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科学的加速发展,提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汉语在今后的科学创新中还有多大用处?以汉语作为载体的华夏文化,会不会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胚体?能不能找到一种途径,既能提高英语使用水平、加强我国科学的国际化,又能推进汉语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逐步使汉语成为英语之外,也具有创新功能的语言工具。
我国科学的加速发展,提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汉语在今后的科学创新中还有多大用处?我国30来年科学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合作与交流,其载体就是英语。现在我们最好的研究成果用英语发表,学生学习科学最好用英语教学。展望未来,汉语是不是只在一般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保留,而应该逐步退出科学舞台?当前高等学府的理科教学,纷纷改用英语授课,采用英文教材;孩子出国留学的年龄越来越小,高级商场的中文招牌也越来越少。这样下去,中国会不会“印度化”?印度的官方语言有印地语和英语,但是科学上只用英语。
历史上通用语言都是随着国家兴衰而变化,科学同样如此。英文的全球化,是“二战”后美国建立全球优势的产物。当年牛顿写论文用的是拉丁文,爱因斯坦用的是德文,都不是英文。再说世界上最大的语种是汉语,是超过14亿人用的母语,以英语为母语的不足4亿人。在科学主要属于欧美的年代,说汉语的人绝大多数与科学无缘。随着中国梦的实现,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是不是也能用作科学创新的载体?文化要有多样性,科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的旅程是不是也该有多样性?以汉语作为载体的华夏文化,会不会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胚体?(www.xing528.com)
现在我们处在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为了当前加快科学发展,最好甩掉汉语,全盘英语化;但是从历史尺度着眼,又不该将汉语排除在科学之外。认真地说,这是一个涉及华夏文化前途的大问题。能不能找到一种途径,既能提高英语使用水平、加强我国科学的国际化,又能推进汉语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逐步使汉语成为英语之外,也具有创新功能的语言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