和宏观环境的影响。这是我国首次大规模的深海基础研究计划,2011年1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学术研讨和研究计划启动会议。
[3]大洋钻探(ODP)是地球科学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延续最长、也最为成功的大型国际合作科学计划,由各国科学家提出钻探建议,通过国际评审择优实施钻探航次。以汪品先为首的我国科学家提出的“东亚季风是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钻探建议书,在1997年全球评比中获第一名。于是,在1999年2月11日到4月12日执行大洋钻探第184航次,汪品先和美国教授共任首席科学家,取得岩芯5千多米,成功实施了中国海区首次的深海科学钻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