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院士的含金量,是个冗长而复杂的话题。“院士这么热门,同他背后所联系的利益与整个社会评价体系有关。”汪品先说。
在汪品先当选院士的1991年,院士福利还比较少,国家每月提供200多元的补贴。
“后来花样就渐渐多了起来,而且与行政级别挂上了钩。”现在很多学校通行的做法是:一名院士一年给10万元的津贴,有些地方还分房子,配车,配私人医生。而与此同时,汪品先工资单上的收入却一直是2 000多元。
“这当然不能反映我的收入水平。但有的地方,你评上院士就什么都有了,评不上可能就只有这点死工资。”汪品先说。
对老王而言,他申请院士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家庭比较困难。基础研究没什么油水,2004年刚刚买了房子,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他儿子在外地工作,到了结婚年龄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他觉得自己没有给儿子提供更好的条件。
“如果能够当选院士的话,不仅可以分房子,在某些城市,如上海、广州,每月还有一万元的津贴,这可以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善。”
当然,这些利益还远远不是全部。如今,院士人数成为大学排名的标准之一,而学校排名又与招生质量直接相连。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名次,到处“挖”院士。湖南某大学开出的条件是,一次性支付100万元人才使用费,100万元科研启动费,安排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并安排配偶工作。而院士可以只担任荣誉头衔,甚至都不需要到当地工作。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头衔,名目繁多的项目评审需要院士参与。“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对什么都懂,但好像没有院士,就不能提升会议规格。而且规格越低的会议,出场费越高,像一些地方性会议,红包很多。”汪品先说。有些人当上院士之后,就到处开会,成了专职的“会议院士”。
在重大课题与博士点评审方面,也少不了院士的身影。某大学在博士点评审之前找汪品先说情,如果不能通过此次的评审他们就会失去很多项目经费,影响很多的人饭碗。“这样的事情,让我很为难。”汪品先说。(www.xing528.com)
正因为有这样重大的利益关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各大学基本上都有专门申请院士的公关费,每当评审要开始的时候,他们就早早四处活动。
当然产生一个院士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当初的这笔公关费用。
“院士制度和部门利益牵扯到了一起,某个部门、某个省市、某个学校就用尽各种办法增加本单位的院士人数,一旦本单位多了一个院士,申请项目有院士牵头就比较有分量,容易过。”两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81岁高龄的中科院力学所的郑哲敏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因为科研经费可以提成,这让很多人想方设法申请大项目,到最后搞不出什么成果也不用负责任。而国家给的钱是搞科研的,不是拿来分的。”郑老说起这些现象痛心疾首,“灰色的东西太多,把风气都弄坏了。”
西部某省在省会举行隆重的给院士配车仪式,给12位在该省工作的两院院士配备了国产的别克专用小汽车,配车仪式锣鼓喧天,鼓号齐鸣,少先队献花,记者云集。在更多地方,为院士塑像,造院士馆也成了时髦行为。
汪品先的母校曾经对他发出邀请,提议为他塑像。“我吓了一跳,赶忙写信给母校。院士也不过是做科学研究工作,把院士抬这么高是要不得的。我说,要是有一天我出问题了,你们把我的塑像怎么办呢,他们说,这个塑像是可以活动的。”汪品先说到这里,忍不住笑了。
“院士评的是过去,不是未来。不能因为是院士就可以占有更多资源。”中科院地质所朱日祥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